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常合并各种心律失常,而目前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对于OSA合并心律失常的患者治疗作用尚存在较大争议,对于其具体机制亦缺乏深入研究。本文就CPAP对于OSA患者合并不同类型心律失常的治疗作用作一述评。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比较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接受人工股骨头置换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4月—2017年8月收治的72例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36例接受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治疗(甲组),另36例患者予以PFNA内固定治疗(乙组),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VAS评分、术后下地负重时间经比较,乙组优于甲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83.33%,与甲组80.56%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接受PFNA内固定治疗,疗效优良,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局部进展期直肠癌一直是结直肠外科治疗的难点。术前新辅助放化疗联合全直肠系膜切除手术是目前的主流模式。但对于不同分期的患者国内外指南存在差异。直肠癌新辅助治疗提高了局部进展期直肠癌的局部控制率和保肛率,但远期总生存无改善,另外新辅助治疗也带来了相关的并发症,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根据直肠MRI精确分期进行分层治疗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对于中低风险患者,直接手术或新辅助化疗联合选择性放疗模式值得期待。而对于高风险患者,全程新辅助治疗(TNT)模式加强了新辅助化疗强度,可降低远处转移,改善总生存。免疫治疗在直肠癌新辅助治疗中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短期结果,远期疗效尚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本文将根据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对优化直肠癌新辅助治疗模式的相关策略进行阐述。
简介:摘要在全球范围内,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约为10%。T4期结肠癌预后较差,T4b期更甚,5年生存率仅为15.8%~27.9%。目前T4期结肠癌外科诊疗缺乏准确的临床分期评估手段以及系统的围手术期诊疗体系。笔者认为,分期评估仍应以传统CT为主,CT结肠成像可以应用于因肿瘤梗阻结肠镜无法探及全程的患者以及传统CT不易判断的患者。围手术期诊疗方面,T4a期结肠癌患者可采用根治性手术+术后化疗的治疗策略,T4b期患者可采用术前新辅助化疗+根治性手术+术后化疗的治疗策略,新辅助放疗可考虑应用于肿瘤较为固定的患者。此外,应成立多学科合作小组针对复杂T4期结肠癌患者进行讨论。
简介:摘要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其在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及治疗反应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基于临床特征和病理生理机制分型可更好地识别不同患者,从而针对不同病因开展个体化综合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目前,OSA的个体化治疗在国内的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
简介:摘要遗传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ongenital 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cTTP)也被称为Upshaw-Schulman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主要的发病机制为位于染色体9q34上的纯合或双杂合的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ADAMTS13)基因突变,使血浆中裂解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 vWF)多聚体的ADAMTS13严重缺乏,微血管血栓的风险增高,导致各种并发症。随着对cTTP发病机制的研究不断完善,重组人ADAMTS13和基因治疗在cTTP治疗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本文对cTTP的诊断与治疗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是治疗B细胞血液肿瘤的新兴免疫疗法,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随着其使用的增加,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的发生率也相应升高,迫切需要对其精确机制和治疗进行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文章总结了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的机制、临床表现、分级系统、治疗以及管理策略。
简介:摘要目的对新辅助治疗模式下行根治性低位前切除联合保护性造口的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进行调查,探讨新辅助治疗前至造口还纳后12个月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本研究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2月至2020年1月期间,于北京协和医院接受完整新辅助长程放化疗并行根治性低位前切除(LAR)联合保护性造口的中低位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纳入标准:(1)新辅助治疗前行直肠MRI评估为mT3~4b或mN1~2而无远处转移(M0)的患者,同时肿瘤下缘距肛缘<12 cm;(2)新辅助治疗前活检病理确诊直肠腺癌;(3)行完整周期的新辅助治疗;(4)接受根治性保肛手术治疗,术式均为LAR联合保护性造口,已经完成造口还纳,同时随访12个月以上。排除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Ⅳ~Ⅴ级、合并多原发结直肠癌者、过去5年内有其他恶性肿瘤病史、需要急诊手术的患者、怀孕或哺乳期女性、有严重精神疾病史者、行核磁共振检查、放化疗或手术治疗禁忌者后,共纳入83例患者,男性51例(61.4%),中位年龄59岁,体质指数(24.4±3.1)kg/m2。采用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机构生活质量问卷的结直肠癌模块(EORTC QLQ-CR29)、国际勃起功能指数(IIEF)、Wexner便秘评分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ARS)量表,分别调查了解患者新辅助治疗前、术前、造口还纳后3个月、造口还纳后12个月的生活质量变化情况,包括直肠肛门功能、性功能等方面。量表的各项分值采用M(P25,P75)表示。结果(1)EORTC QLQ-CR29评分显示,新辅助治疗前、术前、造口还纳后3个月、造口还纳后12个月,患者焦虑[分别为64.4(52.0,82.5)分、75.3(66.0,89.5)分、82.6(78.0,90.0)分、83.6(78.0,91.0)分]和担心身体形象[分别为76.8(66.0,92.0)分、81.1(76.5,91.5)分、85.5(82.5,94.0)分、86.1(82.0,92.0)分]均有所改善(均P<0.01);盆腔痛[分别为5.4(2.0,8.0)分、5.0(2.0,7.8)分、3.9(1.0,5.0)分、3.0(1.0,5.0)分]、尿失禁[分别为15.7(7.0,22.0)分、11.1(0,17.5)分、10.0(0,17.0)分、9.9(0,16.0)分]、阳痿[分别为14.3(4.2,19.0)分、12.2(0,16.8)分、5.6(0,10.0)分、5.2(0.2,8.0)分]、尿频[分别为26.4(13.0,38.5)分、13.9(0,20.0)分、13.4(2.5,21.5)分、13.2(2.0,20.0)分]和黏液血便[分别为4.7(3.0,6.0)分、2.6(0,5.0)分、2.2(0,5.0)分、1.9(0,4.0)分]等症状均有改善(均P<0.01)。在改善男性性功能、腹痛、口干、担心体质量改变、皮肤疼痛和性交困难方面,评分存在波动,但造口回纳后较新辅助治疗前症状均有改善(均P<0.05)。在女性性功能、排尿困难、味觉障碍和排粪失禁方面,造口回纳后较新辅助治疗前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均P>0.05)。(2)IIEF量表显示:新辅助治疗模式前后,各项评分均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直肠肛门功能量表显示:新辅助治疗前、术前、造口还纳后3个月、造口还纳后12个月,患者的排气失禁[分别为3.1(0,4.0)分、2.3(0,4.0)分、1.8(0,4.0)分、1.2(0,3.0)分]和急迫排粪[分别为7.2(0,11.0)分、5.2(0,11.0)分、2.9(0,9.0)分、1.7(0,0)分]症状均有改善(均P<0.01);在改善不完全排空感方面,患者症状存在波动,但造口回纳后较新辅助治疗前症状有改善(均P<0.05);在需要协助排粪[分别为0(0,0)分、0.7(0,1.0)分、0.6(0,1.0)分、0.7(0,1.0)分]和排粪失败[分别为0.2(0,0)分、1(0,2.0)分、0.8(0,1.5)分、0.8(0,1.0)分]方面,患者症状呈现恶化趋势(均P<0.01)。对新辅助治疗效果不同的患者进行分层分析,比较术前与新辅助治疗前的生活质量改变情况。新辅助治疗较不敏感与较敏感的患者在功能、症状方面改变大致相同,区别在于,较不敏感的患者在排尿困难、尿失禁、皮肤疼痛和性交困难方面症状显著改善(均P<0.05),而较敏感患者在便频方面症状改善(P<0.05)。结论对于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新辅助放化疗后行根治性低位前切除联合保护性造口的治疗模式可以从许多方面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但需注意患者在需要协助排粪及排粪失败方面,呈现恶化趋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D19及CD22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序贯治疗复发难治纵隔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B-LBL)的效果。方法报道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2017年3月收治的1例经CD19及CD22 CAR-T序贯治疗的复发难治纵隔B-LBL患者,分析CD19及CD22 CAR-T序贯治疗后1、3、6、12、18个月原发病缓解相关指标,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患者经过三线化疗后疾病复发进展,后行CD19及CD22CAR-T序贯治疗。在细胞免疫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1级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经积极治疗,病情稳定后出院。患者定期来院复查,动态追踪观察纵隔包块。行CAR-T治疗后患者纵隔包块明显缩小,病情持续缓解达18个月。结论CD19及CD22 CAR-T序贯治疗为复发难治B-LBL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对于常规化疗效果欠佳的患者,应尽早积极行CAR-T治疗,从而提高缓解率,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序贯靶向CD19和CD22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治疗肾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枢神经系统复发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2019年5月收治的1例肾DLBCL中枢神经系统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应用ASCT序贯靶向CD19和CD22 CAR-T治疗,分析治疗后1、3、6、12、18、24个月原发病缓解相关指标,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23岁,R-CHOP方案治疗8个疗程后中枢神经系统复发,应用ASCT序贯靶向CD19和CD22 CAR-T治疗。患者发生1级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经积极治疗后病情稳定。患者白细胞、血小板成功植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完全消失,脑脊液检查示幼稚细胞消失。应用液体活组织检查动态追踪微小残留病,患者持续缓解26个月。移植后1年发现肺结核,经过抗结核治疗后痊愈。结论ASCT序贯靶向CD19和CD22 CAR-T疗法为肾DLBCL继发中枢神经系统侵犯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尤其对于常规化疗或单用CAR-T疗效不佳的患者,该方案可能有效提高治疗缓解率,改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