简介:摘要:本论文探讨了铸造企业的能源结构优化调整与清洁能源替代策略。在当前全球能源环境日益严峻的背景下,铸造企业作为能源消耗较大的工业部门,迫切需要采取措施以降低能源成本、减少环境污染并提高竞争力。本研究首先分析了铸造企业能源结构的现状,随后提出了一系列的优化调整策略,包括能源效率提升、设备更新、能源管理等方面的措施。同时,探讨了清洁能源替代的可行性,如太阳能、风能等,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最后,通过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验证了这些策略在提高铸造企业的可持续性和环保性方面的有效性。本研究为铸造企业在能源方面的改进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简介:摘要: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在工厂生产中的应用已经成为现代制造业的关键要素。本文研究了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在工厂生产中的多个方面,包括生产线的自动化、设备的智能化控制、数据采集与分析以及生产过程的优化。通过采用先进的传感器、PLC控制系统和人工智能技术,工厂能够实现高度自动化的生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此外,通过实时数据采集和分析,工厂管理者可以更好地监测生产过程,并进行实时决策,以优化生产流程。本文还探讨了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在不同工厂环境中的应用案例,展示了其广泛的适用性。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为工厂生产带来了显著的改进,提升了竞争力,减少了成本,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简介:摘要冯子健及其同事认为在中国持续消除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本土病例,为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政策提供了灵活性,并讨论了预期的挑战,以及开展系统性监测的必要性,以使疫情应对措施中预防接种的部分保持在正确的轨道上。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我国孕妇的孕中期血浆n-3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s)相对浓度与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的关联。方法基于同济-双流出生队列,选择2017年至2019年在成都市双流区妇幼保健院进行产前检查,并通过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确诊GDM的269例患者为病例组,根据基线孕周和年龄进行1∶2匹配,选取538名无GDM的孕妇作为对照组。纳入研究的807名孕妇年龄范围为18~40岁。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定量检测病例组和对照组孕中期(24~28周)空腹血浆n-3 PUFAs的相对浓度。根据对照组血浆n-3 PUFAs相对浓度的四分位数将研究对象分为4组(Q1~Q4),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孕中期血浆n-3 PUFAs与GDM之间的关联。结果GDM与非GDM孕妇血浆n-3 PUFAs中C22∶5n-3的相对浓度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分别为0.87(0.72,1.07)和0.94(0.75,1.19),P=0.001。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孕中期血浆C22∶5n-3与GDM的患病风险呈负相关关联,相对浓度每增加1个标准差对应的OR值(95%CI)为0.75(0.62~0.90);与Q1组相比,Q2、Q3、Q4组的OR(95%CI)值分别为0.97(0.62~1.51)、0.72(0.45~1.15)和0.54(0.32~0.90),P趋势<0.05。未发现其他n-3 PUFAs(C18∶3n-3、C20∶5n-3、C22∶6n-3和总n-3 PUFAs)与GDM之间存在显著性关联。结论孕中期血浆n-3 PUFA C22∶5n-3与妊娠期糖尿病的患病风险可能存在负关联。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整体生活方式是否可以中介社会经济学地位与死亡和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关系,以及生活方式与社会经济学地位的交互作用和联合作用。研究设计来自一般人群的队列研究。参与者来自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1988—1994年和1999—2014年)的44 462名20岁以上的成年人和来自英国生物银行研究的399 537名37~73岁成年人。暴露因素基于家庭收入、职业或就业情况、受教育程度和健康保险(仅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利用潜类别分析衡量参与者的社会经济学地位,根据后验概率确定低、中、高水平社会经济学地位。利用吸烟、饮酒、体力活动和膳食质量的信息构建一个健康生活方式评分。主要结局两项研究均关注了全因死亡,而英国生物银行研究还关注了心血管疾病死亡和发病。疾病结局均来自登记系统。结果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在平均11.2年的随访时间中记录了8 906例死亡事件,英国生物银行研究在平均8.8~11.0年的随访时间中记录了22 309例死亡事件和6 903例心血管疾病病例。与来自高社会经济学地位的成年人相比,来自低社会经济学地位的成年人全因死亡(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的风险比=2.13,95%可信区间1.90~2.38;英国生物银行研究的风险比=1.96,95%可信区间1.87~2.06)、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比=2.25,95%可信区间2.00~2.53)和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比=1.65,95%可信区间1.52~1.79)风险较高,而生活方式在上述关系中的中介比例分别为12.3%(10.7%~13.9%)、4.0%(3.5%~4.4%)、3.0%(2.5%~3.6%)和3.7%(3.1%~4.5%)。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中未发现生活方式与社会经济学地位间的交互作用,而在英国生物银行研究,生活方式与结局间的关系在低社会经济学地位的人群中更强。相较于同时拥有高社会经济学地位和3或4个健康生活方式因素的成年人,同时拥有低社会经济学地位和0或1个健康生活方式因素的成年人全因死亡(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的风险比=3.53,95%可信区间3.01~4.14;英国生物银行研究的风险比=2.65,95%可信区间2.39~2.94)、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比=2.65,95%可信区间2.09~3.38)和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比=2.09,95%可信区间1.78~2.46)风险均更高。结论在美国和英国的成年人中,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健康不平等现象中仅起了很小的作用,故单一地促进健康生活方式可能不会大幅减少健康不平等现象,还应同时处理其他决定健康的社会因素。然而,健康生活方式与死亡和心血管疾病风险的保护关联在不同社会经济学地位的人群中稳定存在,这强调了健康生活方式在减轻疾病负担中仍具有重要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Meta分析探讨含糖饮料及人工甜味剂饮料摄入与人群新发心血管疾病的关联。方法以sugar-sweetened beverages、artificially sweetened beverages、coronary heart disease、stroke、cardiovascular disease、含糖饮料、人工甜味剂饮料、冠心病、卒中、脑卒中、脑出血、心血管疾病为关键词,系统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ProQuest、中国知网、万方数据服务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等数据库截至2020年5月31日发表的饮料摄入与新发心血管疾病关联的相关文献,同时从ClinicalTirals.gov、International Clinical Trials Registry Platform网站补充收集相关文献。采用Stata 13软件分析数据,计算合并的RR(95%CI)值、检验异质性、评估发表偏倚。结果从检索的40 804篇文献中,最终纳入14篇文献,其中12篇来自欧美国家,2篇来自亚洲国家。研究对象的基线平均年龄为52~69岁,平均随访时间为6~26年。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最低组相比,合并的含糖饮料摄入量最高者冠心病、卒中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病风险RR(95%CI)值分别为1.11(1.04~1.18)、1.10(1.01~1.19)及1.09(0.96~1.24);合并的人工甜味剂摄入量最高者冠心病、卒中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病风险RR(95%CI)值分别为1.10(0.98~1.23)、1.19(1.09~1.29)、1.32(1.15~1.52)。对于卒中亚型进一步分析发现,与最低组相比,合并的含糖饮料摄入量最高者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RR(95%CI)值分别为1.10(0.99~1.22)、0.86(0.71~1.04);合并的人工甜味剂摄入量最高者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RR(95%CI)值分别为1.23(1.04~1.46)、1.33(1.03~1.72)。结论摄入过多含糖饮料或人工甜味剂饮料可能增加人群冠心病及卒中,尤其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自评健康状况(SRH)与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疾病(CVD)死亡风险的关联性。方法研究对象来自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剔除有逻辑错误和信息缺失的个体,最终纳入512 713名研究对象。SRH在基线问卷调查时搜集,包括整体自评健康状况(GSRH)及与同龄人相比自评健康状况(ASRH);死亡事件及原因通过链接到疾病死亡监测系统和国家医保系统获取。采用多因素校正的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估计SRH与全因死亡和CVD死亡的关联性。结果在平均9.9年的随访时间里,共观测到44 065例死亡事件,其中17 648例死于CVD。与GSRH良好的人相比,GSRH较差的研究对象未来发生全因死亡及CVD死亡的风险效应(HR)值(95%CI)分别是1.84(1.78~1.91)和1.94(1.82~2.06)。与ASRH更好的人相比,ASRH更差的研究对象未来发生全因死亡及CVD死亡的HR值(95%CI)分别是1.75(1.70~1.81)和1.83(1.73~1.92)。两种SRH指标与全因死亡和CVD死亡的关联性在各个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中都保持显著,且SRH越差、死亡风险越高。结论SRH简单易用,SRH越差、个体未来全因死亡/CVD死亡风险越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中年时期含糖饮料摄入频率与老年认知障碍风险的关系。方法对来自新加坡华族健康队列的16 948名研究对象进行16~23年(平均20年)的随访,研究对象的含糖饮料摄入信息于基线调查获得(1993-1998年),研究对象的认知状态通过第3次随访期间(2014-2016年)在新加坡人群中校正过的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获得。采用多元logistic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含糖饮料摄入频率与认知障碍风险的关系。结果在纳入的研究对象中,2 443名存在认知障碍。在控制了年龄、性别、籍贯、文化程度、生活方式(包括饮食因素)和疾病信息后,含糖饮料摄入频率与认知障碍风险关联无统计学意义。与几乎不喝碳酸饮料组相比,每周摄入碳酸饮料≥2次(OR=0.91,95%CI:0.77~1.08)、每周摄入1次(OR=1.00,95%CI:0.82~1.23)和每月摄入1~3次(OR=0.94,95%CI:0.80~1.09)的研究对象认知障碍发生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趋势性P=0.306)。与几乎不喝果(蔬)汁组相比,每周摄入果(蔬)汁≥2次(OR=1.03,95%CI:0.88~1.20)、每周摄入1次(OR=0.96,95%CI:0.82~1.12)和每月摄入1~3次(OR=0.94,95%CI:0.82~1.08)的研究对象的认知障碍发生风险均无统计学差异(趋势性P=0.930)。分层分析及敏感性分析对研究结果都没有实质改变。结论在平均含糖饮料摄入频率较低的新加坡籍华人中,中年时期含糖饮料摄入频率与老年认知障碍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国中老年人自评健康(SRH)与心血管疾病(CVD)发病风险的关联。方法资料来自2011至2012年启动的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项目,采用与人口规模成比例的概率抽样,从28个省级行政单位的150个区(县)获取21 133名研究对象,本研究最终将11 701名对象纳入分析。基线调查中采用问卷调查收集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和自评健康等资料,随访中收集研究对象自报CVD发病情况。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SRH与CVD发病风险的关联,按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等因素分层进行亚组分析,采用似然比检验分析交互作用。结果研究对象年龄为(57.9±9.7)岁,男性占48.1%(5 626名)。SRH极好、很好、好、一般和不好者分别占4.2%(487名)、13.5%(1 583名)、33.6%(3 932名)、35.4%(4 147名)和13.3%(1 552名)。随访累计42 104人年,期间发生CVD 590例。与SRH极好(很好)者相比,SRH好、一般和不好者CVD发病风险的HR(95%CI)分别为1.36(1.02~1.80)、1.66(1.26~2.19)和1.89(1.38~2.59)。亚组分析显示,在45~59、≥75岁组、男性组、女性组和正常BMI组中,与SRH极好(很好)者相比,SRH不好者CVD发病风险的HR(95%CI)分别为2.00(1.32~3.04)、3.87(1.04~14.46)、1.76(1.07~2.91)、1.92(1.27~2.91)和2.30(1.42~3.72)。SRH与年龄、性别、BMI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结论中国中老年人群SRH与CVD发病风险有关,与SRH极好(很好)者相比,SRH好、一般和不好者CVD发病风险增加。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回顾有关维生素K与2型糖尿病及其生物标记物的研究,评估维生素K在预防2型糖尿病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以vitamin K和type 2 diabetes、维生素K和2型糖尿病的相关检索词进行组合,系统检索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从建库至2018年11月间收录的文献报道。结果共纳入1篇中文文献和12篇英文文献。在6项观察性研究中,有5项结果表明较高的膳食维生素K摄入及血浆维生素K水平与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的降低有关。而在6篇临床干预研究中,5篇均发现维生素K1或K2的补充可对机体胰岛素代谢产生积极影响。另有1篇孟德尔随机化研究,提示较高的维生素K1浓度可能降低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结论维生素K在2型糖尿病的预防和控制中有着重要作用,而这一作用可能与维生素K改善机体胰岛素代谢从而影响血糖水平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