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预防接种的儿童中采用心里护理可以发挥什么作用。方法: 将本院在2021年12月至2022年12这段时间接受的80例预防接种的儿童作为试验成员,依照不同的护理措施进行分组,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各40例儿童。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心理护理。分析生活品质、临床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研究组儿童在护理后生活品质高于参照组(p<0.05),参照组儿童临床不良反应情况不如研究组,组间数据对比有差异(p<0.05)。结论:对要预防接种的儿童采用心里护理,可以对其生活品质带来影响,使儿童出现临床不良反应的情况降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nyder希望理论结合积极心理干预对消化系统肿瘤患者心理状态、希望水平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该院收治的消化系统肿瘤患者100例,根据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实验组基于对照组给予希望理论结合积极心理干预,连续3个月。观察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干预前、干预1个月后、3个月后心理状态(SCL-90)、希望水平(HHI)、社会支持度(SSRS)、应对方式(MCMQ)、生存质量(GQLI)情况。结果SCL-90评分干预1个月后、3个月后实验组焦虑、抑郁、偏执、人际敏感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HI评分干预1个月后、3个月后实验组与他人保持亲密关系、积极行动、对现实/未来的积极态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SRS评分干预1个月后、3个月后实验组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主观支持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CMQ评分干预1个月后、3个月后实验组面对评分高于对照组,屈服、回避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QLI评分干预1个月后、3个月后实验组心理状态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个月后、3个月后两组日常生活、社会生活、自觉症状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nyder希望理论结合积极心理干预应用于消化系统肿瘤患者,有利于改善心理状态,提高希望水平及社会支持度,建立积极应对方式,改善生存质量,提升护理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理护理在带状疱疹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2年5月~2024年3月收治的带状疱疹患者80例进行实验分析,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后进行护理干预,分析心理护理的应用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不良情绪改善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采取心理干预后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提高,相比对照组有差异(P<0.05)。实验组护理后睡眠质量评分有大幅度提升,相比对照组有差异,P<0.05。结论:为带状疱疹采取心理护理干预,患者因为病情产生的不良情绪得到明显的改善,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患者对疾病的了解程度,从而积极的配合临床护理干预,患者病情得到明显的好转。
简介:[摘要 ]目的:采用 SCL-90症状自评量表评价脊髓损伤患者的心理特征,并与全国常模水平对比,分析康复护理对脊髓损伤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 43例患者,对比本组患者 SCL-90症状自评量表评分与全国常模水平的差异情况,根据患者的心理特征,采取针对性的康复护理,如包括加强常规护理、心理护理、健康宣教、体位护理、疼痛护理、功能锻炼;以运动评分、触觉评分作为预后观察指标。结果:对比本组患者 SCL-90症状自评量表评分与全国常模水平的差异情况可知,抑郁、焦虑、恐惧评分均高于全国常模水平,差异显著 (P< 0.05);护理后,观察组心理状态显著改善,体现在抑郁、焦虑、恐惧评分均较护理前降低,运动评分、触觉评分均较护理前升高,差异显著 (P< 0.05)。结论:脊髓损伤患者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抑郁、焦虑、恐惧,采取针对性的康复护理,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对于恢复运动、触觉功能具有积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癌患者知情程度对心理状态的影响及其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取60例已经确诊肺癌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且60例患者对自身肺癌病情的知情程度不同,其中包括“完全知情”“部分知情”和“不知情”,每组均为20例患者。对60例肺癌患者均进行心理状态评估,选择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作为评估工具,分别于“化疗后”“出院前”作为评估时间。结果:据评估,在化疗后“完全知情”患者的HAMA、HAMD评分均高于“部分知情”和“不知情”患者(P<0.05);在出院前,“完全知情”组患者的HAMA、HAMD评分得到明显改善,明显低于干预前(P<0.05),但“部分知情”“不知情”患者在出院前其HAMA、HAMD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同时也显著高于“完全知情”患者(P<0.05)。结论:对病情知情程度不同,肺癌患者的心理状态也不同,通过对其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有助于减轻负性情绪。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国华东某城市儿童的血清中多环芳烃加合物与血清补体C3、C4水平的剂量-效应关系。方法于2016年9月,以华东地区某市大气污染暴露区和对照区(在大气污染暴露区的上风向30 km以外的区域)的2所寄宿制学校为研究现场,招募符合标准的学龄儿童。共纳入273名学生,暴露组和对照组分别有163、110名。收集研究期间两个地区的全年空气污染物数据(PM2.5、PM10和NO2),利用尿中可替宁评估烟草暴露水平,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补体C3、C4水平,ELISA法测定血清反式二氢二醇环氧苯并[a]芘(BPDE)-白蛋白加合物水平,并采用线性回归模型探讨BPDE-白蛋白加合物和血清补体C3、C4的剂量-效应关系。结果273名儿童的年龄为(13.67±0.37)岁,其中男生165名(60.4%)。暴露组儿童的PM2.5、PM10和NO2年均暴露水平以及血清BPDE-白蛋白加合物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调整年龄、性别、BMI z-评分和尿可替宁水平后,儿童血清BPDE-白蛋白加合物水平每升高10%,儿童血清补体C4水平下降1.20%(P=0.017);调整年龄、BMI z-评分和尿可替宁水平后,男生血清BPDE-白蛋白加合物水平每升高10%,血清补体C4水平降低1.68%(P = 0.024);调整年龄、性别和BMI z-评分后,尿可替宁检出组的儿童血清BPDE-白蛋白加合物水平每升高10%,血清补体C3、C4水平分别降低1.31%和3.57%(P<0.05)。结论儿童血清多环芳烃加合物与补体C4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心理特征以及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为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共计 64例,入院时间为 2019年 1月 -2019年 12月间,根据抽签法,本次研究的 64例将被平分为参照组与实验组,两组各有 32例,前者的 32例将采取常规护理,后者的 32例将采取心理护理,分析护理后的效果。结果 通过统计学软件处理结果显示,护理前,两组的焦虑、抑郁得分对比无统计学意义( p>0.05);从护理后的焦虑、抑郁得分上看,两组对比差异显著( p<0.05);从对护理的满意度上看,两组的统计学结果显示为(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采取心理护理的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伴间质性肺疾病(ILD)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选择2016年2月至2018年11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确诊为SLE的住院患儿111例为研究对象,根据肺部高分辨率CT表现分为SLE-ILD组(18例)及SLE-非ILD组(93例)。采用t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2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SLE-ILD的危险因素。结果SLE-ILD的发病率为16.2%(18/111例)。SLE-ILD组与SLE-非ILD组在病程[14.00(12.00~24.25)月比1.00(1.00~2.00)月]、浆膜炎[55.6%(10/18例)比8.6%(8/93例)]、活动后气促[83.3%(15/18例)比25.8%(24/93例)]、神经系统损害[27.8%(5/18例)比6.5%(6/93例)]、心血管系统损害[38.9%(7/18例)比9.7%(9/93例)]、红细胞沉降率增快[66.7%(12/18例)比31.2%(29/93例)]、补体C3下降[88.9%(16/18例)比62.4%(58/93例)]、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阳性[88.9%(16/18例)比18.3%(17/93例)]、抗Sm抗体阳性[61.1%(11/18例)比15.1%(14/93例)]、抗核糖核蛋白抗体(抗RNP抗体)阳性[66.7%(12/18例)比16.1%(15/93例)]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浆膜炎(OR=30.535,95%CI:2.167~430.336,P=0.011)、活动后气促(OR=55.115,95%CI:1.177~2 579.852,P=0.041)、ANCA阳性(OR=65.090,95%CI:4.488~944.071,P=0.002)及抗RNP抗体阳性(OR=10.007,95%CI:1.362~73.500,P=0.024)是SLE-ILD的危险因素。结论SLE患儿病程越长,ILD发病率越高;浆膜炎、活动后气促、ANCA阳性及抗RNP抗体阳性可能是SLE-ILD的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在恶性肿瘤患者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服务是否能缓解患者不良心理状态。 方法: 以 2018 年 2 月至次年 3 月为时间范围,从中使用随机抽签法选取 80 名恶性肿瘤患者并平均分为两组,各 40 人,其中研究组患者应用优质护理法,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法,对两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进行对比。 结果: 研究组护理总 有效率为 92.50% ,对照组则为 75.00% ,研究组患者护理效果明显更佳 ( P < 0.05 )。 结论: 在恶性肿瘤患者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服务法有助于对患者进行系统化护理管理,缓解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患者护理效果,有较高临床推广使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