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冠状动脉支架内慢性完全闭塞(IS-CTO)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安全性及远期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0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接受PCI的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患者。将符合纳排标准的IS-CTO患者212例纳入IS-CTO组,以1∶1的比例匹配原发性CTO患者212例纳入原发CTO组。记录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PCI成功率。PCI成功定义为成功行CTO靶病变支架置入术。随访患者术后5年临床事件的发生情况。主要终点为心原性死亡联合心肌梗死的复合事件。次要终点为即刻手术成功、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靶血管相关心肌梗死、血运重建、靶血管相关血运重建、心力衰竭再住院。结果共纳入424例患者,年龄(57.8±10.5)岁,其中男性364例。与原发CTO组比较,IS-CTO组患者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较低[(58.7±9.2)%比(61.0±7.7)%,P=0.01],术前SYNTAX评分较高(19.4±8.3比15.3±10.0,P<0.01),靶病变为左前降支者占比更高[42.9%(50/212)比23.6%(91/212),P<0.01]。IS-CTO组的PCI成功率[71.7%(152/212)比69.8%(148/212),P=0.70]和并发症发生率[40.6%(86/212)比36.3%(77/212),P=0.37]与原发CTO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年随访结果显示,IS-CTO组的心原性死亡联合心肌梗死的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高于原发CTO组[10.8%(23/212)比4.7%(10/212),P=0.02],差异主要由心肌梗死事件驱动[9.0%(19/212)比4.2%(9/212),P=0.05]。IS-CTO组的其他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有高于原发CTO组的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均>0.05)。结论IS-CTO患者接受PCI的即刻手术安全性与有效性良好,但其远期心原性死亡及心肌梗死风险较原发CTO病变患者更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主动脉夹层外科治疗术前规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6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A型主动脉夹层及B型主动脉夹层各1例,采集医学数字成像和通信(DICOM)格式的主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数据,经过边界分割和三维重建,并根据具体的应用要求精简模型结构,分别打印硬质模型及软质硅胶模型用于手术前规划。结果病例1和病例2打印模型与CTA测量内径的平均差分别为0.46 mm和0.14 mm,标准差1.07 mm和1.05 mm,偏差范围-1.8~2.1 mm。病例1数据处理及模型打印总耗时18 h。结论3D打印技术可以精确的复制胸主动脉夹层和胸腹主动脉夹层复杂的解剖结构,根据不同场景使用不同材料制作的模型可以基本满足术前规划的需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合并2型糖尿病对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非靶病变进展和血运重建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阜外医院2010年1月至2014年9月期间连续2次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在第1次冠状动脉造影时记录到了至少1处冠状动脉非靶病变,依据其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收集纳入患者基线(第1次冠状动脉造影时)及随访时(第2次冠状动脉造影时)的人口学特征、冠心病危险因素以及2次冠状动脉造影时的非靶病变特征和实验室检验结果。通过对比2次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结果判断冠状动脉非靶病变是否进展,记录纳入患者的血运重建情况。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探讨2型糖尿病是否影响冠状动脉非靶病变进展和血运重建的发生,并在糖尿病和非糖尿病亚组中进一步分析冠状动脉非靶病变进展和血运重建的影响因素。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HbA1c的界值。结果共纳入1 255例患者,男性1 003例(79.9%),年龄(58.0±9.7)岁。其中糖尿病组486例,非糖尿病组769例。随访(14.8±4.5)个月。与非糖尿病组比较,糖尿病组患者年龄较大,男性患者比例较低,体重指数较高,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心肌梗死病史和既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比例均较高(P均<0.05)。糖尿病组患者基线和随访的白细胞、血沉、C反应蛋白、内皮素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都高于非糖尿病组(P均<0.01)。糖尿病组患者与非糖尿病组患者在病变进展[20.0%(97/486)比18.5%(142/769),P=0.512]、病变血运重建[13.2%(64/486)比15.9%(122/769),P=0.190]、非靶病变相关心肌梗死[1.9%(9/486)比1.3%(10/769),P=0.436]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不是病变进展和血运重建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在糖尿病组患者中,基线HbA1c水平是非靶病变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HR=1.160,95%CI 1.009~1.333,P=0.037);ROC曲线显示,HbA1c的临界值为6.5%(曲线下面积0.57,敏感度为88.7%,特异度为24.2%,P=0.046);HbA1c≥6.5%的患者出现病变进展的概率约为HbA1c<6.5%患者的2.8倍(HR=2.838,95%CI 1.505~5.349,P=0.001)。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HbA1c<6.5%的糖尿病患者病变进展风险更低(HR=0.469,95%CI 0.252~0.872,P=0.012)。另外,诊断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合并糖尿病患者发生非靶病变血运重建的独立危险因素(HR=1.962,95%CI 1.012~3.803,P=0.046)。结论合并糖尿病不影响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非靶病变的进展和血运重建,但HbA1c升高是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非靶病变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原性休克患者短期生存率的影响是否具有性别差异。方法纳入2012年6月至2018年5月间阜外医院收治的AMI合并心原性休克患者共209例,回顾性收集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依据性别及是否接受IABP治疗对患者进行分组。观察终点为28 d(自心原性休克诊断明确起)的生存情况。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比较不同性别/接受IABP治疗与否患者的28 d生存率。调整年龄、收缩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双联抗血小板、昏迷、APACHEⅡ评分及SAPSⅡ评分等因素,采用Cox回归分析在不同人群中IABP治疗是否影响患者的28 d全因死亡风险,应用Z检验评估性别因素对IABP治疗效果的修饰作用。结果共纳入209例患者,其中男性148例[80例(54.05%)接受IABP支持],女性61例[22例(36.06%)接受IABP支持]。接受IABP治疗者102例。男性患者的28 d生存率高于女性[39.2%(58/148)比26.2%(16/61),Log-rank P=0.034]。接受IABP治疗患者的28 d生存率高于未接受IABP者[46.1%(47/102)比25.2 %(27/107),Log-rank P=0.001 7]。在女性患者中,接受IABP与未接受IABP患者的28 d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9);而在男性患者中,接受IABP者的28 d生存率高于未接受IABP者[51.2%(41/80)比25.0%(17/68),P=0.001]。接受IABP治疗的男性患者的28 d生存率高于未接受IABP治疗的男性患者及接受或未接受IABP的女性患者(P均>0.05)。调整混杂因素后,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患者中,IABP对28 d全因死亡风险的影响并不一致,在男性患者中IABP治疗可降低28 d全因死亡风险(HR=0.44,95%CI 0.25~0.77,P=0.004),而在女性患者中IABP治疗对28 d全因死亡风险无影响(P=0.401),性别与IABP疗效存在交互作用(Z值=-2.32,P=0.020)。结论IABP支持对患者28 d死亡风险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仅在男性患者中表现出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