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内镜保胆息肉切除术治疗胆囊息肉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17年9月—2019年8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接受内镜保胆息肉切除术治疗的25例胆囊息肉病例进行回顾分析,观察手术完成情况、手术用时、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随访情况。结果单发息肉13例、多发息肉12例,单纯胆囊息肉13例、合并胆囊结石12例,息肉最大径0.2~1.5 cm。1例(4%)经胃开窗进入腹腔后,因腹腔严重黏连,探查未见胆囊,终止操作,手术失败;其余24例(96%)成功接受内镜保胆息肉切除术治疗,手术时间(67.1±26.8)min(35~140 min),术后中位住院时间4 d(2~5 d),无迟发性出血、迟发性穿孔、弥漫性腹膜炎、腹腔脓肿等并发症。中位随访时间8个月(0~23个月),无患者失访,无息肉复发,无金属夹相关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内镜保胆息肉切除术治疗胆囊息肉安全且短期疗效显著,但其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大样本研究。
简介:摘要评估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抽吸术(endoscopic ultrasound-guided fine needle aspiration,EUS-FNA)诊断继发性胰腺肿瘤的有效性。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因胰腺占位性病变行EUS-FNA,且病理证实为继发性胰腺肿瘤的患者资料。统计患者的临床特征,肿瘤EUS表现,病理类型和分布,以及后续治疗及随访情况。11例患者经EUS-FNA最终诊断为继发性胰腺肿瘤,其中肾脏来源4例,肺来源4例,结肠、乳腺、膀胱来源各1例。EUS主要呈均匀低回声表现(10/11),周围边界不清晰(6/11)。近半数患者(5/11)可在转移灶附近发现淋巴结肿大。转移灶诊断与原发肿瘤发现的时间跨度从6 d至27年不等。EUS-FNA可有效诊断继发性胰腺肿瘤。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开展胃肠镜诊疗(主要针对消化道恶性肿瘤)工作的必要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分析2020年2月20日至3月6日期间,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行门诊胃肠镜检查的病例资料(疫情期间诊疗组),包括新冠肺炎相关的流行病学调查表、临床主诉、内镜检查、活检病理结果等;所有医护人员行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血液IgM/IgG抗体检测,患者及家属行电话随访确定是否感染新冠肺炎。同时收集2019年2月20日至3月6日同期行门诊胃肠镜检查的病例资料作为对照组,以比较疫情期间胃肠镜检查的总体情况以及消化道恶性肿瘤检出情况。结果疫情期间诊疗组胃肠镜检查共计911例患者,而对照组胃肠镜检查共计5 746例,是疫情期间诊疗组的6.3倍。疫情期间诊疗组胃镜检查544例,肠镜检查367例;而对照组胃镜检查3 433例,肠镜检查2 313例,分别均是疫情期间诊疗组的6.3倍。胃镜检查发现上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疫情期间诊疗组和对照组分别有39例(7.2%)和77例(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243,P<0.001);胃癌检出率两组分别为18例(3.3%)和59例(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54,P=0.012);食管癌检出率两组分别为20例(3.7%)和18例(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303,P<0.001)。疫情期间诊疗组和对照组肠镜检查发现结直肠癌分别为32例(8.7%)和88例(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888,P<0.001)。疫情期间,通过COVID-19血液IgM/IgG抗体检测,未发现医护人员感染,电话随访未发现患者检查后以及家属感染新冠肺炎。结论与2019年同期相比,疫情期间,胃肠镜检查量锐减,但消化道各种恶性肿瘤发现率均显著升高,提示对于出现消化道肿瘤高危症状的患者,仍应尽早接受胃肠镜检查。在严格遵循国家和专业学会制定的防疫标准前提下,尽早开展临床诊疗工作非常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