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下神经外侧皮支旋髂浅动脉穿支削薄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解放军第八十集团军医院收治的9例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1例;年龄28~63岁[(47.3±12.3)岁]。体重指数(BMI)为16.7~27.8 kg/m2[(23.9±3.9)kg/m2]。皮肤缺损面积为10 cm×6 cm~20 cm×12 cm。均采用下神经外侧皮支旋髂浅动脉穿支削薄皮瓣修复。在清创或肿瘤切除后,从浅、深脂肪层间切取感觉神经的皮瓣,皮瓣面积为13 cm×8 cm~13 cm×10 cm,Ⅰ期削薄后皮瓣厚度3~6 mm。下神经外侧皮支跨越髂嵴处距离髂前上棘的距离7.5~10.0 cm。术后评估皮瓣存活、并发症、再手术情况。采用Tinel征及九宫格法测量皮瓣的单丝触觉、振动觉、疼痛觉、温度觉和静态两点辨别觉的恢复。评估患足踝关节活动度、穿鞋行走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对患足功能进行评估。观察供区副损伤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35个月[(21.1±10.1)个月]。皮瓣均存活,无感染或肿瘤复发。1例修复足跟患者因溃疡行多余皮肤切除,1例Ⅱ期再削薄、取内固定。3~6个月后可首次测到皮瓣9个区域内单丝触觉、振动、疼痛、温度觉不同程度恢复。随访12个月以上者单丝触觉、振动、疼痛、温度觉基本均匀恢复,仅1例的1个区域内可测到25 mm的静态两点辨别觉。2例同时行骨韧带复合体重建的患者踝关节活动略受限。患足均可穿鞋无痛行走。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评分78~97分[(86.4±7.4)分],较术前的10~70分[(44.2±18.4)分]显著提高(P<0.01)。供区无疼痛,残留略增宽的线性瘢痕。结论对于足踝部中等大小的软组织缺损,采用下神经外侧皮支旋髂浅动脉穿支削薄皮瓣修复,皮瓣可适当削薄,术后外形可,感觉恢复可靠;患足可穿普通鞋,无痛行走,功能恢复良好;供区副损伤小。

  • 标签: 足损伤 踝损伤 软组织损伤 外科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以下神经外侧皮支(LCSN)跨越髂嵴外侧唇区域的解剖定位探测,分析经皮神经电刺激仪、高频超声应用于该神经定位的可行性,讨论该神经作为游离感觉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的应用意义。方法2018年10月-2020年10月,行携带感觉神经的游离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或复合瓣修复四肢创面的患者及志愿者,分别采用经皮神经电刺激定位、超声定位对下神经外侧皮支进行定位,对患者术中测量定位。应用Passing-Bablok回归和Bland-Altman图对测量结果进行一致性评价。结果共收集下神经外侧皮支定位43例受试者:患者22例,志愿者21例。其中男39例,女4例,平均年龄39岁,平均BMI 24.08。经皮神经电刺激定位操作时间(6±1) min,探测距离为(80.7±5.9) mm。高频超声操作时间(23±4) min,距离(81.2±6.6) mm。22例手术患者测量距离为(80.9±8.2)(65~100) mm,神经直径(2.3±0.8)(1.0~4.0)mm,操作时间(5±1) min。手术与经皮神经电刺激、超声Passing-Bablok回归截距和斜率的95% CI分别包括0和1,Bland-Altman图上的点分布于两侧,且总体平均差、总体截距、斜率的95% CI均包括0,因此,可以认为经皮神经电刺激、超声应用于LCSN定位方法的一致性好。结论经皮神经电刺激、高频超声探测两种方式所探测到的下神经外侧皮支跨越髂嵴定位点与手术中测量结果接近,说明二者均可用于感觉神经皮瓣感觉支的术前定位,便于优化皮瓣设计、缩短手术时间,减小手术的副损伤。

  • 标签: 外侧皮支 肋下神经 经皮神经电刺激 高频超声 感觉神经 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