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随着超重肥胖率的增加,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率不断上升,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目前,许多研究探讨了儿童血压偏高与近期心血管系统损害的关联,多数研究强调了儿童血压偏高对心血管系统损害的影响,但部分结论尚未达成一致。关于生物学机制的研究有利于阐明血压偏高所导致的靶器官损害的潜在生物学机制。关于减轻体重和降低血压等相关干预措施的研究有利于从根源上降低或逆转早期心血管系统损害。本研究系统评价了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与早期心血管系统损害(包括心脏、血管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的关联、其潜在的生物学机制以及相关干预措施的效果,以期为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所导致的靶器官损害的预防和干预,以及进一步降低成年期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父母饮酒与儿童青少年饮酒的关系,为儿童青少年饮酒的防控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济南市城区8~17岁儿童青少年,通过调查问卷获取儿童青少年及其父母饮酒的相关信息,共获得有效样本量2 785人。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父母饮酒与儿童青少年饮酒的关系。结果儿童青少年饮酒者占11.2%(311名),父亲饮酒者占58.6%(1 633名),母亲饮酒者占7.3%(204名)。与父亲从不饮酒者相比,父亲现在饮酒(OR=1.36,95%CI:1.03~1.80)和重度饮酒(OR=2.09,95%CI:1.44~3.05)与儿童青少年饮酒存在关联。与母亲从不饮酒者相比,母亲现在饮酒也与儿童青少年饮酒存在关联(OR=2.72,95%CI:1.89~3.91)。与父母均不饮酒者相比,父母仅一方饮酒(OR=1.58,95%CI:1.20~2.09)和父母双方均饮酒(OR=4.12,95%CI:2.73~6.20)与儿童青少年饮酒存在关联。按照性别、年龄组分层分析,男生组及13~17岁组的结果与总体结果类似,但是仅父亲重度饮酒或父母双方均饮酒与女生、8~12岁儿童饮酒存在关联。结论父母饮酒可能是儿童青少年饮酒的重要影响因素。今后儿童青少年饮酒的防控政策制定应该考虑父母饮酒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腹型肥胖及其肥胖类型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的关系,为儿童心血管结构异常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数据来源于2017年11月至2018年1月在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开展的"儿童心血管健康队列"基线调查数据。本研究纳入性别、年龄、体测指标、血生化指标和问卷调查变量等信息完整的儿童1 240名(男生657人,占53.0%)。采用协方差分析比较正常腰围组、腹型肥胖前期组和腹型肥胖组儿童的cIMT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腹型肥胖前期、腹型肥胖与cIMT增厚(以性别、年龄别的P95为界值点)及外周型超重/肥胖与腹型肥胖或前期的联合作用与cIMT增厚的关系。结果腹型肥胖前期组、腹型肥胖组cIMT水平高于正常腰围组(0.47±0.03、0.50±0.04 vs. 0.45±0.0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腹型肥胖前期组、腹型肥胖组cIMT增厚检出率高于正常腰围组(20.8%、49.5% vs. 8.8%,P<0.001)。调整各种潜在协变量后,与正常腰围相比,腹型肥胖前期、腹型肥胖与cIMT增厚存在关联(腹型肥胖前期:OR=2.53,95%CI:1.67~3.84;腹型肥胖:OR=8.56,95%CI:5.97~12.29)。与BMI和腰围均正常者相比,仅腹型肥胖或前期和混合型超重/肥胖均与cIMT增厚存在关联(仅腹型肥胖或前期:OR=2.24,95%CI:1.36~3.69;混合型超重/肥胖:OR=6.94,95%CI:4.87~9.90)。结论儿童腹型肥胖与cIMT增厚存在较强关联,混合型超重/肥胖与cIMT增厚的关联性更强。提示儿童心血管结构异常的防治,应当考虑混合型超重/肥胖的重要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非同日三时点测量的血压值和血压偏高检出率的变化趋势及其与肥胖的关系,为儿童高血压的识别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某所小学作为调查点,于2017年11月至2018年1月进行"儿童心血管健康队列"的基线调查,将该小学所有知情同意并自愿参加的学生均纳入,有效样本量共计1 505名儿童(年龄6~11岁)。第1时点血压偏高儿童在2周后进行第2时点血压测量,若第2时点仍为血压偏高,则再间隔2周后进行第3时点血压测量。连续非同日三时点均为血压偏高者判定为高血压。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检验非同日三时点血压的变化趋势,采用Cochran-Armitage趋势分析检验非同日三时点血压偏高率的变化趋势,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肥胖与血压偏高在三时点的关系。结果随着随访次数的增加,人群平均血压水平逐渐升高(趋势检验P<0.05),非同日三时点的血压偏高率分别为15.5%、4.0%和1.9%,呈显著下降趋势(趋势检验P<0.05)。与体重和腰围均正常儿童相比,混合型肥胖与血压偏高的关联强度在三时点增加(第1时点:OR=3.62,95%CI:2.65~4.96;第2时点:OR=9.50,95%CI:4.95~18.22;第3时点:OR=8.94,95%CI:3.48~22.96;均P<0.05)。按性别进行分层分析,结果与合计相似。结论基于非同日三时点测量的6~11岁儿童血压偏高率明显降低。随着随访次数的增加,不同类型肥胖(尤其是混合型肥胖)与血压偏高的关系逐渐增强。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压测量次数对藏族青少年血压偏高检出率的影响,为规范血压测量次数,准确诊断青少年血压偏高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数据来源于2018年8-9月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开展的"藏族青少年血压偏高影响因素调查"项目。采用方便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共纳入2 822名12~17岁藏族青少年,其中男生1 275人(占45.2%)。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连续3次血压测量,依据我国卫生行业标准——WS/T 610-2018《7岁~18岁儿童青少年血压偏高筛查界值》进行青少年血压偏高的诊断。采用方差分析和χ2检验分别探讨不同的测量次数及其组合对血压均值和血压偏高检出率的影响。结果第1、2、3次的平均SBP和DBP值分别逐渐下降[SBP依次为(112.7±9.7)、(110.7±9.7)、(110.2±9.5)mmHg(1 mmHg=0.133 kPa);DBP依次为(62.7±8.2)、(61.1±8.5)、(60.6±8.5)mmHg;趋势检验P<0.001]。基于第1、2、3次血压值诊断的血压偏高检出率依次为12.8%、8.7%和7.9%(趋势检验P<0.001)。基于第2次血压值、基于第2、3次血压均值诊断的血压偏高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8.7%和7.2%,P=0.039)。结论随着血压测量次数的增加,青少年平均血压水平和血压偏高检出率逐渐下降。基于第2次血压测量值,足以用于筛查青少年血压偏高。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4类儿童血压标准分析1991-2015年中国7~17岁儿童青少年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检出率的变化趋势,为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的防控提供参考数据。方法基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1991-2015年数据,选取资料完整的14 622名7~17岁儿童青少年。儿童高血压的诊断分别采用2018年国家卫生行业儿童血压标准(行业标准)、《2018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儿童血压标准》(指南标准)、2016年国际儿童血压参考值(国际标准)和2017年美国儿科协会血压参考值(美国标准)。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1991-2015年儿童青少年血压水平的变化趋势,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血压偏高和高血压检出率的变化趋势。结果调整年龄、性别、地区和BMI后,SBP从1991年的96.1 mmHg增加至2015年的102.7 mmHg;DBP从1991年的62.6 mmHg增加至2015年的67.4 mmHg(趋势检验均P<0.001)。采用行业标准、指南标准、国际标准和美国标准诊断的高血压检出率分别由1991年5.7%、8.9%、4.4%和8.1%增长至2015年的12.8%、20.5 %、13.1%和17.8%(趋势检验均P<0.001)。结论1991-2015年中国儿童青少年血压水平及高血压检出率均呈增加趋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期腹型肥胖对成年期腹型肥胖的影响。方法基于"中国居民健康与营养调查"1993-2011年的研究数据,该调查要求研究对象在儿童期(7~17岁)和成年期(≥18岁)至少各随访一次。本研究选取儿童期第1次和成年期最后1次随访数据,最终纳入1 366名(男性占61.4%)研究对象。采用偏相关分析探讨儿童期腰围与成年期腰围的相关性。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儿童期腹型肥胖对成年期腹型肥胖的影响。结果研究队列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0.4年。36.4%(28/77)的儿童期腹型肥胖会持续至成年期。儿童期腰围与成年期的腰围存在中度关联(r=0.32,P<0.001)。与腰围正常儿童相比,腹型肥胖儿童在成年期发生腹型肥胖的风险增加(HR=7.54,95%CI:4.91~11.58)。结论儿童期腹型肥胖显著增加成年期腹型肥胖的发生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991—2015年中国9个省份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率的变化趋势。方法采用1991—2015年9次"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选取资料完整的14 888名6~17岁儿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超重和肥胖分别采用2000年国际肥胖工作组(IOTF)制定的全球儿童超重和肥胖标准(IOTF标准)、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学龄儿童青少年生长参照标准(WHO标准)、2009年李辉等制定的儿童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界值(专家标准)及2018年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发布的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界值(行业标准)进行判定。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1991—2015年儿童青少年体重指数变化趋势,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1991—2015年超重和肥胖率的变化趋势。结果调整年龄、性别和地区后,体重指数由1991年(2 363名)的17.26 kg/m2上升至2015年(1 060名)的18.72 kg/m2(P趋势<0.001)。根据IOTF标准、WHO标准、专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超重率分别由1991年的4.06%、5.37%、5.16%、4.27%增长至2015年的13.58%、16.23%、13.30%、11.70% (P趋势<0.001),肥胖率分别由1991年的1.02%、1.86%、2.24%、2.41%增长至2015年的7.45%、10.75%、12.08%、12.74%(P趋势<0.001)。结论1991—2015年,我国9个省份儿童青少年体重指数水平、超重和肥胖率均呈逐年增加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