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国民文学”是在各个“民族文学”发展、融合、凝聚基础上,在“国家”这一现代性民族共同体中所形成文学形态。“国民文学”只能包括、凝聚,而不能替代和覆盖“民族文学”,“民族文学发展必然指向“国民文学”。当今世界各国,民族身份现代化就是“国民化”,传统“民族文学现代化就是“国民文学”。“民族文学”已经或正在被“国民文学”所吸收、所融汇,文学“民族”分野日益模糊化,而文学“国民”分野则日益明朗化。从“民族文学”发展到“国民文学”,再发展到“区域文学”,最后发展到“世界文学”,是人类文学史横向发展基本规律。因此,应顺应世界文化与世界文学发展大势,强化“国民”及“国民文学观念与意识,促使“民族文学”向“国民文学进一步转化与凝聚。

  • 标签: 民族 国家 国民 民族文学 国民文学
  • 简介:目前我国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方面的教材和著作,大都全盘接受美国学派观点,不加区别地把所有"跨学科研究"都视为比较文学,导致了比较文学学科范围无节制地扩大与膨胀.本文认为,"跨学科研究"必须同时又是跨语言、跨文化、跨民族研究,才是比较文学,并由此提出"超文学研究"这一新概念."超文学研究"作为比较文学研究一种方法与"跨学科研究"不同.它不是总体地描述文学与其它学科一般关系,而是要在一定范围内,从具体问题出发,将某些国际性,世界性社会事件、历史现象、文化思潮,如政治、经济、军事(战争)、宗教哲学思想等,作为研究文学角度,切入点或参照系,来研究某一文学与外来文化关系.

  • 标签: 比较文学 跨学科 超文学研究
  • 简介:研究与概括各民族文学及各国文学特性,应该以民族(国家)文学为最基本单元、以世界文学为广阔平台,进行宏观比较研究。在宏观比较文学视阈,可以将法国文学总体特征概括为三个方面:一,“爱争吵”、好论战是法国作家天性:二,游走于“政治夹缝”是法国文学独特风景;三,追新求奇是法国文学嬗变发展特征。这三个宏观特征概括不仅有助于理解和把握法国文学民族特性,也可为法国文学与他国文学比较研究提供宏观参照。

  • 标签: 法国人 法国文学 民族特性 宏观比较文学
  • 简介:中国题材日本文学,从古到今有着一千多年历史传统。一部中国题材日本文学史。就是日本人借鉴、吸收与消化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历史,也是特定侧面的中日交流史。中国题材日本文学选题与研究,作为研究个案可以充分显示比较文学观念与方法优势,表明中国题材外国文学研究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国学者独特优势,是比较文学、世界文学创新研究一个突破口。

  • 标签: 比较文学观念 文学史研究 中国题材日本文学史
  • 简介:近来在比较文学界,有人从“原文原教旨主义”出发,陆续发表了一些“世界文学”否定论、“外国文学史”(或称“世界文学史”)中文课程取消论言论。这些言论在学理上是站不住,在实践上是有害。但这也在客观上表明,中文系传统外国文学史课程及教学应该加快改革。改革思路就是用“中国翻译文学史”来改造“外国文学史”课程,而不能将外语系国别文学史照搬和移植到中文系来。必须明确,在中文系用中文讲授外国文学,与在外语系使用外文讲授外国文学,其宗旨和效果都是根本不同,也是不能相互取代。中国文学对外国文学消化和吸收主要途径之一,就是在中文系将外国文学课程中文化,用中文讲授外国文学这一行为本身就是中外文学与文化碰撞和融合,因而其实质就是“比较文学”;用中文讲述外国文学,外国文学便在中文、中国文化语境受到过滤、得到转换、得以阐发,也就是化他为我,其本质具有“翻译文学性质。

  • 标签: 外国文学史 世界文学 翻译文学 比较文学 课程改革
  • 简介:2015年度中国日本文学研究在往年基础上有所推进,40岁左右中青年学者尤为活跃。在日本文学总体研究、日本古代文学及中日古代文学关系研究、日本现代文学及中日现代文学关系研究方面,在翻译文学研究"译介学"和"译文学"层面,都出现了一批有新意专著与论文。尤其是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战70周年背景下,关于日本对华殖民侵略时期中日两国文学关系研究高质量成果显著增多。同时,往年存在一些问题本年度依然存在,缺乏学术价值平庸选题仍然较多,不合学术规范、以祖述常识和知识充作学术研究现象仍然存在。

  • 标签: 日本文学研究 学术述评 学术研究史
  • 简介:中日古典文学比较研究是20世纪80~90年代20年间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及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中最活跃、成就最突出领域.我国学者对日本学术界研究做了充分吸收和借鉴,同时立足于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充分发挥中国学者优势,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创新成果.严绍(汤)/(玉)、王晓平、李树果等教授著作,以其资料丰富、思维严密、表述洗练、学风严谨,而成为这些成果重要标志.

  • 标签: 中国 日本 古典文学 比较研究
  • 简介:<正>我在这里所说“早期写实主义”,是指中国左翼现实主义形成之前写实主义。之所以要拿中国早期写实主义文学与日本近代写实主义文学做比较阐发,是因为迄今为止大量有关中国写实(现实)主义文学研究论文和著作,对中国早期写实主义与日本近代写实主义关系均未引起应有的注意。众所周知,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最早、最直接地受到了日本文学影响和启发。而写实主义在中日两国都是由传统向现代转折时期出现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文学思潮,仅仅从逻辑上讲,日本新文学对中国新文学影响也应首先和主要地表现为写实主义文学对中国文学影响。而事实上也正是这样。然而,日本写实主义文学对中国早期写实主义文学产生有何影响,中日两国写实主义文学发展演进有什么相关性和相似性,在两国早期写实主义同轨迹演进过程,潜在着哪些实质差异,两国写实主义在发展嬗变哪个环节上出现了分道扬镳趋势,等等问题,在我所能看到现有的论著均语焉不详.而这些又都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和中日现代比较文学研究不能回避、需要讲清问题。

  • 标签: 写实主义 现实主义文学 文学的起源 现实主义理论 坪内逍遥 日本文学
  • 简介:译文批评既要有对与错价值判断.也要有译文美丑优劣审美判断,这两方面构成了对于译文质量评价。并需要建立相关评价尺度。中国传统译论“信达雅”概念,长期以来既是翻译原则标准,也被用作译文评价用语,但使用“信达雅”只能做印象批评,而难以做语言学、翻译文学实证批评,为此,“译文学”在概念范畴提炼及理论体系建构。提出了“正译/缺陷翻译/误译”这组概念。作为“译文学译文评价用语。其中,“正译/误译”是对与错刚性判断。“缺陷翻译”指的是介于“正译”与“误译”之间、既不完全正确也不完全错误不精确、不到位翻译。“缺陷翻译”这一概念提出,可以打破简单非此即彼对错判断,在对错之间发现和指出译文种种不足,使翻译研究特别是译文批评趋于模糊精确化。

  • 标签: 译文学 译文批评 批评概念 信达雅 正译/缺陷翻译/误译
  • 简介:《中国比较文学》杂志2003年第3期推出了“比较文学教学和学科理论建设”这一新栏目。该栏头条发表了署名“夏景”文章《教材编写与学术创新——兼与王向远教授商榷》(以下简称“夏文”),对我《比较文学学科新论》(以下简称《新论》)一书提出了商榷。读后感觉夏

  • 标签: 夏景 《比较文学学科新论》 比较文学 批评态度 文学史
  • 简介:在翻译研究,特别是在以译文研究为中心"译文学研究,"译本老化"是一个必须正视现象,同时也是"译文学"建构中值得阐述理论问题之一。就此而言,1931年出版张我军译夏目漱石著《文学论》是一个可供解剖分析典型文本。张译存在着不少误译甚至漏译,但最主要还是由缺乏"翻译度""机械迻译"方法所造成诸多"缺陷翻译",加上语言本身发展变迁,致使许多表述与表达已经与今天高度成熟现代汉语有了相当距离,今人读之会觉得滞涩不畅,恍如隔代,这就是该译本老化表征。对张我军译文与日文原文加以比照,并与新译文加以对比分析,可以了解误译尤其是缺陷翻译形成机理,见出现代中国文学理论著作翻译发展演变以及现代汉语理论语言艰辛形成过程。

  • 标签: 翻译度 缺陷翻译 译文老化 文学论 夏目漱石 张我军
  • 简介:“现代化理论”及“传统—现代”论是当代西方中心论新形态,“依附—反依附”理论及“中心—边缘”二元观则对此提出了挑战。在此基础上,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理论把“世界体系”作为基本单元,对人类现代社会进行综合整体把握。其“中心—边缘—半边缘”三元结构论是对“东方—西方”或“西方—非西方”二元对立模式及西方中心主义史观超越,形成了全球观与现代世界史新模式,启发了阿布—卢格霍德、彭慕兰等一些学者发现“现代世界体系”之前“早期世界体系”,从而对世界历史结构做出了新解释。柄谷行人“资本—民族—国家”三元构造论及“走向世界共和国”瞻望,则是对“现代世界体系”理论进一步发挥、对“东方—西方”二元结构论再超越。

  • 标签: 比较文化 “世界体系” 东方—西方
  • 简介:摘要:建筑工程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比较强工程项目。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是一项重要工作,它关系着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建筑工程施工过程存在着许多不稳定因素:例如地质条件、气候环境、水文等自然条件,还有一些人为原因导致工程事故发生。安全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证工程顺利进行,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基础。加强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及施工人员责任心与职业素养,加强对于各种风险与隐患问题发现并解决能力;建立健全科学合理有效地奖惩制度并严格执行是十分关键,能使安全管理体系得到更好完善和改进,同时还要不断创新施工技术方法来减少安全事故发生概率,确保工程质量达到标准要求和规范化管理目标。

  • 标签: 建筑工程 安全 管理
  • 简介:一、翻译研究、译学理论和翻译思想“翻译思想”即“翻译思想”,是研究和思考翻译问题而产生有创意观点主张或理论建构。“翻译思想史”属于翻译史专题史研究,研究对象主要不是翻译家及其译作,而是翻译学者、翻译理论家及其思想。最近20多年来,在这方面出现了一系列专门著作。代表性有陈福康著《中国译学理论史稿》(1992)、王秉钦著《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初版2004,第二版2009)、许钧、穆雷主编《中国翻译研究(1949—2009)》(2009)等。还有廖七一《中国近代翻译思想演进》、郑意长《近代翻译思想演进》两本断代史。

  • 标签: 海外 华文教育 文化交流 汉语教学
  • 简介:从志贺重昂风景美论、冈仓天心日本茶文化美论到和辶十哲郎、佐藤春夫、谷崎润一郎、土居光知、九鬼周造、久松潜一、冈崎义惠等人文论,日本美学诸概念、诸范畴逐渐被提炼出来,最后到大西克礼《幽玄》、《物哀》、《寂》三部作品,日本古典美学三大基础概念在现代美学体系架构内才得以被深入阐发。

  • 标签: 大西克礼 日本美学 幽玄 哀.物哀
  • 简介:为了长期统治和奴役中国,日本有计划有步骤地在中国推行奴化教育,其主要手段是强制推行日本语教学。试图通过日语学习推销日本文化,培养中国人“亲日”情感。

  • 标签: 日本 奴化教育 中国 日语教学 教育史
  • 简介:西鹤"好色物"外在构造,包括叙事上纷然杂陈"物纷"方法、"饶舌体"文体、狭窄题材与扁平的人物等,看上去都极其简单和单纯,但是简单得不简单,要真正说清、说透,却殊为不易,这就是极富日本特色"伪浅化"现象。对于其"好色"主题,我们也可以较为轻易地做出道德伦理、社会学历史学批评与判断。但是,仅仅从一般文学、从普遍文学去理解西鹤"好色物"还是很不够,只有走进町人社会文化内部,走进日本佛教文化、审美文化,从西鹤"浮世"观、从日本文学"好色"文化与审美传统、从"好色物"与"色道"关系入手,对西鹤"好色物"才能说透、才能洞穿。在"好色物","浮世"快乐莫过于"好色",但"好色"须有"道","色道"就是将"好色"加以特殊限定,就是要好色者领悟到"好色"可能与不能,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成为有"色道"修炼"帅人",最终洞察人生、超脱浮世,使"好色"有助于悟道和得道。这就是西鹤"好色物"真义。

  • 标签: 井原西鹤 好色物 饶舌体 伪浅化 好色 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