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心脏磁共振(CMR)定量T1 mapping成像用于动脉性肺动脉高压(PAH)危险分层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确诊PAH、明确危险分层并接受CMR检查的59例患者,男12例,女47例,年龄4~77(31±13)岁。根据危险分层情况将患者分为低危组(30例)和中高危组(29例)。纳入25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男6名,女19名,年龄20~56(35±8)岁。测量所有患者及对照组CMR短轴位心肌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的下室间隔右心室插入部(IRVIP)平扫T1 值。分别对PAH患者与对照组、低危组与中高危组PAH患者间各项平扫T1 值进行比较,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其在PAH患者危险分层中的应用价值。结果PAH患者CMR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的IRVIP平扫T1值均较对照组增高[基底段:(1 439.31±129.96)比(1 282.36±37.18)ms;中间段:(1 450.32±111.55)比(1 287.56±53.16)ms;心尖段:(1 444.12±109.15)比(1 266.36±75.31)ms](均P<0.001)。中高危组PAH患者CMR中间段IRVIP的平扫T1值较低危组增高[(1 493.24±126.32)比(1 428.50±85.73)ms,P=0.026]。CMR中间段IRVIP的平扫T1值用于鉴别中高危和低危组患者的AUC为0.741。中高危组PAH患者CMR基底段和心尖段IRVIP的T1值也较低危组增高[分别为(1 458.21±134.96)比(1 421.03±104.75)ms、(1 465.90±125.36)比(1 423.07±87.87)ms],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中间段IRVIP的CMR平扫T1 mapping成像用于辅助评估PAH 患者的危险分层有一定价值。

  • 标签: 放射学 心脏磁共振 T1 mapping成像 肺动脉高压 危险分层 病例对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失匹配负波及P3a联合电反应性对重型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2019年10月至2020年7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收治并于发病28 d内行听觉失匹配负波(MMN)、P3a及电反应性(EEG-R)检查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3个月,并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标准分为2组,GOS 1~2分为预后不良组,GOS 3~5分为预后良好组,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临床指标与预后的相关性。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有统计学意义指标预测预后的效能并确定cut-off值。结果共有48例患者被纳入本研究,男35例,女13例,年龄范围18~68岁,其中29例预后良好,19例预后不良。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EEG-R、Fz处MMN的波幅绝对值(FzMMNA)及Cz处P3a的波幅值(CzP3aA)与昏迷患者的预后明显相关(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则表明仅存在EEG-R、FzMMNA及CzP3aA是重型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预后良好的预测因子(P<0.05),其ROC曲线下的面积(AUC)(95%CI)分别为:0.757(0.613~0.900)、0.912(0.830~0.994)及0.887(0.793~0.981),且后两者的联合及三者的联合提高了AUC,分别为0.942(0.879~1.000)及0.964(0.920~1.000)。另外,cut-off值为1.27 μV、2.64 μV时,FzMMNA及CzP3aA预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灵敏度及特异度最佳[89.66%(26/29)、84.21%(16/19)及82.76%(24/29)、84.21%(16/19)]。结论FzMMNA及CzP3aA联合EEG-R有望成为预测重型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预后的指标。

  • 标签: 昏迷 重型颅脑损伤 脑电反应性 失匹配负波 P3a 预后 随访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LSEP)联合电反应性(EEG-R)对重度脑损伤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1月入住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重度脑损伤的患者,于发病14 d内行SLSEP和脑电图(EEG)检查,在电信号平稳时行EEG-R检查。同时,抽取静脉血检测神经元特异度烯醇化酶(NSE)和S-100蛋白浓度。随访12个月,按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分组,1~2分为预后不良组,3~5分为预后良好组。分析各指标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对每个潜在的预测因子进行评估。结果共有43例患者纳入此项研究,26例患者预后良好,17例患者预后不良。单因素分析显示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血清NSE浓度、EEG-R、SLSEP波幅与患者12个月后预后相关,其预测患者预后良好的AUC分别为0.661(95%CI:0.493~0.829)、0.697(95%CI:0.531~0.862)、0.718(95%CI:0.557~0.879)、0.758(95%CI:0.609~0.907)。而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瞳孔对光反射、血清S100蛋白浓度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SLSEP波幅(OR=2.058,95%CI:0.867~4.888)和EEG-R(OR=3.748,95%CI:0.857~16.394)是患者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子,其联合预测患者预后良好AUC为0.798。结论SLSEP较高波幅和EEG-R存在是预测重度脑损伤患者预后良好的指标,两者联合预测患者预后良好更加可靠。

  • 标签: 诱发电位 脑电图 脑损伤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接受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的临床分析。方法:研究对象从我院收治的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中选择,于2020年3月-2021年3月确定研究对象,选取人数为90例。在运用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的过程中,为了能够明显的凸显出该方法的效果,以对比的研究方式为主,使用计算机将患者排序后,设立研究组和参照组两个小组,将90例患平均分配至两组,并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其中参照组患者接受米非司酮治疗时使用剂量为12.5mg,研究组中患者接受米非司酮治疗时使用剂量为6.25mg;治疗后观察患的详细情况,如用药厚度和止血时间,并记录患者是否存在不良反应情况,将以上数据统计后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治疗后总疗效高于参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用药后子宫内膜厚度及用药后止血时间与参照组比较,无明显的区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研究组{15.56%(7/45)比4.44%(2/45)},该结果相比,研究组具有优势,差异十分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的治疗中,采用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状态,避免不良反应发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在今后治疗中推广应用。

  • 标签: 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小剂量 米非司酮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