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应用流式细胞术(FCM)对骨髓淋巴瘤细胞特征性免疫表型进行分析,评估FCM对初诊以噬血细胞综合征(HLH)为首发临床表现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快速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9年7月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血液科收治的57例已经明确病因诊断的HLH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且所有患者在起病时至少完成1次骨髓流式细胞检测和骨髓病理检查,以同期患者的临床、生化及组织病理为金标准,评估FCM分析骨髓淋巴瘤细胞的免疫表型特征对淋巴瘤相关的噬血细胞综合征(LAHS)的诊断效能。结果57例符合HLH诊断标准的患者,36例患者经临床、生化和组织病理最终明确诊断为LAHS,其中B细胞淋巴瘤15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4例,B细胞淋巴瘤伴反应性T细胞增生1例);侵袭性NK细胞淋巴瘤/白血病13例;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2例;血管免疫母T细胞淋巴瘤(AILT)4例;肠病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ENTCL)1例;间变性T细胞淋巴瘤(小细胞型)(ATCL)1例。除1例ENTCL外,FCM均在上述病例骨髓中发现有特征性免疫表型的淋巴瘤细胞,与骨髓疾病比较,FCM对本组LAHS病例诊断的敏感度为97.2%(P=0.014),特异度为90.5%(P=0.488)。在21例非LAHS患者中,FCM在2例原发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检测出有TCRVβ重排,其他均未显示有异常特征性免疫表型。结论FCM对骨髓淋巴瘤细胞特征性免疫表型分析可作为诊断LAHS的重要指标,具有快速鉴别LAHS和非LAHS的优势,缩短了确诊时间,有利于临床作出早期诊断和快速处理。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诱导治疗完全缓解后接受不同巩固治疗方案的生存情况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纳入北京大学深圳医院2012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93例成人ALL患者,所有患者经VDLCP方案诱导治疗达完全缓解,根据巩固治疗方案分为标准组、强化组及移植组。标准组34例,接受VDLCP或Hyper-CVAD方案为基础的ALL样方案巩固4~6个疗程;强化组29例,接受BFM90/95方案巩固维持治疗2年;移植组30例,经原诱导方案巩固2~3疗程,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中位随访时间18(3~96)个月,主要随访指标为总生存期(OS)及无瘤生存期(DFS)。分析成人ALL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及各组治疗相关死亡情况。结果标准组、强化组和移植组3年OS率分别为54.0%(95%CI为35.3%~72.6%)、71.8%(95%CI为41.0%~94.5%)、62.3%(95%CI为43.6%~8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10,P=0.047);3年DFS率分别为31.4%(95%CI为12.9%~49.8%)、72.1%(95%CI为52.3%~91.9%)、65.7%(95%CI为45.3%~8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831,P=0.001);强化组和移植组OS及DF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709,P=0.400;χ2=0.046,P=0.830),强化组OS及DFS显著优于标准组(χ2=5.346,P=0.021;χ2=10.326,P=0.010)。多因素分析提示化疗第14~21天骨髓微小残留病(MRD)转阴为影响成人ALL的独立预后因素(HR=0.114,95%CI为0.015~0.841,P=0.033)。接受与未接受allo-HSCT的Ph+ALL患者3年OS率分别为53.5%(95%CI为23.1%~83.8%)、52.4%(95%CI为23.8%~81.0%),3年DFS率分别为77.1%(95%CI为54.2%~100.0%)、35.0%(95%CI为4.8%~65.2%),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3.600,P=0.223;χ2=3.824,P=0.050)。非移植组(标准组+强化组)和移植组治疗相关死亡率分别为3.2%(2/63)、20.0%(6/30),非移植组治疗相关死亡率明显低于移植组(χ2=7.318,P=0.007)。结论成人ALL预后差,采用BFM方案强化巩固治疗3年OS率、3年DFS率均优于标准巩固治疗,达到了与allo-HSCT相似的疗效,而治疗相关死亡率没有显著升高。化疗第14~21天骨髓MRD转阴患者OS、DFS更优。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急诊胸腹部创伤中利用数字X射线摄影(DR)与螺旋CT的价值比较。方法:从我院2020年2月~2022年6月期间收治的急诊胸腹部创伤患者中按照随机抽取的方式选择52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均给予X射线摄影(DR)与螺旋CT检测,对比两种检测方式对于疾病诊断的准确性。结果:经过数据对比分析来看,52例患者中膈肌损伤/血肿4例、胸腔积液7例、腹腔积血9例、脾脏损伤4例、肺挫伤2例、肾脏损伤3例、肝脏损伤5例,螺旋CT总检测准确率为100.00%,明显高于DR检测84.62%,差异显著(X2=8.6667,P=0.0032)。结论:当前阶段在急诊胸腹部创伤诊断中利用螺旋CT的诊断方法明显高于DR诊断,可以对创伤类型进行较好的诊出,临床中可以推广使用以提高诊断率。
简介:目的分析PDCA循环联合细节护理在手术室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手术患者,将所有患者根据入院顺序单双号进行分组,将入院号为单数的30例患者定为对照组,入院号为双数的30例患者定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手术给予常规感染控制护理,观察组患者手术给予PDCA循环联合细节护理,对比两组护理应用效果。结果护理后同对照组患者数据相比,观察组患者病原菌检出率及感染发生率均较低,且护理消毒合格率较高,组间数据差异经计算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结论对手术患者采取PDCA循环联合细节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临床护理水平,减少手术室医院感染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达雷妥尤单抗治疗原发性系统性轻链型淀粉样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19年4月至2020年1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东部战区总医院,河南省肿瘤医院等全国7个中心的21例明确诊断的原发性系统性轻链淀粉样变性且应用达雷妥尤单抗为基础的方案治疗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7例患者为一线应用达雷妥尤单抗,14例患者为二线及以上应用。分析血液学缓解情况、安全性及生存情况。结果(1)一线应用7例患者≥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率为7/7。3例早期死亡、脏器未获得缓解,其余4例均获得脏器缓解。(2)二线应用14例患者中2例患者治疗前血清游离轻链(dFLC)<20 mg/L。其余12例中应用前dFLC>50 mg/L者9例,均获得≥部分缓解(PR)疗效,其中完全缓解(CR)4例、VGPR3例、PR2例;应用前dFLC 20~50 mg/L之间3例,有效为3/3,即均降至10 mg/L以下。心脏受累者缓解率5/10,肾脏受累者缓解率7/12。(3)总体中位随访5.3个月,存活患者中位随访11个月,共3例患者出现死亡(2例为心源性死亡;1例出现严重感染、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死亡),无血液学进展患者,1例患者应用后2年dFLC升高(未达进展标准)更换方案。(4)安全性:没有患者出现3/4级输液反应,共3例出现1级输液反应,均为首次输液时候出现。除1次输注治疗后死亡病例外,15/20例患者出现淋巴细胞减少,其中≥3级淋巴细胞减少为6/20。结论达雷妥尤单抗是一种能够有效深度清除血清游离轻链、治疗系统性轻链淀粉样变的药物。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性评价吡非尼酮联合N-乙酰半胱氨酸对于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在PubMed、WOS、CNKI、万方、维普检索以吡非尼酮联合N-乙酰半胱氨酸为干预措施治疗IPF的随机对照试验。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RevMan5.3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8篇文献,合计504例病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肺功能主要指标用力肺活量的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SMD=0.94,95%CI:0.74~1.13,P<0.001),次要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改变也具有统计学意义(SMD=1.06,95%CI:0.83~1.29,P<0.001);试验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97,95%CI:0.54~1.74,P=0.91)。结论吡非尼酮联合N-乙酰半胱氨酸比单药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更有效,延缓疾病发展进程,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