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龋齿修补的临床方法及效果。方法对2011~2013年我院收治的58(126颗)龋齿患儿进行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将其中29实施常规高速涡轮钻修复者设为对照组,将29实施非创伤性填充技术治疗者设为观察组,评估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结局,总结治疗经验。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可取得96.6%的临床疗效,较之对照组的82.6%更为理想,比较差异明显(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有27患儿能够配合手术治疗,配合率是93.1%,与对照组的72.4%相对比有优越性(P<0.05)。结论为龋齿患儿提供非创伤性填充技术进行修补,能够有效取得患儿的积极配合,并且整体临床疗效更为理想、可靠,是今后医院单位提高本病治疗水平的关键,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儿童 龋齿修补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性肠梗阻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对自2005年至2010年间我院普外科收治的65老年性肠梗阻临床诊断和治疗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65患者,治愈49,好转9,死亡7。结论老年性肠梗阻应早期做出正确诊断,制定合理处理措施。

  • 标签: 老年 肠梗阻 诊治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男性乳腺癌的特点及综合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6男性乳腺癌的临床资料。结果阳性淋巴结3枚以上且肿块直径≥2.5cm者2发生远处转移,局部复发3,存活3年以上7。结论相对女性乳腺癌,男性乳腺癌发病年龄大,早期诊断率和生存率低,诊断主要依据术后病理检查,肿块大小、分期及淋巴结转移与预后关系密切。手术及内分泌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有助于提高生存率。

  • 标签: 乳腺癌 男性 淋巴结 雌激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心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与临床分析,探讨提高心脏骤停复苏成功率的有效途径。方法对66心脏骤停患者发病前的基础疾病、现场抢救的方法、抢救效果等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复苏时间小于6分钟和复苏时间大于6分钟比较,前者复苏成功率显著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除颤时间小于6分钟和大于6分钟比较,前者复苏成功率显著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插管和未插管比较,前者复苏成功率显著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肺复苏开始越早,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效果越好,成功率越高;尽早气管插管及电除颤是抢救心脏骤停患者最有效的救命性措施。

  • 标签: 心脏骤停 院前急救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手提式筛查仪对500学龄前儿童视力筛查,分析讨论筛查结果。方法于2013年在我市随机选取5003~6岁的儿童,采用手提式筛查仪对其进行视力筛查,进而对筛查结果分析对比。结果500学龄儿童的视力筛查中,异常有27,可疑35,患儿性别上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视力异常中有11散光、5远视+散光、6远视、2近视+散光、3近视,其中散光最多、其次是远视、最少的是近视+散光,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是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视力可疑与异常的情况呈增加的趋势,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学龄前儿童视力屈光异常类型主要是散光和远视,占有率较高,需要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定期对学龄前儿童做视力检测,有针对性地实施眼保健工作,以保证儿童视力的正常。

  • 标签: 手提式筛查仪 学龄前儿童 视力筛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核磁共振成像在脑梗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从我院2018年10月-2019年5月时间段的脑梗死患者中筛选出60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接受CT检查,观察组接受核磁共振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梗死患者实施核磁共振检查,能提高检出率,可降低漏诊、误诊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脑梗死 核磁共振成像 CT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人工关节置换术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64老年性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人工关节置换术。其中50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14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随访,根据随访资料以及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对患者情况进行统计,总结治疗方法以及评定疗效。结果64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均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无一出现伤口感染,其中1患者轻度尿路感染,经过对症给药治疗后症状消失。在随访期间,无一假体松动以及脱位等现象发生。结论对老年性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尤其对GardenⅢ型、Ⅳ型的股骨颈骨折患者有显著的疗效,并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老年人 股骨颈骨折 人工髋关节置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柱畸形矫形术后深部感染的发生率及其相应的处理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17年12月接受脊柱畸形矫形术治疗8 818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患者术后的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判断是否发生深部感染。将初次手术后3个月之内发生的感染定义为早发性感染,初次手术3个月后发生的感染定义为迟发性感染。所有感染患者行清创灌洗、术后引流冲洗,并静脉应用敏感抗生素。若感染无法根除,如手术后时间不足2年,暂予伤口换药保留内固定;如手术后时间达到2年,评估融合情况满意后可在伤口清创的同时取出内固定。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冠状面和矢状面参数,评估取出内固定者矫正丢失情况。结果共有60(0.68%, 60/8 818)术后发生深部感染,早发性感染11(发生率为0.12%, 11/8 818),迟发性感染49(发生率为0.56%, 49/8 818)。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手术入路及融合节段数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5年是深部感染发生的高峰期。特发性脊柱侧凸及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术后感染的发生率最低,综合征性及神经肌源性脊柱侧凸术后感染的发生率较高。初次培养阴性率较高,早发性感染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居多;迟发性感染中痤疮丙酸杆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占比明显增高。经治疗后早发性感染组中9保留内固定,2换药至术后2年取出内固定。迟发性感染组中5保留内固定,10换药至术后2年取出内固定,34手术时间超过2年直接取出内固定;其中1患者取出内固定后1个月重新植入内固定;另有1患者因矫正丢失在取出内固定3年后重新植入内固定。末次随访时取出内固定的患者出现了明显的冠状面矫正丢失。结论脊柱畸形矫形术后深部感染的发生率为0.68%,早发性感染发生率较低,迟发性感染较高;神经肌源性脊柱侧凸与综合征性脊柱侧凸患者有着较高的感染风险。如果感染在反复清创后无法根除,推荐在术后2年骨融合后取出内固定,但仍存在矫正丢失的风险。

  • 标签: 脊柱侧凸 脊柱后凸 脊柱融合术 感染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血红蛋白M病(HbM)在临床上比较少见,国外已有报道可知本病含有五种类型,而国内从1965年首次报道两种类型。近几年关于本病的研究不多见,因其十分罕见,但笔者所在医院接诊且确诊了1血红蛋白M病患者,明确诊断后拟定腹腔镜手术治疗,为了探讨其全身麻醉方法与效果,本文就本例患者实施了个案分析报道。

  • 标签: 血红蛋白M病 腹腔镜手术 全身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对1临床拟诊为Ⅰ型神经纤维瘤病、斑秃、白癜风的患儿进行致病变异分析,明确其可能的致病原因,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应用芯片捕获高通量测序检测患儿NF1基因的变异,并用Sanger测序法对其核心家系成员的相应目标基因区域进行测序验证。结果患儿NF1基因检测出1个新的c.1885G>A(p.Gly629Arg)错义变异,其父母均未携带该变异,在公共数据库中未检索到该变异位点。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指南,判断c.1885G>A错义变异为致病性变异(PS1+PS2+PM2+PP3+PP4)。结论NF1基因c.1885G>A变异可能为这患儿的致病原因,新变异的检出丰富了NF1基因的变异谱。

  • 标签: 神经纤维瘤病 斑秃 白癜风 NF1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