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旋股外侧动脉降支(DBLCFA)作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血管的研究进展。方法将"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心肌血运重建""全动脉化""解剖"以及"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descending branch of the lateral circumflex femoral artery""myocardial revascularization""total arterial revascularization"等作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以及PubMed数据库中进行文献检索,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1996年1月—2020年11月相关文献共30篇,其中中文2篇、英文28篇。结合临床经验,从DBLCFA的解剖学特点、组织学表现以及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应用的疗效和手术技术等方面进行总结。结果DBLCFA在解剖上具有足够的可获取长度以及与冠状动脉相匹配的血管直径等特点,在组织学上具备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稳定性,且获取途径便捷、中期通畅率良好,因此成为心肌血运重建手术中动脉桥血管材料的一种可靠选择。结论DBLCFA作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血管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在技术上安全可行,拥有较好的中期效果和较低的并发症发生率,但其远期应用效果尚需进一步评估。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杂交技术在急性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应用中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因急性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于阜外医院行全主动脉弓替换手术的患者。共入选患者504例,男383例,女121例;年龄(50.0±11.7)岁。高血压患病率为79.6%,平均发病至手术时间(69.5±40.0)h。其中110例接受了一期Ⅱ型杂交全主动脉弓修复术,394例接受了传统全主动脉弓置换及支架象鼻置入手术。采取倾向性评分方法对两组患者资料进行匹配,对两组患者间的术前基线资料、术中及术后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504例患者,男性患者占75.9%,早期死亡24例(4.8%),术后脑梗塞20例(4.0%),截瘫7例(1.4%)。杂交手术组患者年龄[(62.1±6.8)岁对(46.6±10.4)岁,P<0.001]、高血压(87.3%对77.4%,P=0.033)、冠心病(13.6%对6.1%,P=0.016)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2.7%对3.6%,P=0.001)均高于开放手术组。杂交组患者在体外循环时间[(143.7±53.7)min对(175.3±52.7)min,P<0.001)]及主动脉阻断时间[(78.5±33.6)min对(106.9±37.8)min,P<0.001)]均明显低于开放手术组。两组患者院内死亡、再手术及术后生存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随访2~43个月[(22.6±11.1)个月],杂交手术组5例患者随访死亡(4.9%),开放手术组10例患者随访死亡(2.7%)。杂交组再干预患者3例(3.1%),开放组再干预11例(3.3%)。3例失访,患者未进行门诊复查,亦未能完成电话随访。结论杂交全主动脉弓修复术治疗急性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早中期效果满意,其与传统开放手术的预后比较仍需要长期随访观察。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双侧肾动脉受累的CT血管成像(CTA)影像解剖学分型,并探讨不同分型患者术后急性肾功能损伤(AKI)的差异。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0年1月—2017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外科1 331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影像及临床资料,其中男1 008例、女323例,年龄27~66岁,均行胸腔入口到股骨头的轴向CT平扫及主动脉CTA检查。根据主动脉CTA表现,将一侧肾动脉受累情况分为T型(真腔型)、F型(假腔型)、B型(双腔型)、C型(挤压型)、S型(三明治型),共5型;据此,双侧的肾动脉受累情况可分为TT型、TF型、TB型、BB型、BF型、CF型、TS型等7型。分析并比较肾动脉受累不同影像解剖分型患者术后AKI发生率、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使用率和患者术后早期(术后<30 d)死亡率。结果本组1 331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双侧肾动脉受累解剖分型为TT型者575例、TF型352例、TB型198例、BB型17例、BF型30例、CF型84例、TS型75例,各解剖分型患者术后AKI的发生率分别为14.61%(84/575)、22.44%(79/352)、36.36%(72/198)、9/17、40.0%(12/30)、65.48%(55/84)、36.0%(27/75),术后CRRT使用率为3.48%(20/575)、6.82%(24/352)、12.12%(24/198)、3/17、10.00%(3/30)、32.14%(27/84)、9.33%(7/75),早期死亡率为4.17%(24/575)、4.26%(15/352)、11.11%(22/198)、2/17、13.33%(4/30)、17.86%(15/84)、5.33%(4/75),7种分型间AKI发生率、CRRT使用率及早期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其中,CF型各项指标发生率均为最高,其次为BB型和BF型。结论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肾动脉受累的不同解剖分型在AKI发生率、CRRT使用率及早期死亡率存在差异,其中CF型上述3个观察指标均较其他分型高。
简介:摘要主动脉置入物感染是主动脉外科手术后一种相对少见的并发症,但死亡比例较高。胸主动脉由于其解剖位置特殊,周围被覆组织较少,一旦发生置入物感染,病情往往较为凶险,所以胸主动脉术后置入物感染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胸主动脉术后置入物感染的外科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外膜内翻技术在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acute type A aortic dissection,ATAAD)根部修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至2018年间490例同期收治的ATAAD患者临床资料。纳入标准为夹层累及窦管交界以下;接受开放手术治疗。排除标准为既往行根部处理;外伤致主动脉夹层;行根部置换术(Bentall或Daivd术式)。纳入490例,其中男366例(74.69%),女124例(25.31%);年龄24~77岁,平均(51.28±10.99)岁。利用方差检验/非参数检验以及卡方检验对患者资料进行分析,远期生存及二次干预情况以Kaplan-Meier曲线展示。结果所有患者按根部修复技术分为外膜内翻(A组)、直接缝合(B组)和包裹分流(C组)3组,术前A组平均年龄较高(53.05±11.09)岁,C组心功能较低,更多见肾灌注不良。术中A组平均HCA、CPB及ACC时长最短,平均最低肛温最高。3组围术期常见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及随访生存和再干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两组患者中远期随访均未进行根部非计划干预,A组根部直径形态及大小在随访过程中更稳定,3组根部直径分别为(33.14±3.74)mm、(34.51±3.83)mm和(33.89±3.89)mm(P=0.008)。结论外膜内翻技术应用于ATAAD患者根部修复安全有效,可达到满意的近远期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联合应用子宫浆肌层缝扎与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治疗产后出血的作用。方法抽选120例术中有出血倾向的剖宫产产妇,其中60例对照组术中采用常规止血方法,如按摩子宫以及干扰素干预等,其余观察组患者联合应用子宫浆肌层缝扎与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进行止血,比较患者产后出血量等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产后出血发生率分别为8.3%(5/60)和23.3%(14/60),记录出血量分别为(543.4±46.8)ml和(673.7±43.2)ml,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子宫以及附件经超声检查均恢复正常,月经周期正常,具有再孕能力。结论子宫浆肌层缝扎与双侧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能够达到理想和快速的止血效果,操作时间短,是保守治疗先进性的具体体现,避免切除子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