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造成碳青霉烯类耐药的肠杆菌目细菌(CRE)感染和感染后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8年北京地区18家二级或三级甲等临床医院共482例住院患者进行病例对照分析,以感染CRE的患者为病例组(n=247),以感染碳青霉烯类敏感的肠杆菌目细菌(CSE)的患者为对照组(n=235)。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RE感染的危险因素和临床预后。结果CRE菌株对大多数的抗菌药物耐药,但对黏菌素和替加环素敏感率较高,分别为94.0%和99.5%。多因素分析显示,感染前30 d内气管插管(OR=2.607,95%CI:1.655~4.108,P<0.001),以及使用过三/四代头孢菌素(OR=2.339,95%CI:1.438~3.803,P=0.001)、碳青霉烯类(OR=2.468,95%CI:1.610~3.782,P<0.001)和喹诺酮类药物(OR=2.042,95%CI:1.268~3.289,P=0.003)是CRE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机械通气(OR=3.390,95%CI:1.454~7.904,P=0.005)、心力衰竭(OR=4.679,95%CI:1.975~11.083,P<0.001)、中重度肝病(OR=3.057,95%CI:1.061~8.806,P=0.038)、感染前30 d内使用喹诺酮类药物(OR=2.882,95%CI:1.241~6.691,P=0.014)以及发生感染性休克(OR=7.772,95%CI:3.505~17.233,P<0.001)是CRE感染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减少感染前30 d内抗菌药物使用和气管插管等侵入性操作可能会降低患者感染CRE的概率。依据基础疾病严重程度对CRE感染患者进行分级治疗,预测和预防感染性休克的发生将有助于降低患者死亡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非曲霉属丝状真菌病(NAMI)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在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接受allo-HSCT后诊断(确诊或临床诊断)为NAMI的24例患者,总结其临床特点及预后。结果24例移植后NAMI患者,男21例(87.5%),女3例(12.5%),中位年龄33(10~66)岁。NAMI中位发生时间为移植后188(2~856)d,10例为确诊,14例为临床诊断;19例(79.2%)发生在肺部,4例(16.7%)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1例(4.2%)发生在鼻窦;病原菌分布中根霉菌14例(58.3%)、毛霉菌5例(20.8%)、犁头霉菌3例(12.5%),尖端赛多孢子菌2例(8.3%);临床症状为发热20例(83.3%),头痛4例(16.7%),咯血、腹痛腹泻、抽搐(颅内感染)各2例(8.3%),胸痛1例(4.2%)。在18例根据病原学结果调整抗真菌治疗的患者中,治疗的有效率为38.9%(7/18)。中位随访时间为自NAMI诊断后229(2~2 280)d,2年总生存率为(24.0±14.5)%。结论allo-HSCT后非曲霉菌属丝状真菌感染以根霉菌为主,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死亡率高。
简介:摘要目的监测2018年中国院内革兰阴性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前瞻性收集2018年1至12月全国13家教学医院革兰阴性杆菌。采用琼脂稀释法及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美罗培南等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s)。采用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2019年M100S(第29版)标准进行药敏结果判断。数据分析采用WHONET-5.6软件。结果共收集1 214株非重复革兰阴性杆菌,血和无菌体液标本来源占96.7%(1 174/1 214)。主要抗菌药物对871株肠杆菌科细菌的敏感率依次为阿米卡星(93.2%,812/871)、美罗培南(92.0%,801/871)、厄他培南(88.9%,774/871)、亚胺培南(88.4%,770/871)、哌拉西林/他唑巴坦(84.0%,732/871)、头孢哌酮/舒巴坦(83.1%,724/871)、头孢吡肟(71.4%,622/871)、米诺环素(68.9%,600/871)、头孢他啶(66.9%,583/871)及左氧氟沙星(54.4%,474/871)。大肠埃希菌对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分别为61.5%(155/252)(头孢曲松)和60.7%(153/252)(头孢噻肟)。肺炎克雷伯菌对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率分别为56.3%(125/222)(头孢曲松)和57.7%(128/222)(头孢噻肟)。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检测阳性率分别为50.4%(127/252)和18.0%(40/222),且全部ESBLs阳性菌株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敏感率均>95%。碳青霉烯耐药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发生率分别为2.8%(7/252)和20.3%(45/222)。对阴沟肠杆菌、产气克雷伯菌和弗劳地柠檬酸杆菌,抗菌活性最高的药物依次为替加环素(96.3%~100%)、阿米卡星(94.9%~97.1%)、美罗培南(89.8%~96.6%)及亚胺培南(89.8%~94.9%)。奇异变形杆菌、摩根摩根菌和黏质沙雷菌对美罗培南、阿米卡星的敏感率均大于90%。对67株碳青霉烯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CRE)进行改良碳青霉烯灭活试验(mCIM)显示,45株为丝氨酸型碳青霉烯酶,20株为金属酶。铜绿假单胞菌对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的敏感率分别为73.2%(112/153)和66.0%(101/153)。鲍曼不动杆菌对黏菌素的敏感率最高(100%,163/163),其次是替加环素(87.1%,142/163)。血标本与其他感染来源的标本相比较,肺炎克雷伯菌[17.6%(27/153)比21.7%(15/69)]和鲍曼不动杆菌[68.3%(71/104)比71.2%(42/59)]碳青霉烯耐药比例低,而大肠埃希菌[2.5%(4/198)比0%(0/54)]和铜绿假单胞菌[37.0%(33/89)比18.8%(12/64)]碳青霉烯耐药比例高。结论碳青霉烯类对肠杆菌科细菌仍保持较高的抗菌活性,尤其是仅产ESBLs的菌株。碳青霉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应引起足够重视。产碳青霉烯酶是当前我国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科细菌最重要的耐药机制。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双能CT对脑卒中机械取栓术后颅内出血的评估价值。方法:本次入选人员均选自2019年2月至2020年5月在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40例),均接受了机械取栓术,术后1小时内给予施双能CT检查,合理的进行评估,并在术后48小时再次予以双能CT检查随访处理。结果:在脑卒中机械取栓术后1小时内应用双能CT检查后,8例单纯融合图像(MIX)未观察到明显高密度,余下32例检查结果提示高密度影,其中双能CT图像诊断为出血的有16例,占比为50.%(16/32),后经随访出血症状均被证实;有14例被诊断为对比剂外渗,占比为43.8%(14/32),经随访其中1例出现继发性出血转化;2例被诊断为出血合并外渗,占比为6.2%(2/32),随访中被证实。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93%、100%,阳性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92%(P<0.05)。结论:在脑卒中机械取栓术后颅内出血的评估中,双能CT发挥的作用明显,应用价值较高,值得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