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胫骨骨道联合双排锚钉固定治疗胫骨棘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9年12月期就诊于北京市顺义区医院骨科并接受关节镜辅助下胫骨骨道联合双排锚钉固定手术治疗的23例胫骨棘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5例,女8例;平均年龄35.5岁(12~55岁);均为单侧损伤(右侧14例,左侧9例)。胫骨棘骨折根据改良Meyers-Mckeever分型标准:Ⅱ型2例,Ⅲ型18例,Ⅳ型3例。收集并比较术前与术后1个月、12个月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Lysholm评分和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KDC)评分;测量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时CT的胫骨前坡角(ATSA)并评估骨折复位情况。结果23例患者术后获平均23个月(12~52个月)随访。术后2例患者存在膝关节活动受限,1例患者骨折未达到解剖复位。患者术后1、12个月的Lysholm评分[(61.4±3.5)、(90.4±4.3)分]、IKDC评分[(69.6±4.2)、(88.5±3.0)分]均较术前[(45.4±6.8)、(49.6±3.9)分]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TSA由术前的4.2°±5.7°恢复到术后1个月的-11.7°±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胫骨骨道联合双排锚钉固定手术治疗胫骨棘骨折可以达到解剖复位和牢固固定,可获得满意的手术疗效。

  • 标签: 关节镜检查 骨折固定术,内 膝关节 胫骨髁间棘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十字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与窝及胫骨平台倾斜角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成人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48例及按年龄和性别匹配的非PCL撕脱骨折的膝损伤患者或健康成人48例。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组男25例,女23例;年龄(54.35±14.06)岁(范围27~82岁)。行膝关节MRI冠状面、矢状面和横断面测量,包括窝角、窝宽度和高度、股骨内外宽度、股骨宽度、内外侧胫骨平台后倾角、冠状面胫骨平台倾斜角,并计算窝形态指数及窝宽度指数。比较两组形态学参数的差异,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纳入多因素分析,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PCL撕脱骨折的危险因素。对确定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the area under the ROC curve,AUC)值来评价其临床诊断效能。测量者的组内和组测量值的可重复性由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ICC)评估。结果测量者的组内ICC值除冠状面窝高度为0.709、内侧胫骨平台后倾角为0.699、外侧胫骨平台后倾角为0.705外,其他参数范围为0.802~0.980,均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组ICC值除冠状面窝高度为0.700外,其他参数范围为0.778~0.971。单因素分析显示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组的横断面窝角(52.56°±6.56°)、冠状面窝角(54.81°±7.29°)、横断面窝宽度[(19.62±2.32)mm]、横断面窝形态指数(0.68±0.08)和内侧胫骨平台后倾角(8.27°±3.53°)均明显高于非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组[分别为47.25°±5.62°、50.27°±5.27°、(18.63±2.18)mm、0.62±0.07、6.85°±3.1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冠状面窝角(β=0.102,OR=1.108,P=0.030)和内侧胫骨平台后倾角(β=0.151,OR=1.163,P=0.046)为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危险因素。ROC曲线结果显示冠状面窝角(AUC=0.678)和内侧胫骨平台后倾角(AUC=0.631)对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发生的预测具有一定的价值。结论冠状面窝角和内侧胫骨平台后倾角与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发生呈正相关。

  • 标签: 后交叉韧带 胫骨骨折 磁共振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