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08年1月—2019年3月,广东省人民医院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TEN患者46例,统计患者性别、年龄、入院诊断情况,并发脓毒症患者入住科室类别、有和无重症监护病房(ICU)/烧伤与创面修复外科治疗史脓毒症患者病死比例,患者死亡原因。根据是否并发脓毒症,将患者分为脓毒症组(32例)与非脓毒症组(14例);根据是否死亡,将患者分为死亡组(9例)与存活组(37例)。统计脓毒症组与非脓毒症组患者可疑致病原、合并基础疾病的具体情况,入院时血液中转氨酶/胆红素、肌酐与血小板计数异常情况,病程中病原微生物检测及耐药情况。分别比较脓毒症组和非脓毒症组患者、死亡组和存活组患者入院时性别、年龄、病损面积、TEN严重程度评分(SCORTEN)系统评分、合并基础疾病情况以及病程中血微生物培养阳性情况、激素使用情况、丙种球蛋白使用情况。对数据进行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分别选取脓毒症组和非脓毒症组、死亡组和存活组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TEN患者并发脓毒症、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46例TEN患者中男30例、女16例,年龄8个月~92.0岁,入院诊断为大疱性表皮松解症11例(23.91%)、剥脱性皮炎9例(19.57%)、TEN 9例(19.57%)、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7例(15.22%)、史蒂文斯-约翰逊综合征6例(13.04%)、重症药疹4例(8.70%);并发脓毒症患者入住科室达11个,其中有ICU/烧伤与创面修复外科治疗史患者病死比例与无此类科室治疗史患者相近(P>0.05);死亡患者均并发脓毒症,且主要死亡原因为脓毒症。入院时,脓毒症组患者可疑致病原主要为别嘌醇(8例)与非甾体类消炎药(4例),非脓毒症组患者可疑致病原主要为别嘌醇(3例)与精神类药物(3例);脓毒症组患者合并基础疾病多达10种,非脓毒症组患者合并基础疾病仅4种;脓毒症组肌酐升高患者比例(χ2=13.349,P<0.01)及血小板计数减少患者比例(P<0.01)明显高于非脓毒症组,转氨酶/胆红素异常情况与非脓毒症组相近(P>0.05)。脓毒症组21例患者血液、呼吸道分泌物、皮肤分泌物中检出病原菌,种类繁多,14例患者为耐药菌感染,血液标本培养出的9株菌株中8株为耐药菌、6株为革兰阳性菌;非脓毒症组8例患者血液、呼吸道分泌物、皮肤分泌物中检出病原菌,种类较少,6例患者为耐药菌感染。脓毒症组与非脓毒症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损面积、血微生物培养阳性情况、激素使用情况、丙种球蛋白使用情况相近(P>0.05),脓毒症组合并基础疾病患者比例(χ2=4.493,P<0.05)、SCORTEN系统评分4~6分患者比例(P<0.01)明显高于非脓毒症组。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性别、合并基础疾病情况、病损面积、血微生物培养阳性情况、激素使用情况、丙种球蛋白使用情况相近(P>0.05),死亡组年龄≥60岁患者比例、SCORTEN系统评分4~6分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存活组(χ2=4.412、11.627,P<0.05或P<0.01)。SCORTEN系统评分为影响TEN患者并发脓毒症、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3.025、2.757,95%置信区间=1.352~6.769、1.244~6.110,P<0.05或P<0.01)。结论TEN入院诊断困难,男性为易感人群,别嘌醇为常见致病原;并发脓毒症患者合并基础疾病比例较高,血源性感染主要为耐药菌且多为革兰阳性菌;死亡患者的年龄大于存活患者,且主要死因为脓毒症。SCORTEN系统评分为影响TEN患者并发脓毒症及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坏死性筋膜炎合并脓毒症的疾病特点,总结该类疾病的救治经验。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2009年7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57例坏死性筋膜炎合并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感染部位、感染病原菌、手术信息、治疗方案以及转归等。按照是否在入院48 h内完成清创手术分为清创组(14例)和对照组(4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病死率;同时通过电话随访了解患者的远期预后。结果57例坏死性筋膜炎合并脓毒症患者中,男性43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57.9±12.1)岁;基础疾病以糖尿病居多(70.17%),其他基础疾病包括高血压(8.77%)、肿瘤化疗后(7.02%)、肝病(肝炎、肝硬化,7.02%)、冠心病(3.51%)、系统性红斑狼疮(3.51%)等;感染部位以下肢为主(71.93%)。57例患者共培养出78株病原菌,其中非耐药菌52株(66.67%),耐药菌26株(33.33%);革兰阳性(G+)菌40株(51.28%),革兰阴性(G-)菌29株(37.18%),真菌8株(10.26%),杂菌1株(1.28%)。57例患者中,治愈46例,死亡11例,住院病死率19.30%;48 h内清创组患者住院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0%(0/14)比25.58%(11/43),P<0.05〕。在治愈的46例患者中,有11例为截肢后治愈,占23.91%。2020年12月对治愈出院的43例患者(3例失访)进行电话回访,其中有23例生活自理,9例生活部分自理,8例生活完全不能自理,3例死亡。结论坏死性筋膜炎合并脓毒症多发于免疫力低下人群,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尽早识别和积极外科清创可能是提高救治效果的关键。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施行股前外侧皮瓣(ALTF)移植手术中所发现的斜支血管情况及斜支"陷阱"的处理。方法2017年5月-2019年10月,共施行ALTF手术治疗患者30例,术前完善CTA检查,初步确定ALTF血管来源情况;术中采用"三纵五横法"进行皮瓣定位及设计,注意斜支位置及解剖斜支血管,避免损伤斜支,探查、分离斜支血管;根据术中斜支血管与降支血管的关系,切取1~2处血管蒂;对2处血管蒂者分别进行夹闭试验,确定动脉血供情况;根据血液循环状况对血管蒂静脉超引流处理。术后常规抗感染、抗凝、抗痉挛处理,密切观察术后皮瓣血运、皮温、肿胀程度、渗液情况、皮瓣成活状况,定期随访。结果30例ALTF中,术前CTA检查发现13例存在斜支,术中共有11例存在斜支血管并进入皮瓣,出现率为36.6%。所有斜支均完整保留,其中8例切取了2处血管蒂,并采用了静脉超引流技术处理血管蒂,术后皮瓣血运良好、皮温与周围正常皮肤温度接近、皮瓣肿胀轻、渗液少,术后皮瓣完全成活,术区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3~32(平均16.1)个月,受区愈合良好,功能、外形满意;供区关节活动正常,局部感觉无明显缺失。结论本组ALTF斜支血管约1/3病例出现,应尽可能保留,避免斜支"陷阱" 、合理处理斜支是保障手术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