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大切片病理所观察的移行区前列腺癌癌灶大小、分布及其肿瘤分级、分期的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入选2017年7月至2020年3月行前列腺癌根治术且术后前列腺标本制作病理大切片患者129例。记录病理学病灶位置、最大径线、国际泌尿外科病理学会分级分组(ISUP);影像学病灶最大径线、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PI-RADS)评分。对病理大切片与影像学诊断病灶进行逐一对应,分析位于不同分区的前列腺癌病理学特征和影像检出情况。结果129例前列腺癌根治术标本,大切片病理检出213个癌灶。同时位于外周区及移行区的癌灶21个(9.9%),最大径线(2.82±0.71)cm;外周区的癌灶85个(39.9%),最大径线(1.36±0.81)cm;移行区的癌灶107个(50.2%),最大径线(1.60±0.94)cm。位于移行区的癌灶较多,癌灶最大径线较大,不同区域病灶最大径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4例MRI资料完整的患者中,大切片病理检查出105个癌灶,MRI共检查出75个癌灶,位于移行区的癌灶MRI检出率较低,评估癌灶大小与大切片病理检出癌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癌灶直径≥1.0 cm或癌灶国际泌尿病理学会(ISUP)分级分组2组及以上的主要病变进行分析,位于移行区的病灶MRI检出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腺癌移行区病灶比例高,且肿瘤径线更大。移行区的前列腺癌灶易临床和影像学检查中易漏诊,需要临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关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切缘阳性患者的预后情况,并分析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进展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20年8月北京医院收治的141例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切缘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67.4±6.7)岁,术前中位PSA 9.6(1.4~152.8)ng/ml。其中行开放手术17例,腹腔镜手术124例;42例未行淋巴结清扫,35例行局限性淋巴结清扫,64例行扩大淋巴结清扫。术后病理分期:T2期74例,T3期63例,T4期4例。国际泌尿病理协会(ISUP)分级分组1组32例,2组50例,3组31例,4组16例,5组12例。根治术后生化复发定义为根治术后连续两次随访PSA>0.2 ng/ml并有上升趋势。本研究中将根治术后随访期间血清PSA≥0.1 ng/ml而未达生化复发定义为PSA进展。分析切缘阳性患者的预后。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PSA进展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141例中位随访52(1~104)个月。其中PSA进展组69例(48.9%),非PSA进展组72例(51.1%)。PSA进展组中,13例(18.8%)未接受治疗,其中8例出现生化复发;4例(5.8%)仅接受单纯放疗,其中2例出现生化复发;52例(75.4%)接受内分泌治疗或内分泌治疗联合放疗,其中5例(9.6%)出现去势抵抗。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PSA(HR =1.015,95%CI 1.005~1.025,P =0.004)、ISUP分级分组(HR =1.351,95%CI 1.091~1.673,P =0.006)、手术方式(HR =2.233,95%CI 1.141~4.370,P =0.019)是PSA进展的危险因素。结论RP术后有较高的切缘阳性率。近1/2的切缘阳性患者根治术后存在PSA进展。切缘阳性患者术前PSA、ISUP分级分组、手术方式是PSA进展的危险因素,对于具有上述危险因素的患者应密切监测和积极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8F-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PET/CT各种表达参数包括肿瘤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PSMA受体表达体积(PSMA-TV)、所有前列腺癌病灶PSMA受体表达量(TL-PSMA)对60岁及以上老年人前列腺癌转移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北京医院收治的39例经病理确诊为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同期治疗前18F-PSMA PET/CT的影像资料。以SUVmax的40%作为阈值测量前列腺癌病灶的SUVmax、PSMA-TV和TL-PSMA。评价18F-PSMA PET/CT对临床TNM分期的影响,比较有、无转移组间各指标包括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tPSA)水平、Gleason评分及PSMA表达参数的差异,分析PSMA表达参数与tPSA和Gleason评分的相关性,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判断不同指标对前列腺癌转移风险的预测能力,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前列腺癌转移的独立预测指标。结果39例前列腺癌患者(年龄60~83岁,中位年龄67岁)的中位Gleason评分为7.0(7.0,8.0)分,中位PSA水平为14.83(7.37,30.93)μg/L。发生转移的有11例(转移组,28.2%),未发生转移的有28例(无转移组,71.8%)。PET/CT改变了5例(12.8%)患者的临床N、M分期,但也漏诊了2例(5.1%)患者的盆腔淋巴结转移。转移组和无转移组的中位年龄分别为63(60~79)岁和69(60~83)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5)。转移组和无转移组tPSA分别为54.0(9.9,75.8)μg/L和10.2(6.8,22.8)μg/L,SUVmax分别为29.1(16.8,35.3)和7.7(6.0,13.6),PSMA-TV分别为41.5(22.4,90.9)cm3和6.8(3.6,9.3)cm3,TL-PSMA分别为279(139.7,996.4)和25.5(15.9,37.0),Gleason评分分别为8.0(7.0,8.0)分和7.0(7.0,8.0)分,其中tPSA(Z=-2.528,P=0.011)、SUVmax(Z=-4.151,P<0.001)、PSMA-TV(Z=-3.995,P<0.001)以及TL-PSMA(Z=-4.213,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SUVmax(r=0.537,P<0.01)、PSMA-TV(r=0.496,P<0.01)和TL-PSMA(r=0.508,P<0.01)均与tPSA呈正相关,SUVmax(r=0.547,P<0.01)、PSMA-TV(r=0.412,P<0.01)和TL-PSMA(r=0.433,P<0.01)亦均与Gleason评分呈正相关;ROC曲线分析显示SUVmax、PSMA-TV、TL-PSMA和tPSA预测前列腺癌转移的AUC分别为0.932、0.916、0.938和0.76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UVmax(OR=1.203,95%CI:1.001~1.445,P=0.049)是前列腺癌转移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18F-PSMA PET/CT PSMA表达参数对老年人前列腺癌转移风险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其中SUVmax可作为独立预测前列腺癌转移的一个潜在分子影像学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磁共振实时引导穿刺(MRI-BX)与认知融合穿刺(COG-BX)靶向活检术对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20 μg/L患者前列腺癌检出率的差异。方法回顾性研究,连续入选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医院195例PSA<20 μg/L行前列腺穿刺活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MRI-BX组80例,COG-BX组115例,比较两组患者年龄、PSA、前列腺体积、PSA密度(PSAD)、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PI-RADS)评分等临床资料,分析穿刺结果中前列腺癌及临床有意义前列腺癌的检出率。结果MRI-BX组与COG-BX组患者比较,年龄、PSA、前列腺体积、PSAD、PI-RA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MRI-BX组和COG-BX组前列腺癌总体检出率分别为53.8%(43/80)和50.4%(58/1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9);其中临床有意义前列腺癌分别占58.1%(25/43)和82.8%(48/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在PSA<10 μg/L的患者中,MRI-BX组和COG-BX组前列腺癌总体检出率分别为45.2%(28/62)和48.0%(36/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0);其中临床有意义前列腺癌占50.0%(14/28)和91.7%(33/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在PSA<20 μg/L且MRI提示可疑病灶(PI-RADS3分)的患者中,MRI-BX和COG-BX对前列腺癌的总体检出率无差异,但COG-BX对临床有意义前列腺癌的检出率更高,特别是PSA<10 μg/L患者优势更为明显。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会阴前列腺穿刺活检术中靶向穿刺1~2针快速冰冻病理诊断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2月至2022年3月北京医院收治的29例行前列腺穿刺患者的病例资料。中位年龄70(64~78)岁,中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 11.00(6.63~16.52)ng/ml,中位前列腺体积35.72(22.59~47.71)ml。所有患者穿刺前均行双参数磁共振(bp-MRI)检查,术中对bp-MRI诊断前列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PI-RADS)≥3分病灶区域(主要病灶靶区)行经会阴MRI-超声认知融合靶向穿刺,靶向穿刺1~2针组织术中即刻送快速冰冻病理检查。然后行包含上述靶区的常规靶向联合系统穿刺。记录冰冻病理诊断时间、病理诊断和国际泌尿病理学会(ISUP)分级分组。以相应靶区的常规靶向联合系统穿刺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术中快速冰冻病理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性和阳性预测值,以及病理分级分组的准确性。结果本组29例,共送检29处快速冰冻病理检查标本,诊断前列腺癌20例,阳性率69.0%,其中ISUP分级分组1组9例(45.0%),2组5例(25.0%),3组1例(5.0%),4~5组5例(25.0%);相同靶区的靶向联合系统穿刺诊断前列腺癌22例,阳性率75.9%,其中ISUP分级分组1组6例(27.3%),2组11例(50.0%),3组1例(4.5%),4~5组4例(18.2%)。冰冻病理检查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性为90.9%(20/22),阳性预测值为100.0%(20/20),无假阳性诊断。相同靶区的ISUP分级分组方面,靶向联合系统穿刺病理相对快速冰冻病理升级2例,降级2例,病理分级吻合率为80.0%(16/20)。术中快速冰冻病理诊断时间为(11±2)min。25处标本成片质量满意,2处标本由于转运和取材过程中损耗变形,导致切片组织量较少;2处标本于快速冰冻组织包埋剂中低温冷冻送检,导致细胞破损影响镜下形态。结论前列腺穿刺术中将1~2针靶向穿刺组织送快速冰冻病理诊断具有可行性,诊断结果初步证实可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参数磁共振(mp-MRI)对前列腺癌病灶诊断的敏感性,并分析影响敏感性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19年7月北京医院收治的66例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患者的病例资料。中位年龄67(56~80)岁。中位术前PSA 8.73(1.22~72.46)ng/ml。中位前列腺体积35.9(16.8~131.8)ml。所有患者术前均行mp-MRI检查,术后前列腺标本制作病理大切片。2名放射科医生和1名病理科医生分别对前列腺癌病灶进行诊断和定位,以患者和病灶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终点为mp-MRI对前列腺癌诊断的敏感性,分析mp-MRI诊断敏感性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组66例,术前mp-MRI诊断前列腺癌62例(93.9%)。术后病理检查共检出病灶109处,术前mp-MRI共检出77处,敏感性为70.6%。术后病理分级分组(ISUP)分别为1组53例(48.6%),2组31例(27.5%),3组19例(17.4%),≥4组6例(5.5%)。对mp-MRI假阴性病灶特点进行分析,mp-MRI对肿瘤最大径线>1 cm[92.5%(62/67)]、Gleason评分≥7分[87.5%(49/56)],以及前列腺内的主要病灶[89.4%(59/66)]敏感性更高(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径线>1 cm(OR=3.183,95%CI 1.580~6.411,P=0.001)以及肿瘤主要病灶(OR=4.042,95%CI 1.127~14.503,P=0.032)是mp-MRI正确诊断前列腺癌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mp-MRI是诊断前列腺癌可靠而有效的手段,对Gleason评分≥7分、肿瘤最大径线>1 cm以及肿瘤主要病灶具有较高敏感性,其中前列腺癌病灶的大小以及肿瘤是否为主要病灶是mp-MRI诊断敏感性的独立影响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根治性前列腺癌切除术切缘阳性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北京医院病理科根治性前列腺癌切除术274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用墨汁涂抹根治性前列腺癌标本切缘,依据癌组织是否侵犯墨汁涂抹标记的切缘分为切缘阳性组、切缘阴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年龄、术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病灶数量、病变部位、术后病理Gleason评分、肿瘤负荷、术后病理分期],评价影响切缘阳性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274例标本中,114例切缘阳性,160例切缘阴性,切缘阳性占41.6%。平均年龄68.3岁,切缘阳性组平均年龄68.0岁,切缘阴性组平均年龄68.6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术前PSA水平均值为15.8 μg/L,切缘阳性组为21.5 μg/L,切缘阴性组为11.3 μ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随着PSA水平(<10 μg/L、10~20 μg/L、>20 μg/L)的升高,切缘阳性率越高(分别为31.1%、48.7%、69.4%)。病灶数量118例为单灶,其中40例切缘阳性(占33.9%);156例为多灶,其中74例切缘阳性(占47.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部位44例位于移行区、107例位于外周区、123例位于全周,切缘阳性例数分别为12、43、59例,分别占27.3%(12/44)、40.2%(43/107)、48.0%(59/1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Gleason评分3+3=6分51例,3+4=7分98例,4+3=7分81例,≥8分44例,切缘阳性例数分别为10、38、37、29例,分别占19.6%(10/51)、38.8%(38/98)、45.7%(37/81)、65.9%(29/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肿瘤负荷157例<30%,91例为30%~60%,26例>60%,切缘阳性例数分别为33、60及21例,分别占21.0%(33/157)、65.9%(60/91)、80.8%(21/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病理分期181例为T2期,其中53例切缘阳性(占29.3%);93例为T3期,其中61例切缘阳性(占 6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切缘阳性组与切缘阴性组相比术前PSA水平>20 μg/L、术后Gleason评分≥8分、高肿瘤负荷及病理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治性前列腺癌切除术切缘阳性与术前PSA水平、病灶数量、术后Gleason评分、肿瘤负荷、病理分期密切相关。而术前PSA水平>20 μg/L、术后Gleason评分≥8分、高肿瘤负荷及病理分期是切缘阳性的独立预测因素,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分泌治疗对老年前列腺癌患者血脂代谢和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医院收治的接受内分泌治疗且随访数据完整的255例老年(≥65岁)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中位年龄76(65~92)岁。PSA(58.15±9.62)ng/ml,其中<10 ng/ml者101例,10~20 ng/ml者62例,>20 ng/ml者92例。所有患者均经前列腺穿刺活检病理确诊,Gleason评分≤6分62例,7分103例,≥8分90例。内分泌治疗包括最大限度雄激素阻断(197例)和药物去势治疗(58例),并持续治疗至少1年。以高龄80岁为界进行亚组分析,血脂指标数据完善者123例,其中65~80岁组98例,>80岁组25例。总蛋白和白蛋白数据完善者186例,其中65~80岁组147例,>80岁组39例。治疗前胆固醇(4.08±0.87)mmol/L,65~80岁组(4.14±0.86)mmol/L,>80岁组(3.82±0.88)mmol/L;甘油三酯(1.23±0.56)mmol/L,65~80岁组(1.26±0.56)mmol/L,>80岁组(1.11±0.57)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9±0.24)mmol/L,65~80岁组(1.10±0.25)mmol/L,>80岁组(1.04±0.21)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2.50±0.78)mmol/L,65~80岁组(2.55±0.77)mmol/L,>80岁组(2.34±0.83)mmol/L。治疗前总蛋白(63.81±5.93)g/L,其中65~80岁组(63.95±5.79)g/L,>80岁组(63.30±6.49)g/L;治疗前白蛋白(39.68±3.50)g/L,其中65~80岁组(39.82±3.60)g/L,>80岁组(39.21±3.12)g/L。分析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123例血脂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后胆固醇[(4.80±1.82)mmol/L]、甘油三酯[(1.59±1.17)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21±0.25)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07±1.53)mmol/L]与治疗前比较均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亚组分析中,65~80岁组治疗后胆固醇[(4.92±1.95)mmol/L]、甘油三酯[(1.64±1.25)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20±0.25)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15±1.66)mmol/L]与治疗前比较均升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80岁组治疗后血脂指标较术前均升高,其中治疗后胆固醇(4.35±1.08)mmol/L,甘油三酯(1.39±0.73)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27±0.26)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值(2.76±0.93)mmol/L。与治疗前相比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治疗前相比虽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86例总蛋白和白蛋白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后总蛋白(62.81±7.34)g/L,与治疗前比较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65~80岁组治疗后总蛋白(62.36±7.36)g/L,与治疗前相比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0岁组治疗后总蛋白(64.49±7.12)g/L,与治疗前相比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白蛋白(38.34±4.48)g/L,与治疗前相比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65~80岁组和>80岁组治疗后白蛋白分别为(38.32±4.54)g/L和(38.44±4.30)g/L,仅65~80岁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分泌治疗可引起老年前列腺癌患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升高,同时也使治疗后白蛋白显著降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联合应用18F-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 PET/CT和多参数磁共振(mpMRI)检查对不同级别前列腺癌的诊断预测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1年5月北京医院收治的49例经穿刺活检确诊为前列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中位年龄68(64~75)岁。中位PSA水平14.74(7.75~24.19)ng/ml。穿刺前均行mpMRI检查。穿刺病理的国际泌尿病理协会(ISUP)分级分组1组6例(12.2%),2组16例(32.7%),3组12例(24.5%),≥4组15例(10.9%)。将患者分为ISUP分级分组高级别组(≥4组)和低级别组(1~3组),两组的中位年龄分别为65(62~76)岁和71(65~74)岁,中位PSA水平分别为15.11(6.63~42.86)ng/ml和12.31(7.94~18.25)ng/m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34,P=0.448)。确诊前列腺癌后4周内均行18F-PSMA PET/CT检查。记录患者PET/CT检查主要病灶的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和mpMRI检查主要病灶的最低表观弥散系数(ADCmin),并计算SUVmax/ADCmin比值,分析各参数与ISUP分级分组的相关性,比较不同级别分组的参数差异。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参数对不同级别前列腺癌的诊断能力。结果本研究49例的ADCmin为(0.57±0.16)×10-3mm2/s,SUVmax为15.30±12.54,SUVmax/ADCmin比值为(29.69±23.72)×103。高级别组和低级别组的ADCmin分别为(0.54±0.20)×10-3mm2/s和(0.58±0.14)×10-3mm2/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1);SUVmax分别为21.97±14.83和12.36±10.30,SUVmax/ADCmin比值分别为(45.07±27.02)×103和(22.91±10.30)×1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P=0.002)。SUVmax(r=0.501,P<0.001)和SUVmax/ADCmin比值(r=0.527,P<0.001)与ISUP分级分组呈正相关,ADCmin与ISUP分级分组呈负相关(r=-0.296,P=0.039)。ROC曲线结果显示,SUVmax/ADCmin比值、SUVmax、ADCmin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49、0.731、0.615。以SUVmax/ADCmin比值37.23×103为界值,诊断前列腺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3.3%和85.3%。结论与单独应用PET/CT或mpMRI检查相比,联合18F-PSMA PET/CT和mpMRI检查的结果能够提高对前列腺癌的诊断效能。SUVmax/ADCmin比值与ISUP分级分组呈正相关,对于区分高低级别前列腺癌是有价值的诊断参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RI实时引导高能聚焦超声消融术(MRgFUS)局灶治疗中低危前列腺癌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1年6月北京医院采用MRgFUS治疗的5例中低危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中位值73(53~80)岁,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中位值7.34(5.19~8.40)ng/ml,前列腺体积中位值27.96(21.50~37.91)ml。术前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中位值13(0~18)分;3例有保留勃起功能意愿患者术前国际勃起功能问卷(IIEF-15)评分分别为15、23、3分。5例术前穿刺共确诊6处前列腺癌灶,其中国际泌尿病理协会(ISUP)分级分组3组3处,1组3处。临床分期T2a期3例,T2b期2例。所有患者术前接受盆腔MRI检查,高能聚焦超声通过MRI引导消融病灶。术后监测血清PSA、盆腔MRI等评估肿瘤控制情况,采用IPSS、IIEF-15和国际尿失禁协会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SF)评估功能学恢复情况。结果本组5例6处病灶中,MRgFUS治疗病灶5处;其中1例有1处MRI阴性病灶为无临床意义前列腺癌,未治疗。术中消融次数中位值8(5~13)次,消融时间中位值64(35~148)min,MRI扫描仪内总治疗时间中位值190(140~355)min。5例术后尿管留置时间中位值1(1~8)d。5例均无严重并发症。5例术后随访时间中位值6(3~12)个月。5例术后PSA均显著下降,最低点PSA分别为1.196、4.398、4.135、1.562、1.350ng/ml,其中4例PSA下降>50%。4例术后3个月行MRI检查,均未见明确前列腺癌病灶。5例末次随访IPSS中位值5(0~14)分,较术前下降;3例有保留勃起功能意愿患者治疗后IIEF-15评分分别为12、30、9分;5例术后均无尿失禁,ICI-Q-SF评分均为0分。结论MRgFUS是治疗中低危局限性前列腺癌安全可行的无创治疗方式,具有良好的功能保护作用和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其肿瘤控制效果还需要大样本临床试验长期随访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