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新课程要有新理念宽松教育,终身学习,个性张扬,创新精神;实践出真知在毋庸置疑理念的先进科学性中,遵循渐进式的推进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并允许差异性的存在。关键词角色转变,师生共进。中图分类号C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91x(2010)04随着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学习和对新教学实践的探索,我逐渐的认可了如下几种理念一、给学生发展以空间,即营造宽松教育。想必大家都熟悉这样的描述现实中的中国学校的教室里,坐着的是学生,站着的是先生,而在精神上,这种局面恰恰被倒了个个儿站着的先生始终占据着至尊的地位,坐着的学生的躯体里掩藏着的却是一个个战战兢兢地站着乃至于跪着的灵魂。这段刻薄话中透着目前师生关系形象而深刻的剖析与写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好教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赞可夫又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天束的气象,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的教师要重新定位师生关系,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平等自由交给学生“教师要从‘独奏音’角色过渡到‘伴奏者’角色,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要减少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时间,要降低“教”的“富营养”,增强学生学习的“饥饿感”,该学生做的事教师决不插手、更不“越俎代庖”,努力做到“书”让学生自己读,“问”让学生自己提,“果”让学生自己摘,“情”让学生自己抒,“话”让学生自己说,“写”让学生自己评;要引领学生“实话实说”、“焦点访谈”,在“误”中“悟”、“错”中“磋’,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加,在“探究”中创新,逐渐步入“教”与“学”互促互动、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轨道、使严肃得俨然法庭的课堂教学荡漾着“天关云影共徘徊”的悠然氛围。二、为自己“适者生存”奠基,成就终身学习的良习。因国家制定了新课程标准,并出现了多版本新教材,对教师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阵痛。教师要实现滞后性思维方式向超前性思维方式转换,习常性思维方式向创造性思维方式转换,封闭性思维方式向开放性思维方式转换,就必须成为终身学习音,实现由“做一辈子老师”向“一辈子学做老师”的转变。过去,老师是知识的载体,老师就是知识,知识就是老师,而现在老师不再是知识时惟—载体了,学生可从各种渠道获取知识掌握信息,甚至有时所懂的还要比教师多得多。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研究表明,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孩子已经有能力影响成人的世界了。陶行知先生说“如果你不肯向你的学生虚心请教,你便不知道他的环境,不知道他的能力,不知道他的需要,那么你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也不可能教导他。”因此,如何接受孩子的影响,向每一个孩子学习,把学生看作自己的老师,将成为新课程教育观念变革的焦点课题。我们的教师要时刻体会这句话即使自己已有30年的丰富教学经验,其实也只有1年的教学经验,只不过重复了30次而已,而且每重复1次便衰减1次。在新课程教学中,要俯下身、弯下腰来向学生学习,与学生一起成长。我想这才应该是一个优秀教师真正成熟和睿智的标志。三、让每一个学生张扬个性人人成才。我国教育长期以来仅仅关注了学生的共性,过于强调了统一。老师常常采用“剪贴”、“复制”、“粘贴”等工具,采用统一的标准,统一的内容,统一批进度,统一的大纲,统一的方法,统一的考试,统一的评价等“统一战线”,搞大—统、一刀切的批最生产。结果磨平了众多学个个性的棱用,致使他们成为千人一面、千篇—律、知腔一调的“际准件”、“相似形”、“全等形”,学生的个性化探究方式被封杀了,诸如思辩、畅想、感悟等丰富多彩的探索之路被阻断了,具有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主题被尘封或丢弃了。新课程标准植根于儿童的天性,尊重每一个儿童个性的独特性与具体性,面向全体“大众”,而不是少数“精英”。它秉持多元价值标准,而不是整齐划一标准,它所倡导的不仅仅是转变学习方式式;是通过转变学习方式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因此,教师要橱弃“以本为本”的错误观念,确立“以本为例”、“人人成才”的教学思想,摆正“全体发展”与“特殊发展”的关系,提倡人才发展的非同步观、确立教育目标的各层次性,要根据学生的气质、性格、兴趣、爱好、特长等设计他们的未来,让每一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要积极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育生态环境”,使课堂真正成为一个学生淋漓尽致展现个体,突出光彩的大舞台。四、为学生的未来负责开放创新。时下,开放教学已成为世界性的教育热点和教学新趋势,这种教学新模式着力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现在的中小学生的独立自主需要特别强烈,要适应这种心理特征,封闭型教学显然办不到。因此,新课程改革方案特别强调要实行开开创新教学,主要表现为教育在时间、空间、内容、方法等方面的进一步拓展①在时间上表现为教学要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出发,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侧重于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获取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离开老师、离开学校以后仍具有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技能。②在空间上表现为教学应与社会、与生活、与实践、与工农实际广泛结合。要从教材内向教材外延拓、链接,接受有益信息,拓宽知识视野,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③在内容上表现为通才教育,就是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渗透增强综合性;④在教学方法上要鼓励学生不畏师,不惟师、不惟书,不盲从,要敢于大胆质疑。这种开放创新式的课堂教这必将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装上助推器,插上腾飞的翅膀。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迈上自觉发展之旅,从容不迫地去应对未来的各种挑战。在新理念新实践中,体会和收获由浅入深一、任何改革尝试都不会是立竿见影的。在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全面铺开后,我经历了不适应或甚至抱怨到慢慢有感,再到初尝有甜上课老师动的少了,学生动/懂得多了。做到了还课堂于学生。二、“先学后教”的理念是先进的、是科学的,这一点毋庸置疑。由于种种原因,在实施新课改时,我们在操作中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均是正常的,不能把问题归咎于理念。无论从心理学的角度还是从现代学习方式的要求上,都在证明着,学而后教是正确的。我们要的不仅是学生的成绩,我们更要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能力,而不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去探究学习,他们永远停留在接受型的模式上,何谈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与探究能力呢?对一头牛“不会耕地怎么下田”与“不下田怎么会耕地”的争论恐怕早就有了答案了。三、任何程式化的东西总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的。要推行一种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单有抽象的理论是不够的,必须要有比较细致的、可操作性强的各种规范和条文,这是能将教学改革推向深入的前提。但是,我们这样去想,有哪一个模式化的条文可以解决所以问题呢?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会因为学科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教学环境、自身的因素等等问题,产生许多困惑,遇到许多难题,这是再正常不过的,现成的教学规范不可能帮我们解决这些问题,也没有必要完全受制于这样那样的条文,因为我们的工作对象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有着巨大差异性的人。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学科特点,灵活把握这种模式,甚至制定适合自己的学案设计方式,课堂操作模式,只要体现这种课改的核心理念就可以了。四、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是解决当前矛盾的主要途径。作为一次大的教学改革尝试,不要期待一帆风顺。对遇到的问题,需要解决的矛盾,应该采取点滴积累、分层分步解决的办法,理顺一个关系,再处理下一个关系。我们面对的象一团乱麻一样的问题,我们不可能有什么“快刀”去斩,而应该去用耐心与细心一点一滴地去梳理,最终一定会在循循序渐进中取得新课改的全面胜利。五、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是利大于弊的,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个性的差异性,又要发挥好集体意识的正面价值。在小组合作学习这个环节上,我们遇到的问题依然很多,集中体现在效率低下、“合而不作”、“优进差退”等方面。甚至一些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也产生这样那样的反面看法。一方面,我们也是一种尝试,是面对的新事物,另一方面,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决定,这样的合作是一定有各种阻碍的。但学生的集体意识以及那种比较迫切的成功渴望依然是我们最好的资源,只要逐步培养并利用学生这种强烈的集体意识,让他们在体验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沮丧之后,自觉地为小组而负责,我们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