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入院24 h内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严重程度床旁指数(bedside index of severity in acute pancreatitis,BISAP)、Panc 3及无害性急性胰腺炎(harmless acute pancreatitis,HAP)评分对儿童重度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和急性复发性胰腺炎(acute recurrent pancreatitis,ARP)的预测效能。方法收集2017年11月至2021年12月诊断为AP并于天津市儿童医院接受住院治疗的132例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60例,女72例。统计AP严重程度分级及有无ARP。根据儿童指标参考范围计算BISAP、Panc 3及HAP评分,利用ROC曲线评估其对SAP,以及ARP的预测效能。结果纳入的132例患儿共189次AP发作,其中轻度急性胰腺炎(mild acute pancreatitis,MAP)占64.02%(121/189)、中重度急性胰腺炎(moderately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MSAP)占33.33%(63/189)、SAP占2.65%(5/189)。BISAP、Panc 3及HAP评分>0预测SAP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88(95%CI:0.960~0.998)、0.875(95%CI:0.819~0.919)及0.859(95%CI:0.801~0.905)。BISAP对SAP的预测效能明显高于后两者(P<0.05)。首次发作AP共计106例患儿,随访5~55个月,25.47%(27/106)出现ARP。BISAP及Panc 3评分预测ARP的AUC分别为0.639(95%CI:0.540~0.730)及0.622(95%CI:0.523~0.715),两者对ARP的预测效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按照儿童指标参考范围进行调整后,BISAP、Panc 3及HAP评分对儿童SAP的预测价值较高,其中BISAP的预测效能最高;对ARP的预测能力较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点针刺对急性脑缺血大鼠缺血脑区Clock,Bmal1的影响。方法选取3月龄SD雌性大鼠80只,随机均分为正常组、模型组、6 h针刺组和24 h针刺组,每组20只大鼠。模型组、6 h针刺组和24 h针刺组采用开颅法电凝大脑中动脉复制急性脑缺血模型,6 h针刺组和24 h针刺组于对应的造模成功后时间点针刺百会、足三里和关元穴。造模成功24.5 h后,采用改良的神经功能量表(mNSS)对4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造模成功25 h后,4组大鼠均拉断脊髓处死,断头取脑组织,采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测定梗死面积,Western blot法检测缺血脑组织Clock和Bmal1蛋白含量。结果造模成功24.5 h后,6 h针刺组和24 h针刺组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均显著低于模型组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6 h针刺组分的神经功能评分亦显著低于24 h针刺组同时间点(P<0.05)。造模成功25 h后,模型组、6 h针刺组和24 h针刺组的脑梗死体积显著大于正常组,模型组脑梗死体积显著大于6 h针刺组和24 h针刺组,且6 h针刺组脑梗死体积显著小于24 h针刺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25 h后,模型组、6 h针刺组和24 h针刺组大鼠梗死区域脑组织中Clock和Bmal1蛋白的含量较正常大鼠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 h针刺组和24 h针刺组大鼠梗死区域脑组织中Clock和Bmal1蛋白的表达显著高于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6 h针刺组大鼠梗死区域Clock和Bmal1蛋白的表达亦显著高于24 h针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可以显著提高缺血脑组织Clock和Bmal1蛋白的表达,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具有抗脑缺血损伤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纤维连接蛋白1(fibronectin 1,FN1)在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BA)肝纤维化进程中的作用,阐述其作用机制与调控细胞凋亡肌醇磷脂-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通路相关因子的关系。方法利用基因数据库数据对FN1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收集2017年4月至2020年10月在天津市儿童医院普外科手术时留取的患儿肝组织标本31例,其中因非肝胆疾病导致死亡的婴儿肝脏组织样本3例、先天性胆总管扩张症(congenital biliary dilatation,CBD)5例和BA 23例;根据日本Ohkuma's肝纤维化分级标准对所有肝组织样本进行分级处理,按照纤维化程度又将BA分两组:轻度(Ⅰ~Ⅱ级)、重度(Ⅲ~Ⅳ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FN1、PI3K、p-Akt和肝星状细胞活化标志物α-SMA在肝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以上蛋白与肝纤维化分级的相关性,利用qRT-PCR检测肝组织FN1 mRNA的表达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生物信息分析结果显示FN1在肝脏中表达量较高,是调控小鼠肝纤维化的核心基因之一。FN1在BA肝组织中的表达情况:(1)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FN1表达于BA肝细胞的细胞质以及肝细胞外间隙,半定量分析结果显示,FN1的表达水平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rs=0.938,P<0.01),其在BA重度肝纤维化组表达明显高于轻度肝纤维化组[(0.135 8±0.041 6)比(0.054 8±0.009 5),t=-6.035,P<0.001];(2)qRT-PCR定量分析显示BA重度肝纤维化组FN1 mRNA的表达水平亦显著高于轻度肝纤维化组,为(1.038±0.264 3)ng/ml比(0.522 1±0.236 5)ng/ml,P<0.01。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PI3K与PI3K/Akt通路上下游基因FN1(r=0.981,P<0.01)和α-SMA(r=0.988,P<0.01)在BA肝纤维化中的表达都呈现显著正相关;同样,p-Akt与该通路上下游基因FN1(r=0.946,P<0.01)和α-SMA(r=0.971,P<0.01)在BA肝纤维化中的表达也都呈现显著正相关。结论BA肝组织中FN1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而增加,并经PI3K/Akt信号途径参与调控肝纤维化进程,干预FN1可能会成为治疗BA肝纤维化的新靶点。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胶质瘤肿瘤抑制因子候选区基因1(GLTSCR1)对前列腺癌进展的影响及调控。方法将前列腺癌细胞系DU145、LNCaP分别分为对照组(sh-NC),基因抑制组(sh-GLTSCR1),对照组使用慢病毒转染空白载体质粒,基因抑制组转染携带GLTSCR1短发卡RNA(shRNA)的质粒。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检测吸光度(A)值评估细胞增殖能力,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最后使用DU145细胞株在裸鼠皮下接种检测肿瘤大小、重量。采用t检验评估两组间差异。结果在24、48、72 h时DU145-sh-GLTSCR1组A值低于对照组[(1.223±0.015、2.142±0.018、2.576±0.036)比(1.754±0.009、2.307±0.001、2.641±0.016),t=51.360,P<0.001;t=15.590,P<0.001;t=2.868,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NCaP-sh-GLTSCR1组A值低于对照组[(0.322±0.002、0.480±0.003、1.175±0.003)比(0.359±0.001、0.655±0.014、1.473±0.022),t=15.480、12.060、13.600,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划痕实验结果显示DU145-sh-GLTSCR1组细胞24 h的愈合程度低于对照组[(0.446±0.030)比(0.543±0.053),t=3.91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NCaP-sh-GLTSCR1组细胞72 h的愈合程度低于对照组[(0.410±0.060)比(0.583±0.083),t=2.92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小鼠皮下成瘤模型表明,敲低GLTSCR1组肿瘤重量低于对照组[(0.033±0.012) g比(0.083±0.022) g,t=1.98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GLTSCR1可促进前列腺癌细胞增殖及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