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富含生物活性的基质(decalcified bone matrix,DBM)对外科级医用硫酸的影响,观察不同含量DBM对硫酸理化性能影响的变化规律,为制备含有成性能的、可注射性的硫酸水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按照DBM在硫酸复合物的质量比,分为0组、5%组、10%组、20%组、30%组、40%组共6组。充分混合不同含量DBM与外科级硫酸制备水泥的粉剂。将0.3 g甲基纤维素溶于10 ml的去离子水中,制备浓度为3%的甲基纤维素溶液,作为水泥的液剂。按液固比0.4∶1,混合上述水泥的粉剂和液剂,搅拌均匀,形成浆体。根据不同的模具,测量并记录DBM/硫酸复合物的初凝时间、终凝时间、抗压强度、体外降解率及pH值变化。结果单纯硫酸的初凝时间和终凝时间分别为(4.96±0.20)、(5.83±0.12)min。随着DBM的含量的增加,初凝时间和终凝时间增长趋势明显(F=49.275,P<0.05;F=124.859,P<0.05)。单纯硫酸(0组)的抗压强度为(23.33±6.35)MPa,40%组抗压强度仅为3.33 MPa。随DBM的含量的增加,抗压强度先增强后降低;5%组、10%组、20%组的DBM对抗压强度影响不大(P>0.05);而30%组、40%组的抗压强度明显降低(t=3.259,P<0.05)。不同含量的DBM能够明显改变硫酸复合物的降解速率,30%组和40%组体内完全降解时间仅为10 d;0组30 d的降解速率为63%。在体外降解的任何时间点内,DBM对硫酸复合物培养液的pH值均无明显影响,且与单纯硫酸的pH变化规律一致。结论随着DBM含量的增加,降解速率逐渐加快,抗压强降低、凝固时间延长,这些不利于可注射型硫酸水泥的制备。

  • 标签: 脱钙技术 硫酸钙 骨水泥成形术 抗压强度 甲基纤维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髋臼周围截术(periacetabular osteotomy,PAO)治疗临界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8年1月行PAO治疗的外侧中心边缘角(lateral center-edge angle,LCEA)为18°~25°且随访超过2年的DDH患者33例(18°≤LCEA<25°组);根据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和随访时间按1∶2的比例匹配对照组:0°≤LCEA<10°组66例,10°≤LCEA<18°组66例。比较三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的LCEA、前中心边缘角(anterior center-edge angle,ACEA)、臼顶倾斜角(Tönnis角)、股骨头外移指数、股骨头骨骺臼顶(femoro-epiphyseal acetabular roof,FEAR)指数、股骨前倾角、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est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y,WOMAC)骨关节炎指数和国际髋关节结果工具(international hip outcome tool,iHOT-12)评分。结果术前18°≤LCEA<25°组33例中3例(9.1%)的LCEA为唯一的影像学特征提示髋臼发育不良而其他参数在正常范围内;ACEA<20°者17例(51.5%)、Tönnis角>10°者24例(72.7%)、ACEA<20°且Tönnis角>10°者12例(36.4%)。18°≤LCEA<25°组后壁征阳性率(72.7%)低于10°≤LCEA<18°组(77.3%)和0°≤LCEA<10°组(9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17,P=0.040);18°≤LCEA<25°组交叉征阳性率(27.3%)和坐骨棘征阳性率(48.5%)高于10°≤LCEA<18°组(分别为10.6%和18.2%)和0°≤LCEA<10°组(分别为9.1%和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02,P=0.030;χ2=16.497,P<0.001);18°≤LCEA<25°组FEAR指数(3.7±8.0)低于10°≤LCEA<18°组(4.3±7.9)和0°≤LCEA<10°组(11.0±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703,P<0.001)。术后18°≤LCEA<25°组LCEA由20.4°±1.8°提高至37.8°±7.1°、ACEA由18.3°±7.8°提高至36.3°±6.3°、Tönnis角由12.7°±6.2°降低至-5.6°±9.2°、股骨头外移指数由22.9%±6.7%降低至10.7%±12.2%、WOMAC评分由(20.1±13.4)分降低至(6.0±6.3)分、iHOT-12评分由(50.2±19.9)分提高至(90.0±13.7)分,手术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18°≤LCEA<25°组WOMAC评分小于10°≤LCEA<18°组的(9.3±9.6)分和0°≤LCEA<10°组的(12.0±16.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515,P=0.002);iHOT-12评分大于10°≤LCEA<18°组的(77.7±17.3)分和0°≤LCEA<10°组的(78.1±20.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833,P<0.001)。结论在超过2年的随访中,PAO能够显著改善临界DDH患者的股骨头骨性覆盖和髋关节功能。术前应重视对髋臼不同影像学指标的综合评价,更好地制订术前规划。

  • 标签: 髋脱位,先天性 截骨术 骨关节炎,髋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个体化改良与常规方案治疗肢体长骨巨细胞瘤(GCTB)的临床效果,评估个体化改良方案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05年1月—2017年12月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和天津医院两个骨肿瘤中心178例手术治疗的四肢长骨GCTB患者的临床资料,男95例、女83例,年龄8~75(35.7±11.7)岁。178例中,2005年1月—2011年12月70例患者设为常规组,其中男39例、女31例,年龄8~68岁,55例采用病灶内常规刮除加水泥、异体或自体填充,15例瘤段切除人工假体重建术;2012年1月—2017年12月108例患者设为改良组,其中男56例、女52例,年龄16~75岁,根据肿瘤发生的部位、Campanacci分级、病理骨折与否,采用95例改进的病灶内磨削术加水泥和或异体或自体填充,13例瘤段切除人工假体(膝关节为改进假体)重建等个体化改良方案。观察并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复发转移情况及5年累积无复发生存率;末次随访时采用国际与软组织肿瘤协会(MSTS)评分标准比较术后两组患者肢体功能。结果17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所有患者术后随访24~117(56.9±26.1)个月。(1)术后有15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常规组11例(15.7%,11/70)、改良组4例(3.7%,4/108),常规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改良组,主要发生于瘤段切除关节重建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39,P<0.05)。(2)178例患者中,24例(13.5%)复发。常规组和改良组术后总体复发率分别为22.9%(16/70)和7.4%(8/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91, P<0.05)。常规组中病灶内常规刮除术患者的复发率为27.3%(15/55),改良组中病灶内扩大刮除术患者的复发率为7.4%(7/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27,P<0.05);两组瘤段切除重建术患者分别有1例复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总复发率13.5%(24/178),其中桡骨远端和股骨近端复发5例(5/12)。178例患者5年总体累积无复发生存率为90.8%,其中常规组78.5%、改良组91.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23, P<0.05)。(3)178例患者术后肢体功能MSTS评分为(28.7±2.3)分,常规组和改良组分别为(27.61±3.13)分和(29.33±1.29)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65, P<0.01)。两组患者中病灶内刮除的术后MSTS评分均较瘤段切除关节重建术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620、2.177,P值均<0.05)。结论采用个体化改良方案治疗后GCTB复发率较低,且患者肢体功能佳,瘤段切除联合改良假体重建可以改善肢体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

  • 标签: 骨巨细胞瘤 复发 临床结果 肿瘤治疗方案 肱骨 股骨 胫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腔镜辅助下侧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胸腰段或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伴椎体后缘软骨病(vertebral osteochondrosis,VO)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采用胸腔镜辅助下侧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胸腰段或高位LDH伴VO 10例患者的病历资料,男6例,女4例;年龄37~65岁,平均49.2岁。手术节段均为单节段,累及T12L1节段5例、L1,2节段2例、L2,3节段3例。4例患者为单纯胸腰段或高位LDH伴VO;6例患者合并黄韧带增生、骨化致椎管狭窄或后凸畸形,联合后路减压内固定术或矫形手术。主要观察指标为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椎间隙前、后缘高度,根据改良MacNab标准评估临床疗效。结果1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在胸腔镜辅助下能清晰显露并彻底去除突出的椎间盘和骨化物,脊髓、神经根和硬膜囊得到充分减压。手术时间(115.4±23.8)min(范围70~180 min);术中失血量(122.6±21.3)ml(范围40~310 ml)。术后随访时间为12~36个月,平均21.6个月。末次随访时10例患者VAS评分由术前(7.2±1.9)分降至(1.8±1.1)分,ODI由术前64.3%±13.9%降至16.3%±5.1%,椎间隙前缘高度由术前(7.8±1.5)mm改善至(11.9±2.3)mm,椎间隙后缘高度由术前(4.5±1.1)mm改善至(7.4±1.6)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疗效评定为优9例、良1例。结论胸腔镜辅助下侧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胸腰段或高位LDH伴VO,可提供清晰的手术视野,能够充分显露、彻底去除突出的椎间盘及骨化物,术后近期疗效满意。

  • 标签: 胸椎 腰椎 椎间盘移位 脊柱骨软骨病 胸腔镜 脊柱融合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