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采用小儿肠胃康颗粒与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妈咪爱)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选择在2014年4月~2015年4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130例消化不良性腹泻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5例。对照组行妈咪爱治疗,观察组行小儿肠胃康颗粒与妈咪爱联合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8.46%,高于对照组的72.31%,且总体健康评分(80.05±3.60)分高于对照组的(64.37±3.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行小儿肠胃康颗粒与妈咪爱联合治疗效果显著,能改善其临床症状,利于早日康复,并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10例腹泻儿童病原学检测及药物敏感结果。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腹泻儿童31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年龄将310例儿童分为婴儿组(197例),幼儿组(113例);对310例腹泻儿童开展病原学检测及药物敏感试验,记录检验结果。结果婴儿组197例患儿大便颜色以绿色为主,性状以蛋花样为主;幼儿组113例患儿大便颜色以黄色为主,性状以稀便和水样便为主;婴儿组197例中正常菌群生长180例,沙门菌3例,白假丝酵母菌2例,致泻性大肠埃希菌8例;幼儿组113例中正常菌群生长85例,沙门菌5例,白假丝酵母菌3例,致泻性大肠埃希菌10例,志贺菌5例;310例腹泻儿童药物敏感结果表明沙门菌、志贺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主要致病菌对头孢唑林、头孢曲松以及头孢吡肟等头孢氨基苷类抗菌药物灵敏度较低,对亚胺培南、氨曲南以及左氧氟沙星等药具有高灵敏度。结论病原学检测能够明确腹泻患儿的细菌感染类型,腹泻患儿的临床治疗要根据药物敏感结果合理选择药物,保证治疗的有效性与科学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肾联合移植(simultaneous pancreas-kidney transplantation,SPK)术后不明原因发热的临床特点、病因和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20年1月于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肾移植科接受胰肾联合移植的120例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微生物培养、影像学表现或排斥反应等明确导致发热的证据,将受者分为无发热(free-fever,FF)组(41例)、原因明确发热(defined-fever,DF)组(47例)和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组(32例),比较三组在一般临床特征、外科并发症、实验室检查及预后方面差异,定义不明原因发热的临床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不明原因发热的风险因素,采用Kapla-Meier进行生存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多因素分析提示,术前糖尿病性胃肠病可能是不明原因发热的独立危险因素。FUO组和DF组白细胞计数[6.50(5.13,7.36)×109/L比10.36(6.11,12.97)×109/L]、C反应蛋白[11.75(6.25,16.85)μg/ml比35.00(16.30,75.00)μg/ml]、降钙素原[0.13(0.06,0.18)ng/ml比0.19(0.11,1.05)ng/ml]等急性期标志物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P=0.025)。FUO组仅接受1~2种抗生素及较短疗程的受者为13例(40.6%),与DF组32例(68.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FUO组另有6例(18.7%)受者在确诊为不明原因发热后,仅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实现临床转归。FUO组住院时间为(48.72±19.51)d与DF组(57.36±27.46)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住院费用分别为253 463.25元和334 605.96元,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术前糖尿病性胃肠病是SPK术后早期不明原因发热的独立危险因素。不明原因发热者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炎性标记物均显著低于原因明确发热者,这一典型临床特征有助于不明原因发热的早期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