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用带线锚钉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7月-2020年4月我院接受的82例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案例为对象,结合不同的治疗方式分组,分别是对照组和观察组,均是41例,分别实施的是髌骨下极切除术以及带线锚钉方式治疗,治疗后总结效果。结果:对比两组案例的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观察组的优良几率更高,是95.2%。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几率更低,是4.9%,和对照组对比,优势明显,具备统计学意义(P=0.00,2=8.33)。结论:针对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的患者实施带线锚钉的方式治疗,其效果显著,相对比其他方式,有突出的作用,值得实施和借鉴。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弹性固定在下胫腓联合损伤中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影响。方法:将本院2019年1月~2021年6月收治胫腓联合损伤患者75例纳为研究对象,依据顺序编码分组原则分为A组(n=37)、B组(n=38)后行对比性治疗研究。A组行传统内固定治疗,B组行弹性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手术安全性及手术效果差异。结果:(1)手术指标、手术预后:B组手术时间(69.81±2.72)min、失血量(59.52±8.05)ml,术后骨折愈合时间(11.95±0.91)d、住院时间(13.91±2.26)d、VAS(1.91±1.05)分及术后6月时下胫腓联合间隙(3.05±0.33)mm、下胫腓联合重叠影(8.42±0.51)mm,较A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2)踝关节功能:B组术后6月时优、良程度占比均高于A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弹性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临床效果显著,实现对患者踝关节功能的积极维护及改善。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胫腓骨远端单纯关节外骨折经皮内固定的疗效。方法:胫腓骨远端单纯关节外骨折患者取样79例,皆为2020.01-2021.07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抽签分为试验组(n=39,微创经皮内固定)和常规组(n=40,交锁髓内钉固定),比较并发症率、手术指标、住院时间、总有效率。结果:两组总有效率相近,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5.13%并发症率,比22.50%的常规组低,试验组透视(7.19±1.08)次,术中出血(71.50±12.48)ml,手术(73.05±9.76)min,住院(10.12±1.12)d,比常规组少,P<0.05。结论:交锁髓内钉固定与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在胫腓骨远端单纯关节外骨折治疗中均有理想疗效,但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可减少透视次数与术中出血量,预防术后并发症,缩短患者手术、住院时间,整体推广价值相对更优。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Gartland 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术后采用0. 25%左旋布比卡因局部浸润治疗术后疼痛的效果。方法将2018年6月至2020年5月在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就诊的183例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术前排除37例可能影响术后疼痛测量的患儿,排除2例手术时间>1 h的患儿,最终144例患儿纳入本研究,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儿分为0. 25%左旋布比卡因组(72例)和对照组(72例)。左旋布比卡因组中,男39例,女33例;年龄为(71. 67±11. 33)个月,体重为(22. 76±5. 07)kg;受伤侧别左侧38例,右侧34例;从受伤到入院间隔时间为(6. 54±5. 55) h。对照组中,男45例,女27例;年龄为(73. 29±11. 46)个月,体重为(23. 19±4. 76)kg;患侧侧别左侧46例,右侧26例;从受伤到入院间隔时间为(5. 83±4. 78) h。记录术后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的剂量和给药时间,评估两组患儿术后疼痛的严重程度。结果所有患儿手术均顺利完成,无骨筋膜室综合征、医源性神经损伤、局部麻醉药全身反应等并发症。3例发生浅表感染,其中对照组1例,左旋布比卡因组2例;144例患儿均无深部感染发生。①在术后疼痛评分方面,术后第一天对照组有48. 6%(35/72)发生重度疼痛(CRIES疼痛评分>7分),且全部发生在术后≤8 h,重度疼痛患儿中术后4 h发生的占45. 7%(16/35),术后6 h发生的占40. 0%(14/35),术后8 h发生的占14. 3%(5/35)。术后第一天左旋布比卡因组仅有2. 8%(2/72)发生重度疼痛,1例发生在术后6 h, 1例为术后8 h。术后第一天重度疼痛的发生率在两组之间的差异具体统计学意义(P<0. 05)。②在术后服用布洛芬方面,第一天对照组有76. 4%(55/72)口服了布洛芬,首次服药时间在术后2 h的占7. 3%(4/55),术后4 h和6 h各占36. 4%(20/55),术后8 h占16. 4%(9/55),术后12 h占3. 6%(2/55),55例患儿中术后第一天有6例服药2次。左旋布比卡因组有33. 3%(24/72)口服了布洛芬,首次服药时间在术后4 h的占4. 2%(1/24),术后6 h占29. 2%(7/24),术后8 h占33. 3%(8/24),术后12 h占20. 8%(5/24),术后16 h占4. 2%(1/24),术后20 h占8. 3%(2/24),24例在术后第一天无2次服药患儿。对照组术后首次服药时间为术后(5. 71±2. 29) h,左旋布比卡因组为术后(9. 25±4. 45) h,明显迟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01 )。术后第一天布洛芬消耗量在对照组为(9. 22±4. 33 )ml,左旋布比卡因组为(6. 42±1. 50) ml,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03)。术后前3 d内布洛芬的总消耗量对照组为(10. 89±5. 57) ml,左旋布比卡因组为(8. 33±3. 34) ml,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4)。结论局部浸润0. 25%的左旋布比卡因,是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术后有效的镇痛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人工髋关节置换与PFNA内固定在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应用及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20年12月来我院行手术治疗的174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展开分析,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行PFNA内固定术;研究组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对比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手术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 研究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P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围术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择期行腰椎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患者90例,年龄40~70岁,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电脑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2组(n=45):常规组采用全凭静脉麻醉,试验组采用全凭静脉麻醉联合TEAS。试验组麻醉诱导前30 min以2/15 Hz疏密波刺激双侧足三里、三阴交穴,刺激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宜,诱导结束后以2/100 Hz疏密波维持至术毕,刺激强度同诱导前。术后第1~4天以2/15 Hz疏密波刺激双侧内关、太冲穴,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宜,1次/d,30 min/次。常规组于相同时间段接电极片,但不予刺激。于麻醉诱导前、术后1 h、术后第1、3和5天采集静脉血标本,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3+、CD4+、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CD8+比值、WBC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记录术中麻醉药用量、术后镇痛药使用情况、恶心呕吐、头晕、感染发生情况和住院时间。结果与常规组比较,试验组瑞芬太尼总用量及消耗指数降低,术后第3和5天CD3+T淋巴细胞百分比升高,术后第1天NE%降低,头晕发生率降低(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TEAS可改善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对预防术后感染有一定潜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中显微镜下吲哚菁绿荧光造影(ICGA)技术在内镜颅底重建手术中预测带蒂鼻中隔黏膜瓣活性的价值。方法选取河南省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行内镜经鼻颅底手术且应用带蒂鼻中隔黏膜瓣行颅底重建患者36例,颅底重建时切换为显微镜,对鼻中隔黏膜瓣进行ICGA,记录术中黏膜瓣蒂部和体部显影,将显影程度分为强显影、中显影、弱显影和无显影,强显影和中显影认为显影阳性,弱显影和无显影认为显影阴性。术后72 h内行垂体对比增强磁共振检查,记录黏膜瓣有无强化;术后1~2周行内镜鼻腔探查明确黏膜瓣活性,记录患者术后有无脑脊液鼻漏。采取χ2检验分析术中黏膜瓣吲哚菁绿(ICG)荧光显影与术后黏膜瓣磁共振成像(MRI)强化、黏膜瓣坏死和脑脊液漏的关联,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术中黏膜瓣ICG显影与术后黏膜瓣MRI强化的关系:蒂部和体部均显影18例,术后MRI黏膜瓣全部强化(100%),ICG蒂部显影10例,术后9例黏膜瓣MRI强化;ICG体部显影5例,术后4例黏膜瓣MRI强化;ICG蒂部和体部均无显影3例,术后1例黏膜瓣MRI强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38,P<0.05)。术中黏膜瓣ICG显影与术后黏膜瓣坏死的关系:蒂部和体部ICG荧光显影亚组,黏膜瓣坏死为0例;ICG蒂部显影亚组,1例出现黏膜瓣坏死;ICG体部显影亚组,1例出现黏膜瓣坏死;ICG蒂部和体部无显影亚组,2例出现黏膜瓣坏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38,P<0.05)。术中黏膜瓣ICG显影与术后脑脊液漏的关系:蒂部和体部ICG荧光显影亚组,2例出现脑脊液漏;ICG蒂部显影亚组,2例出现脑脊液漏;ICG体部显影亚组,术后脑脊液漏0例;ICG蒂部和体部无显影亚组,2例术后出现脑脊液鼻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880,P>0.05)。结论显微镜下术中ICGA带蒂鼻中隔黏膜瓣灌注成像是可行的,黏膜瓣蒂部和体部均显影与术后黏膜瓣MRI增强和黏膜瓣坏死有很好的关联性,与术后脑脊液漏无明显关联。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锁骨钩钢板内固定和涤纶带重建喙锁韧带治疗肩锁关节脱位术后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9年1月-2014年8月收治的70例RockwoodⅢ型以上肩锁关节脱位的70名患者随机分为锁骨钩钢板内固定组和涤纶带重建喙锁韧带组各35例。术后采用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对肩锁关节的恢复进行定量评分。记录患者的手术方式、住院费用、并发症和依从性等,分析功能恢复与以上因素的相关性。结果锁骨钢钩板内固定组的手术时间和住院费用分别是(67.8±11.2)分和(27103±1879)元,分别高于涤纶带重建喙锁韧带组的(55.3±8.9)分和(9822±1352)元(P<0.01);术后6月涤纶带重建喙锁韧带组Constant肩关节功能评分(90.4±4.3)分高于锁骨钢钩板内固定组(86.2±5.3)分(P<0.05),但术后12月评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依从性分组,依从组和部分依从组的Constant肩关节评分高于不依从组(P<0.05)。结论锁骨钩钢板及涤纶带重建喙锁韧带是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有效方法,涤纶带重建喙锁韧带更有利于早期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