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民族主义与中国转型时期的意识形态上海师范大学萧功秦本文要讨论的问题是,民族主义有没有可能作为中国现代化转型时期意识形态的新的思想资源。民族主义的基本内涵与凝聚力民族主义有广义与狭义两种基本涵义,就广义而言,它是指主张对本民族及其利益效忠的理念和情感。...

  • 标签: 民族主义 主流文化 中国转型时期 意识形态 权威合法性 文化的民族主义
  • 简介:东亚权威政治与现代化萧功秦东亚权威政治的启示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现代化在国情条件诸方面与东亚国家和地区有着很大的区别。但是,中国在历史文化与民族性方面,在高度集中运行的政治社会体制向以市场型的运行体制的结构转型方面,均与东亚各国和地区有着类...

  • 标签: 权威政治 权威主义政体 权威主义政权 现代化过程 后发展国家 分利集团
  • 简介:“软政权”与分利集团化:中国现代化的两重陷阱上海师范大学萧功秦从七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这一段时期,可以说是中国当代改革的第一思潮时代。知识分子、一般国民和改革决策者出于对旧体制弊端的强烈不满,往往具有一种深切的文化焦灼感,并不同程度地受到激进的改革思...

  • 标签: 分利集团 中国现代化 软政权化 现代化过程 后发展国家 市民社会
  • 简介:新媒体时代,网络之上亦有不少文字规范、文学性强、能传递正能蹙酌文稿,其来源多样,但影响力不容忽视,其精彩亦不容忽视。为此,本刊特设《网文选粹》栏目,每期于网络采稿一篇,做一点传统纸媒“逆袭”网络的尝试,为当代文学的共同繁荣做一点努力的掰时,也力求有更多佳作奉献本刊读者。

  • 标签: 文选 新媒体时代 文字规范 当代文学 网络 文学性
  • 简介:一不久以前,我们去看一位从美国回上海探亲的朋友。这位和我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20年前赴美国留学.他谈到,多年以来在美国生活,感触最深的是:在美国的中国人的生活追求,与西方人相比,有一个相当大的区别,那就是旅美中国人无论事业成功与否,无论属于哪一个阶层,似乎都非常重视物质生活方面的追求。他们平时谈话的内容不外乎是房子、汽车,在世俗生活的享受方面似乎有很强的从众心理,不像西方人在人生追求方面那么多元化。在西方,确实有不少人只关心自己的物质生活,但也确实有为数不少的人在追求其他东西。

  • 标签: 人生态度 特立独行 生活追求 物质生活 西方人 事业成功
  • 简介:从人类历史上看,一般说来所有的传统的集权国家,包括专制体制在内的所有的集权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尤其是走向以改革为导向的现代化的过程当中,难以避免我们所说的那种“薄壳效应”.所谓的“薄壳效应”指的就是在地球最薄的地方最容易爆发火山.这种“薄壳效应”在所有的专制帝国中都难以避免,这是因为,传统集权国家长期积累的矛盾在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人们会有一种宽松的预期,大量的政治诉求会在短时期内集中地以井喷的方式爆发出来.面对这种政治参与爆炸,集权政府将陷入两难状态:如果退让就会解体,如果镇压就会引起悲情,而这种悲情的结果又进一步导致革命的出现.

  • 标签: 国家治理 专制体制 新权威主义 改革开放时期 人类历史 政治参与
  • 简介:<正>在元世祖忽必烈统治时期,始终存在着以“义理至上”为宗旨的儒臣政治集团与王文统、阿合马、卢世荣、桑丹为代表的功利派理财之臣的激烈斗争。本文试图考察儒臣集团在这一斗争中反功利的基本倾向以及这一倾向对元代政治的消极影响。这一课题不仅对于认识元代中后期的政治变化可以提供若干重要的历史背景,而且对于认识一个时代特定的文化思潮对人们的政治选择和政治活动的能动影响,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卢世荣 阿合马 《元史》 文统 义理派 功利论
  • 简介:社会变革的动荡原因与选择萧功秦从传统体制向现代化转型的改革过程,存在着这样一个深刻的矛盾:改革需要稳定,但改革过程本身又潜含着不稳定。改革需要稳定,乃是因为稳定是改革的逻辑要求。这首先因为,改革只有在保持现存秩序的历史连续性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并且只有...

  • 标签: 动荡原因 社会变革 过渡性社会 传统社会 社会动员 社会分化
  • 简介:我想从当今中国的民族主义思潮的崛起来谈现今价值秩序的重建问题。众所周知,自近代中国承受西方挑战以来,民族主义就是中国人眼中一种极为重要的价值。在中国人看来,在险恶的外部环境压力下,整个民族是一个大的共同体,大家会为捍卫整体家园利益而献身,这可以成为人生意义的一个来源。中华民族近代以来长期受到外国的屈辱与压迫,

  • 标签: 人文价值 价值重建 是否构成
  • 简介:长期以来,从事学术研究的中国知识分子的谋生处所是大学、研究所与各事业单位.数十年来,他们领取的是政府给予的工资与各种津贴与研究费用,并通过体制内的学术评估体系获得相应的职称、学术地位与荣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改革开放以前,几乎所有从事学术研究的知识分子都可以说是体制内知识分子.这种情况到了改革开放以后开始发生变化.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学术分工以及在社会上的自我定位都出现了新的分化,相当一部分学者在体制外、在民间社会从事着自己选定的课题研究.他们从社会上取得研究所需要的研究经费,他们的研究成果通过自主出版与在刊物上自由发表,同样取得社会上的学术评价,从而获得自主的社会生活空间.我们可以根据一个学者从事研究的课题是否被体制内的评估体系所包容这一标准,把学者的研究分为体制内研究与体制外研究两种类型.

  • 标签: 学者社会 社会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