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益生菌制剂对大鼠回肠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和周围刺激性皮炎的影响。方法取周龄相似(10~13周)体重相近(340~370 g)的无特定病原体(SPF)级雄性SD大鼠18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均分为嗜酸乳杆菌组、布拉式酵母菌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行回肠术。分别予嗜酸乳杆菌、布拉式酵母菌及常规饮食不同干预。于第10天评估血清前白蛋白(PA)和白蛋白(ALB)、小肠推进率、周围刺激性皮炎(DET)和粪便布里斯托(Bristol)评分、肿瘤坏死因子-α,并比较3组间菌群差异。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而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分析。结果术后第10天布拉氏酵母菌组和嗜酸乳杆菌组体重、PA、ALB均高于对照组[(287.67±20.00) g比(263.67±18.25) g比(231.00±19.56) g、(194.27±6.76) mg/L比(186.00±9.23) mg/L比(166.09±3.77) mg/L、(20.14±2.06) g/L比(19.81±1.91) g/L比(15.67±1.17) 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3.051、26.013、11.987,P<0.01);小肠推进率、DET、Bristol评分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36.16±7.93)%比(42.18±3.73)%比(46.08±5.38)%、(4.50±1.05)比(5.00±1.10)比(7.33±0.82)、(4.45±0.19)比(4.60±0.19)比(5.52±0.26)、(58.28±20.85) ng/L比(51.00±18.10) ng/L比(99.44±41.90)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248、13.876、43.382、4.883,P<0.05)。线性判别分析效应量(LefSe)分析显示,益生菌组的梭菌属-产气荚膜梭菌的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线性判别分析值=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益生菌制剂有助于促进回肠术后肠道功能恢复,维持肠道菌群稳态,减少并发症发生。

  • 标签: 回肠造口 益生菌 嗜酸乳杆菌 肠道菌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先天性梅毒病例报告的准确及发生先天性梅毒的高危因素,为临床医师准确诊断先天性梅毒提供依据。方法以2016年至2019年广州市"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中上报的所有疑似、确诊先天性梅毒个案,以及2012年至2019年广州市"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管理信息系统"中的确诊先天性梅毒个案、排除先天性梅毒个案为研究对象,对其人口学、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上报医师信息和治疗等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先天性梅毒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上报的95例先天性梅毒中,35例(36.8%)报告准确。患儿年龄<30 d的报告错误占比[73.3%(44/60)]高于报告准确的51.4%(18/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79,P=0.031);而报告准确与否在不同报告医院级别、报告医师专业、报告医师职称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283、0.483、3.681,均P>0.05)。母亲分娩时年龄≤24岁[调整的比值比(adjusted odds ratio,aOR)=4.62]、治疗前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效价≥1∶8(aOR=7.56)、产时启动驱梅治疗(aOR=25.43)、妊娠期未进行驱梅治疗(aOR=14.12)、早产(aOR=8.97)等均可增加先天性梅毒的发生风险(均P<0.01)。结论先天性梅毒病例报告的准确率较低。母亲年龄小、治疗前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效价高、产时治疗或妊娠期未进行治疗、早产为先天性梅毒发生的高危因素,临床医师可重点收集这些信息以协助临床诊断。

  • 标签: 梅毒,先天性 病例报告 危险因素 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