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智化家庭治疗(mentalization-based family therapy,MBFT)对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反思功能以及相关脑区的影响。方法在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专科医院选取住院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32例,其中把15例常规药物治疗的患者定义为对照组,把其余17例患者作为干预组。干预组患者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以家庭为单位进行MBFT治疗每周1次,每次1.5 h,总共干预3个月。其中有10例患者在干预前后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进行扫描。使用SPSS 23.0对量表评估数据进行卡方检验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采用Pearson相关建构脑网络的矩阵。患者的脑网络矩阵采用Gretna进行计算,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进一步分析。结果(1)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干预前后患者的反思功能、焦虑、抑郁在时间与组别的交互作用均显著(F=5.113,9.350,5.264,均P<0.05),进一步简单效应分析,干预组患者焦虑[(55.09±14.35)分、(30.58±3.62)分]、抑郁[(61.58±16.81)分、(31.00±3.48)分]前后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干预组患者反思功能[(8.71±0.51)分、(8.87±0.50)分]前后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反思功能[(8.92±0.33)分、(8.73±0.35)分]、焦虑[(50.67±13.88)分、(45.78±12.89)分]前后测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抑郁得分[(69.33±9.11)分、(50.94±7.99)分]前后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结果显示,把顶叶后部与内侧前额叶作为种子点,其与右侧额下回、右侧梭状回、右侧颞上回、左侧颞中回和右侧额上回之间交互作用显著(F=29.56,20.63,8.69,9.49,8.62,均P<0.05)。进一步简单效应分析,干预组前后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测功能连接强度小于后测;对照组前后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将全脑264个感兴趣区进行脑网络分析发现,干预组的模块数量比对照组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4,P=0.046)。结论MBFT可明显改善青少年抑郁障碍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增强相关脑区与全脑的功能链接,使全脑链接活跃度增强,变得更加整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首次发病精神分裂症患者犬尿氨酸代谢通路异常及其与血糖-胰岛素水平的关系。方法纳入160例首次发病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和122名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与之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对照组)。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血清中色氨酸、犬尿氨酸、犬尿喹啉酸、喹啉酸的水平,同时测定所有受试者的空腹血浆葡萄糖及空腹血浆胰岛素水平,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 Whitney U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双变量相关、偏相关分析空腹血浆葡萄糖-胰岛素代谢指标与犬尿氨酸代谢物之间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患者组空腹血浆葡萄糖水平升高[5.5(4.8,6.4)mmol/L与5.1(4.8,5.4)mmol/L,Z=-3.93,P<0.01],空腹血浆胰岛素水平下降[(6.2±2.9)pmol/L与(7.2±4.0)pmol/L,t=-2.45,P=0.015];患者组色氨酸[11 449.5(10 053.5,12 828.5)nmol/L与 16 780.0(13 735.0,18 997.5)nmol/L,Z=-10.69,P<0.01],犬尿氨酸[252.2(208.7,307.4)nmol/L与637.8(355.5,827.4)nmol/L,Z=-11.02,P<0.01],犬尿喹啉酸[5.0(3.7,6.9)nmol/L与11.0(8.5,14.3)nmol/L,Z=-11.48,P<0.01]和喹啉酸[39.7(31.0,47.3)nmol/L与53.2(44.7,68.6)nmol/L,Z=-8.29,P<0.01]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相关分析显示首次发病精神分裂症患者胰岛素水平与犬尿喹啉酸水平呈正相关(r=0.46,P<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犬尿氨酸代谢通路水平降低,并可能与高胰岛素-葡萄糖代谢风险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非稳态负荷(allostatic load,AL)与首次发病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症状的相关性及对疾病发生的影响。方法以2017年10月至2019年7月就诊于北京回龙观医院的首次发病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分裂症组,n=93)及同期招募的健康对照者(对照组,n=111)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被试者的收缩压、舒张压、静息心率、体重指数、腰臀比、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总胆固醇浓度、糖化血红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12 h尿肾上腺素浓度、12 h尿去甲肾上腺素浓度、12 h尿皮质醇浓度、血清脱氢表雄酮浓度以计算AL指数;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评估患者的精神病理症状。采用协方差分析比较2组AL指数及13个生物学指标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索AL指数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精神分裂症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精神分裂症组AL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5.87±1.90 比3.50±2.21, F=65.97, P<0.001);AL指数与PANSS阳性症状分呈显著正相关(r=0.25, P=0.019);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AL指数升高是精神分裂症发病的危险因素(OR=1.76, 95%可信区间: 1.47~2.11, P<0.01)。结论AL与首次发病精神分裂症患者阳性症状相关,AL升高可能是疾病的重要诱发因素之一。
简介:摘要目的编制本土化的面孔情绪识别测验并检验其信效度。方法从中国人面孔表情强度分级图片库中选取7种情绪类型,每种各16张,共112张图片形成初版测验,招募83名健康被试者(对照组)完成该测验。根据项目分析的结果筛选出42张面孔图片形成正式测验,对照组于4周后完成正式测验,以确定测验的重测信度。同时分析测验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及分半信度。采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oronto Alexithymia Scale, TAS-20)和认知功能成套测验—共识版(MATRICS Consensus Cognitive Battery,MCCB)作为效标关联效度参考。另招募16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完成正式测验,以检验该测验的区分效度。结果面孔情绪识别正式测验包括高兴、愤怒、悲伤、厌恶、惊奇、恐惧和平静7种情绪,每种情绪6张,共42张图片。该测验总平均难度为0.76,总平均区分度为0.30,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7,分半信度为0.72,总的重测信度为0.81。对照组对厌恶情绪类型的判断得分与工作记忆及MCCB总分之间存在正相关(r=0.572,P<0.01;r=0.426,P=0.028)。对照组面孔情绪类别识别总分与工作记忆及MCCB总分之间也存在正相关(r=0.431,P=0.022; r=0.432, P=0.024)。除平静情绪外,患者组对其他情绪类型的判断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效应值0.27~0.72,均P<0.05)。患者组对厌恶、恐惧和悲伤情绪强度的判断程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效应值0.33~0.47,均P<0.05)。结论所编制的基于中国人面孔的情绪识别测验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精神分裂症患者面孔情绪类型和情绪强度识别能力的标准化评估工具。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伴有暴力倾向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静息状态下脑自发神经活动特征以及其脑功能异常的神经病理生理机制。方法纳入符合ICD-10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35例(男24例、女11例)。采用PANSS评分评估患者临床症状严重程度。利用修订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dified Overt Aggression Scale, MOAS)评分将患者分为暴力组和无暴力组。应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 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技术,采集所有患者静息状态下脑fMRI数据,基于DPABI V2.3(Data Processing & Analysis of Brain Imaging, DPABI)软件,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后得到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及分数低频振幅(fractional amplitude of low-frequency fluctuation,fALFF)图,采用双样本t检验比较2组图像差异。提取所有患者全脑区的ALFF、fALFF值与PANSS评分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暴力组(n=18)较无暴力组(n=17)右侧顶上回、右侧顶下缘角回ALFF值减低,而右侧小脑下部、左侧小脑下部和左侧丘脑的fALFF值增高(均经GRF校正,体素水平P<0.01,簇水平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n=35)右侧小脑下部、小脑蚓部、右侧颞中回ALFF值与PANSS阴性症状评分呈正相关(r=0.437、0.610、0.656);右侧角回fALFF值与PANSS阴性症状评分呈负相关(r=-0.723);左侧内侧额上回fALFF值与PANSS敌对性评分呈正相关(r=0.647,均经GRF校正,体素水平P<0.01,簇水平P<0.05)。结论相较于无暴力患者,伴有暴力倾向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多个脑区ALFF、fALFF值存在差异,提示伴有暴力行为的患者多个脑区自发神经活动异常。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期中国普通民众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地区差异。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于2020年1月30日至2月13日,通过微信等自媒体平台在线发放心理健康自评工具,包含心理健康自评问卷(Self-Reporting Questionnaire,SRQ-20)、患者健康问卷抑郁症状群量表(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PHQ-9)、广泛性焦虑量表(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Scale, GAD-7),对我国14 592名普通民众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和评估,以阳性检出率作为结局指标。结果在线共发放调查问卷16 257份,回收有效问卷14 592份,有效回收率89.76%。全国各地区人群SRQ-20阳性检出率为33.2% (4 840/14 592);PHQ-9阳性检出率为53.5% (7 503/14 037),其中轻度29.3% (4 115/14 037),中度14.0% (1 967/14 037),重度10.1% (1 421/14 037);GAD-7阳性检出率为44.6% (6 196/13 904),其中轻度27.8% (3 862/13 904),中度10.2% (1 413/13 904),重度6.6% (921/13 904)。除少数地区外,全国各地SRQ-20、PHQ-9、GAD-7阳性检出率及急性应激、抑郁和焦虑程度大致相同,其中疫情重灾区湖北省民众的焦虑水平(GAD-7阳性检出率54.7%)显著高于其他省份(P<0.05)。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作为国际关注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给全国各地的民众带来了显著的心理冲击,在疫情暴发早期公众处于普遍的群体性危机中,焦虑和抑郁症状较为突出,尤其是在疫情严重地区,提示在抗击疫情保障生命安全的同时,应关注民众的心理健康状况,以期早期实施科学、有效的心理援助和心理危机干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计算机认知矫正治疗(computerized cognitive remediation therapy, CCRT)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率以及不同程度认知功能损害的患者对CCRT的临床效应差异。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1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分成CCRT组(n=196)和工娱治疗(work and amusement therapy, WAT)组(n=115),分别给予自主开发的CCRT、操作性音乐和舞蹈治疗12周。在治疗前、后采用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成套测验(MATRICS Consensus Cognitive Battery,MCCB)对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估,按基线时MCCB总分将患者认知功能分为4个水平:严重认知功能损害、中度认知功能损害、轻度认知功能损害、认知功能正常,根据MCCB总分的变化将患者的疗效分为3种情况:无改善(≤0分),改善(0~9.57分),显著改善(>9.57分),最后比较2组认知功能改善率的差异。结果CCRT组认知功能显著改善19例,改善105例,无改善46例;WAT组显著改善7例,改善39例,无改善41例。CCRT组认知功能的改善优于WAT组(Z=2.978, P=0.003)。CCRT组较WAT组严重认知功能损害的患者有较高的改善率(Z=1.860,P=0.032)。CCRT组中度认知功能损害的患者无改善率低于WAT组(Z=-1.817,P=0.035)。CCRT组轻度认知功能损害的患者较WAT组无改善率低(Z=-3.294,P=0.001),而改善率和显著改善率均升高(Z=2.084,P=0.019;Z=1.969,P=0.025)。认知功能正常的患者CCRT组与WAT组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将改善和显著改善的患者合并统称为有改善后,2组比较结果显示轻度认知功能损害的患者经CCRT后改善率较WAT升高[77.2%(44/57)与41.4%(12/29),χ²=10.853,P=0.001];而基线时存在严重认知功能损害、中度认知功能损害或认知功能正常的患者,经CCRT后改善率同WAT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同程度认知功能损害患者经CCRT后认知功能改善的等级按照Cohen′d分别为:轻度认知功能损害(0.59)>中度认知功能损害(0.48)>正常认知功能(-0.12)>重度认知功能损害(-0.24)。结论CCRT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率优于WAT,轻度认知功能损害的患者经CCRT后认知功能改善率更高。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结构磁共振成像技术、基于表面的形态学分析方法,观察伴有暴力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皮质的结构改变,探讨其神经病理生理机制。方法纳入符合ICD-10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38例。利用修订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dified Overt Aggression Scale, MOAS)评分将患者分为暴力组和无暴力组。使用CAT12软件计算2组皮质厚度与分形维数,组间比较采用双样本t检验;全脑的皮质厚度、分形维数分别与PANSS评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暴力组(n=20)较无暴力组(n=18)左侧舌回(t=4.11,P=0.000 11)、岛回(t=3.48,P=0.000 66)、中央前回(t=3.52,P=0.000 60),右侧的中央前回(t=3.94,P=0.000 18)、缘上回(t=3.72,P=0.000 34)、中央后回(t=3.72,P=0.000 34)及顶叶下回(t=3.64,P=0.000 43)的皮质厚度减低(顶点水平P<0.001,未校正);暴力组皮质分形维数在左侧中央后回(t=3.86,P=0.000 23)增加,右侧楔前叶(t=3.62,P=0.000 44)减低(顶点水平P<0.001,未校正)。相关分析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左侧中央后回皮质分形维数与PANSS一般病理评分(r=0.56,P=0.000 17)、总评分(r=0.53,P=0.000 40)均呈正相关;左侧梭状回皮质分形维数与PANSS总评分呈正相关(r=0.50,P=0.000 47);右侧顶叶上回(r=0.62,P=0.000 03)、顶叶下回(r=0.62,P=0.000 03)、中央后回(r=0.57,P=0.000 12)、颞下回(r=0.56,P=0.000 17)皮质分形维数与PANSS阴性评分均呈正相关。结论伴有暴力行为与无暴力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多个脑区的皮质厚度与分形维数存在差异,提示伴有暴力行为的患者存在神经元密度与分布的异常,这有助于观察精神分裂症患者疾病的进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