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测量正常人中心血管(FAZ)的面积及中心相关指标,分析影响FAZ面积的因素。方法横断面研究。将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5年12月至2016年5月53名志愿者纳入研究,其中男24人,女29人,年龄19~53(31.7±8.3)岁。每人均行各项有关眼科检查。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各因素与FAZ面积之间的关系。结果FAZ的面积为0.13~0.57(0.35±0.11)mm2。在Pearson相关性分析中,中心两侧视网膜高峰处距离(CC),中心一半深度处宽度(FWHW)及中心深度(FD)均与FAZ面积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484,0.642,0.428;P<0.001)。中心区视网膜厚度(CMT)、中心感光细胞层厚度(FPT)及中心血流密度(FBFD)均与FAZ面积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408,P=0.002;r=0.393,P=0.004;r=0.876,P<0.001)。而年龄、性别、屈光度和最厚处视网膜厚度(MaxRT)均与FAZ面积无相关性(P=0.467,0.967,0.334,0.735)。结论FAZ的面积不受年龄、性别、屈光度及MaxRT的影响;而与中心的形态、FBFD及CMT有关。

  • 标签: 无血管区,中心凹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正常眼 密度,血流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玻璃体内注射阿柏西普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28例(31只眼)PCV玻璃体内注射阿柏西普的临床资料,观察治疗后的视力、黄斑中心区厚度(CMT)及息肉消除率等。随访12个月。结果治疗后3、6及12个月的视力优于治疗前(P<0.05);CMT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12个月息肉消退者18只眼,消退率为58.06%。息肉消退组玻璃体内注药次数及最长间隔注射时间与息肉未消退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一过性高眼压及结膜下出血外,未见严重的全身或局部并发症。结论玻璃体内注射阿柏西普治疗PCV安全有效。

  • 标签: 脉络膜疾病 脉络膜 息肉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血管生成抑制剂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相关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理水平直接影响着我国社区发展的进程。因此,本文将分析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理现状,展望今后的发展,为护理水平的进步提出一点建议。

  • 标签: 社区卫生 服务中心 护理现状 展望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染色剂辅助的内界膜剥除术治疗特发性黄斑孔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特发性黄斑孔84例(84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分为2组,染色组46眼,ICG染色组38眼。所有患者均采用25 G微创玻璃体切除术,术中剥除内界膜,均以非膨胀气体填充。观察术后视力及两组黄斑孔的闭合率。术后随访3~6个月。结果无染色组黄斑孔闭合率为97.83%(45/46),与染色组的100.00%(38/38)相近(χ2=0.836,P=0.361)。染色组术后3个月及6个月视力(BCVA,log MAR)优于术前(F=7.408,P=0.001)。两组术后视力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特发性黄斑孔采用染色剂辅助内界膜剥除术,可避免染色剂毒副作用,促进术后视功能恢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孔,黄斑,特发性 玻璃体切除术,微创 剥除术,内界膜,无染色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术后光学区偏中心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1年2月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行SMILE者100例(200眼)屈光不正的临床资料。根据偏离瞳孔中心距离(d)将所有受术者分为3组:A组(181眼),0<d≤0.2 mm;B组(13眼),0.2 mm<d≤0.5 mm;C组(6眼),0.5 mm<d≤1.0 mm。随访1年,观察3组术后视力、高阶像差、彗差、三叶草差、Kappa角及各参数与偏中心距离相关性。结果术后6个月透镜偏离瞳孔中心(0.23±0.11)mm。C组的高阶像差、彗差、三叶草差及Kappa角高于A组及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偏中心距离与彗差、三叶草差及Kappa角呈线性正相关(均P<0.001)。结论SMILE术后若存在一定比例的大距离偏中心,可引起高阶像差、彗差及三叶草差的增加,Kappa角越大,偏中心距离也越大。

  • 标签: 激光,飞秒 取出术,透镜,基质,角膜,小切口 近视 偏中心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肥厚型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PNV)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诊治的PNV 30例(30只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接受3次每个月一次的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增加注射次数。随访时间12个月观察注射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中心区视网膜厚度及脉络膜新生血管面积。结果每位患者平均注射(4.53±1.25)次。术后1、3、6及12个月BCVA较术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917,P=0.023)。术后各时间点中央视网膜厚度较术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0.401,P=0.000);术后各时间点脉络膜新生血管面积与术前差异统计学意义(F=0.150,P=0.963)。结论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治疗PNV效果显著。

  • 标签: 新生血管病变,脉络膜,肥厚型 雷珠单抗 玻璃体内注射 血管成像 效果,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DR)患者玻璃体切除术后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20年12月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PDR者行玻璃体切除手术208例(208只眼)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情况分为NVG组和非NVG组,其中NVG组21例(21只眼),非NVG组187例(187只眼)。术后随访(10.3±1.6)个月,分析术后发生NVG的相关因素。结果随访末期,出现NVG者21只眼(10.1%)。与玻切术后NVG呈正相关的因素有:术前患者血红蛋白(OR=1.473,95%CI:1.191~1.822,P=0.002)、同型半胱氨酸水平(OR=1.064,95%CI:1.005~1.857,P=0.038),术后玻璃体积血(OR=37.832,95%CI:1.558~98.549,P=0.026)、视网膜脱离(OR=3.322,95%CI:0.338~32.651,P=0.001)。结论术前高血红蛋白、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术后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玻璃体切除术后发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危险因素。

  • 标签: 青光眼,新生血管性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玻璃体切除术 因素,相关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治疗孤立息肉的2型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6年12月至2019年6月孤立息肉的2型PCV 33例(33只眼)的临床资料。采用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治疗,每月1次,共6次。观察治疗后3、6及12个月的视力、中央视网膜厚度(CRT)、视网膜色素上皮层(RPE)脱离和息肉的变化。随访12个月。结果治疗后不同时间点视力均有提高(F=21.502,P<0.05),CRT均有减少(F=296.290,P<0.05)。术后11例(33.3%)RPE脱离逐渐降低。息肉消退率为100%(33/33)。结论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治疗孤立息肉的2型PCV视力明显提高,CRT明显降低,息肉消退率高。

  • 标签: 血管病变,脉络膜,息肉样,2型 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 肥厚型脉络膜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肥厚型脉络膜色素上皮病变(PPEP)进展为肥厚型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PNV)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6年11月至2019年11月诊治的PPEP进展为PNV者17例(17只眼)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未进行干预治疗。比较患者确诊为PPEP及PNV后的视力(BCVA)和黄斑中心区脉络膜厚度(CMCT)。随访时间30个月。结果患者由PPEP转化为PNV的病程为(23.18±4.13)个月。PNV者的视力(BCVA,logMAR)为0.08±0.08,较PPEP患者视力(0.03±0.05)差(t=2.226,P=0.033)。PNV患者的CMCT(372.12±33.28)μm与PPEP患者CMCT(369.35±34.84)μm,两者相比差异统计学意义(t=0.237,P=0.814)。PNV患者的BCVA与CMCT、病程及年龄无相关性(P>0.05)。结论PPEP可直接进展为PNV,转化后的视力降低,脉络膜厚度无明显变化,转化的具体机制及危险因素尚不清楚。

  • 标签: 肥厚型脉络膜疾病 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 进展 特征,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