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33 (interleukin-33,IL-33)调控腹腔Ⅱ型固有淋巴细胞(group 2 innate lymphoid cells, ILC2)募集以及ILC2对脓毒症腹腔感染时巨噬细胞的影响,进一步了解腹腔感染的免疫调控机制。方法选择健康的6~8周雄性C57BL/6野生型小鼠40只、C57BL/6背景的Il-33-/-小鼠20只、IL-33受体ST2敲除(Il1rl1-/-)小鼠10只,繁殖并饲养于浙江大学和美国匹兹堡大学的SPF级医学动物中心。采用盲肠结扎穿孔的方法构建脓毒症小鼠模型。接受假手术用来作为对照的小鼠除了不进行盲肠结扎穿孔操作外,其余手术操作和脓毒症小鼠操作完全相同。将盲肠结扎穿孔模型小鼠作为脓毒症组,将假手术操作的小鼠作为对照组。外源性腹腔注射给予IL-33蛋白,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腹腔灌洗液中ILC2的变化及其胞内细胞因子水平。运用体外实验证实ILC2分泌的IL-9和IL-13对巨噬细胞吞噬能力的影响。采用t检验或One-Way ANOVA检验统计分析。结果①相较于ILC2在IL-33刺激之前和之后,ILC2在腹腔Lin-CD45+细胞中的比例分别为9.90±0.80比18.43±0.46,ILC2受刺激后在腹腔中的比例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ILC2在腹腔中的数量分别为(5 786.00±289.50)个比(17 820.00±324.30)个,ILC2受刺激后在腹腔中的数量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②C57BL/6野生型小鼠在接受构建脓毒症小鼠模型操作24 h后腹腔ILC2募集较对照组显著增多,20.50±0.59比10.83±1.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Il-33-/-、Il1rl1-/-小鼠在接受构建脓毒症小鼠模型操作24 h后腹腔中的ILC2并未增加,而给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重组IL-33蛋白后ILC2的比例比未注射的对照组Il-33-/-小鼠的ILC2比例显著增多,10.53±0.47比19.43±0.8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给脓毒症组小鼠腹腔注射重组IL-33蛋白后ILC2的比例比未注射的脓毒症Il-33-/-小鼠的ILC2比例显著增多,10.13±0.57比21.37±0.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③对腹腔募集的ILC2分泌的细胞因子水平研究显示,构建脓毒症小鼠模型操作后12 h腹腔ILC2分泌IL-9、IL-13的比例显著增加,IL-9在操作前后的分泌比例分别为16.53± 0.74比24.67±1.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7),IL-13在操作前后的分泌比例分别为15.40± 0.87比29.40±0.9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IL-4的分泌比例为6.14±0.59比5.89± 1.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6)。④通过腹腔注射重组IL-33蛋白发现,IL-33促进CD45+F4/80+的巨噬细胞在腹腔中的募集,注射前和注射后的比例分别为52.40±1.70比72.40±2.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⑤在ILC2分泌的IL-9、IL-13的作用下,脓毒症组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较对照组显著增加,IL-9作用下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分别为61.27±1.46比48.30±1.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IL-13作用下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分别为61.63±2.03比48.30±1.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7)。结论IL-33促进腹腔源性脓毒症时ILC2和巨噬细胞的募集。腹腔ILC2的募集依赖于IL-33/ST2信号通路,脓毒症时分泌细胞因子IL-9和IL-13增多且能够提升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从而发挥保护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腹腔镜辅助经皮腹壁穿刺腹膜外内环结扎术(腹腔镜单孔法)治疗腹股沟斜疝,术后出现再发斜疝的临床经验进行总结与探讨。方法回顾2016年8月到2019年6月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腔镜中心开展了1 168台腹腔镜单孔法手术。统计术后再发斜疝的病例,描述其临床特点及再次手术术式的选择,分析并总结经验。结果术后再发斜疝的患儿共8例,其中6例为复发疝,2例为对侧异时性斜疝。首次手术年龄为(1.4±0.6)岁,术后再发斜疝的间隔时间为(5.2±2.6)个月。7例术后再发患儿在再次手术中,接受了腹腔镜探查,1例复发疝和1例对侧异时性斜疝患儿的内环口形态特殊,临床少见,具有探讨价值。再次手术的术式依据外环口大小来选择。结论术后再发斜疝给患儿及其家庭带来的影响较大,且临床研究对腹腔镜单孔法术后再发斜疝的关注度不够,开展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有助于推进腹腔镜单孔法在腹股沟斜疝领域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