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机械通气是挽救重症患者生命的重要治疗措施,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长期机械通气患者集中在ICU治疗,消耗大量ICU医疗资源,经济负担重。借鉴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长期机械通气治疗中心,是更好地满足大众健康需求的必然选择,亦是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实现长程规范化撤机和康复管理的必由之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呼气末正压(PEEP)对不同胸壁弹性阻力(Ecw)患者中心静脉压(CVP)的影响。方法选2017年11月至2018年12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需要监测CVP的70例机械通气患者,依据Ecw与呼吸系统弹性阻力(Ers)比值将患者分为Ecw/Ers≥0.24组和Ecw/Ers<0.24组,观察2组患者PEEP为5、10、15 cmH2O(1 cmH2O =0.098 kPa)时的CVP等的变化。结果Ecw/Ers≥0.24组患者体重指数高于Ecw/Ers<0.24组[(25.4±3.2)kg/m2 比(23.4±3.2)kg/m2,P=0.011]。Ecw/Ers≥0.24组患者CVP随着PEEP增加而升高,PEEP从5 cmH2O升高至10 cmH2O时,Ecw/Ers≥0.24组患者CVP 升高值大于Ecw/Ers<0.24组[1.75(1.00,2.13)mmHg(1 mmHg=0.133 kPa)比 1.50(0.50,2.00)mmHg,P=0.038];PEEP从10 cmH2O升至15 cmH2O时,Ecw/Ers≥0.24组患者CVP 升高值大于Ecw/Ers<0.24组[2.00(1.50,3.00)mmHg比1.50(1.00,2.00)mmHg,P=0.041];PEEP从5 cmH2O升至15 cmH2O时,Ecw/Ers≥0.24组患者CVP 升高值高于Ecw/Ers<0.24组[3.75(3.00,4.63)mmHg比3.00(1.63,4.00)mmHg,P=0.012]。PEEP从5 cmH2O升至10 cmH2O时,CVP升高值与Ecw/Ers比值呈正相关(r=0.29,P=0.016);PEEP从10 cmH2O升至15 cmH2O时,CVP升高值与Ecw/Ers比值呈正相关(r=0.31,P=0.011);PEEP从5 cmH2O升至15 cmH2O时,CVP升高值与Ecw/Ers比值呈正相关(r=0.31,P=0.01)。结论机械通气患者PEEP的增加会引起CVP升高,高Ecw患者CVP升高更显著,Ecw与CVP升高程度密切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国内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伊马替尼服药依从性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时间为2020年10月1日至11月31日;调查对象为在具有GIST诊疗资质的公立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和肿瘤专科医院诊治,且正在服用伊马替尼的GIST患者,排除未得到病理确诊者和未曾服用伊马替尼者,或既往服用伊马替尼但当前已停药者。使用"问卷星"网络平台设计中国GIST患者伊马替尼服药依从性调查问卷,通过微信方式向调查对象发送问卷链接,问卷内容包括患者基本信息、用药情况及Morisky服药依从性量表。结果共回收2 162份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GIST患者调查问卷,其中有效问卷2 005份,有效率92.7%。调查对象中男性1 104例,女性901例,中位年龄56(22~91)岁。生活状态:单位在职工作609例(30.4%),退休729例(36.4%),灵活就业及无业667例(33.3%);文化程度:大学本科及以上477例(23.8%),高中658例(32.8%),小学或初中782例(39.0%),未受过教育88例(4.4%);婚姻状况:1 789例(89.2%)已婚、179例(8.9%)离异或丧偶,37例(1.8%)未婚。初诊GIST时肿瘤发生转移者294例(14.7%),其中肝脏转移203例,腹膜转移52例,其他部位39例。1 869例(93.2%)接受了手术治疗,其中1 642例(81.9%)行完整切除术。患者服用伊马替尼中位时间为25(1~200)个月,服用伊马替尼的主要不良反应包括眶周水肿1 701例(84.8%),白细胞减少1 031例(51.4%),乏力948例(47.3%),恶心呕吐781例(39.0%),皮疹709例(35.4%)和双下肢水肿670例(33.4%)。Morisky服药依从性量表评分显示,伊马替尼服药依从性差392例(19.6%),依从性中等1 023例(51.0%),依从性好590例(29.4%)。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性别、年龄、居住城市、工作状态、经济收入、居住地、文化程度、婚姻、服药时间及药物不良反应均与患者伊马替尼服药依从性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1.264, P=0.009)、非退休(OR=1.454, P=0.001)、月收入≤4 000元(OR=1.280, P=0.036)、居住乡镇(OR=1.332, P=0.005)、未婚或离异或丧偶(OR=1.362, P=0.026)、伊马替尼服药时间>36个月(OR=1.478, P<0.001)及药物不良反应(OR=1.719, P=0.048)是患者伊马替尼服药依从性差的独立影响因素。行完整切除术患者中,依从性差324例(19.7%),依从性中等836例(50.9%),依从性好482例(29.4%),其中依从性好患者术后55例(11.4%)复发,依从性中等患者术后121例(14.5%)复发,依从性差患者术后61例(18.8%)复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结论国内GIST患者伊马替尼服药依从性欠佳,女性、非退休、月收入≤4 000元、居住地乡镇、未婚离异或丧偶、伊马替尼服药时间>36个月及药物不良反应是GIST患者服药依从性差的主要影响因素;术后依从性差者复发风险较高;应针对影响伊马替尼服药依从性的因素进行干预和管理,进而改善GIST患者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血必净注射液对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患者肺炎严重指数(PSI)的改善作用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连续纳入2020年1月至3月国内15个省市28家新冠肺炎定点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成人新冠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冠肺炎诊疗方案进行常规治疗。根据是否接受血必净注射液治疗分为血必净组和常规治疗组。常规治疗组给予抗病毒、呼吸支持、循环支持、对症治疗等常规医疗护理措施;血必净组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于患者入ICU后12 h内开始使用血必净注射液,每次100 mL,每天2次,疗程不少于1 d。观察两组患者入组后第8天PSI风险评级改善率及28 d临床结局。结果连续筛选276例成人新冠肺炎患者,对其中符合PSI风险评级Ⅲ~Ⅴ级的144例重症患者数据进行分析,常规治疗组和血必净组各72例。常规治疗组与血必净组患者平均年龄分别为(65.7±7.9)岁和(63.5±10.9)岁,男性分别占75.0%(54/72)和70.8%(51/72);两组一般情况、基础疾病、PSI风险评级和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氧合指数(PaO2/FiO2)、呼吸支持方式等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常规治疗组比较,血必净组患者入组后第8天PSI风险评级改善率显著提高〔56.9%(41/72)比20.8%(15/72),组间差值及95%可信区间(95%CI)为36.1%(21.3%~50.9%),P<0.01〕,PSI评分、SOFA评分和PaO2/FiO2均明显改善〔PSI评分(分):83.7±34.8比108.2±25.6,组间差值(95%CI)为-24.5(-34.9~-14.1);SOFA评分:2.0(1.0,4.0)比7.0(4.0,10.0),组间差值(95%CI)为-3.5(-5.0~-2.0);PaO2/FiO2(mmHg,1 mmHg=0.133 kPa):289.4±111.6比188.5±98.1,组间差值(95%CI)为100.9(65.3~136.5);均P<0.01〕。血必净组患者28 d出院率较常规治疗组提高了44.5% 〔66.7%(48/72)比22.2%(16/72),P<0.01〕,28 d生存率较常规治疗组提高了9.8% 〔91.7%(66/72)比81.9%(59/72),P<0.01〕。两组治疗期间抗病毒药、抗菌药物、抗凝药和血管活性药物合并用药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血必净组与常规治疗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1.7%(30/72)比43.1%(31/72),P>0.05〕,且无严重不良事件和血必净不良反应报告。结论常规治疗联合血必净注射液能够明显改善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PSI风险评级和临床预后,且未增加药物安全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间质瘤(GIST)行根治性手术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20年4月我国17家医学中心收治的741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121例、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121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116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77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77例、广东省人民医院31例、福建省肿瘤医院24例、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22例、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25例、中南大学湘雅医院19例、浙江省肿瘤医院23例、辽宁省肿瘤医院17例、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7例、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5例、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4例、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14例、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8例)原发性十二指肠GIST行根治性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346例,女395例;年龄为55(17~86)岁。观察指标:(1)新辅助治疗情况。(2)手术及术后情况。(3)随访情况。(4)分层分析。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患者行新辅助治疗期间每3~6个月随访1次,行根治性手术治疗后每6~12个月随访1次,了解患者肿瘤复发和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2年4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计算生存率,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分析。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倾向评分匹配按1∶1最近邻匹配法匹配,匹配容差为0.02。结果(1)新辅助治疗情况。741例患者中,34例行新辅助治疗,治疗时间为8(3~44)个月。34例新辅助治疗患者行手术治疗前肿瘤退缩达部分缓解、疾病稳定、疾病进展分别为21、9、4例。34例患者行新辅助治疗前肿瘤长径为8.0(3.0~26.0)cm,行手术治疗前肿瘤长径为5.3(3.0~18.0)cm,肿瘤退缩比例为31.9%(-166.7%~58.3%)。(2)手术及术后情况。741例患者中,34例行新辅助治疗后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707例直接行根治性手术治疗。74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方式为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内镜手术分别为633、102、6例;633例开腹手术和102例腹腔镜手术患者手术切除范围为胰十二指肠切除(PD)238例,十二指肠局限性切除497例(十二指肠楔形切除226例、远端胃部分切除55例、节段性十二指肠切除204例、十二指肠肿瘤局部切除或节段性十二指肠联合胃大部切除12例)。741例患者中,131例发生术后并发症,其中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Ⅰ~Ⅱ级113例,≥Ⅲ级18例。741例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为13(4~120)d。707例直接行根治性手术治疗患者中,术后评估371例改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危险度分级为极低危、低危、中危,336例为高危。205例高危患者接受术后伊马替尼辅助治疗,治疗时间为24(6~110)个月。(3)随访情况。741例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58(7~150)个月。随访期间,110例患者发生肿瘤复发转移。741例患者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00.0%、98.6%、94.5%,1、3、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98.4%、90.9%、84.9%。707例直接行根治性手术治疗患者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00.0%、98.5%、94.3%,1、3、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98.4%、91.1%、85.4%。(4)分层分析。①直接行根治性手术治疗患者预后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原发灶位置、肿瘤长径、核分裂象计数、改良NIH危险度分级、肿瘤基因信息是影响707例直接行根治性手术治疗原发性十二指肠GIST患者总生存的相关因素(风险比=0.43,0.18,0.22,0.06,0.29,95%可信区间为0.20~0.93,0.09~0.35,0.10~0.50,0.03~0.12,0.09~0.95,P<0.05);肿瘤原发灶位置、肿瘤长径、核分裂象计数、改良NIH危险度分级是影响707例直接行根治性手术治疗原发性十二指肠GIST患者无病生存的相关因素(风险比=0.65,0.25,0.25,0.10,95%可信区间为0.41~1.03,0.17~0.37,0.15~0.42,0.07~0.15,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原发灶位置位于十二指肠水平部、核分裂象计数>5个/50高倍视野、肿瘤基因KIT第9外显子突变是影响剔除342例缺失肿瘤基因信息患者后365例直接行根治性手术治疗原发性十二指肠GIST患者总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2.85,2.73,3.13,95%可信区间为1.12~7.20,1.07~6.94,1.23~7.93,P<0.05)。肿瘤长径>5 cm、核分裂象计数>5个/50高倍视野是影响707例直接行根治性手术治疗原发性十二指肠GIST患者无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3.19,2.98,95%可信区间为2.05~4.97,1.99~4.45,P<0.05)。②术后辅助治疗对肿瘤改良NIH危险度分级为高危患者预后的影响。336例肿瘤改良NIH危险度分级为高危患者中,205例接受术后辅助治疗患者5年总生存率、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94.6%、77.3%,131例未接受术后辅助治疗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83.2%、64.4%,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8.39,4.44,P<0.05)。205例接受术后辅助治疗肿瘤改良NIH危险度分级为高危患者中,治疗时间<36个月106例,患者5年总生存率、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7.1%、58.7%;治疗时间≥36个月99例,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00.0%、91.5%;两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13.92,29.61,P<0.05)。③不同手术方式患者疗效比较。具有完整临床资料583例行开腹手术和83例行腹腔镜手术患者倾向评分匹配前肿瘤原发灶位置(十二指肠球部、降部、水平部、升部),肿瘤长径(≤5 cm、>5 cm)分别为95、307、147、34例,331、252例和15、46、17、5例,67、16例,两者肿瘤原发灶位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94,P>0.05),肿瘤长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7.33,P<0.05)。倾向评分匹配后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患者均为83例,两者肿瘤原发灶位置(十二指肠球部、降部、水平部、升部),肿瘤长径(≤5 cm、>5 cm)分别为16、39、20、8例,67、16例和15、46、17、5例,67、16例,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²=1.54,0.00,P>0.05);倾向评分匹配后,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Ⅰ~Ⅱ级、≥Ⅲ级),术后住院时间,5年总生存率,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17例,12、5例,11(5~120)d,92.0%,100.0%和9例,7、2例,11(5~41)d,91.6%,97.3%;两者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5年总生存率、5年无病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²=2.91,Z=3 365.50,χ²=3.02、1.49,P>0.05),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肿瘤原发灶位于十二指肠降部患者不同手术切除范围疗效比较。289例具有完整临床资料肿瘤原发灶位于十二指肠降部的患者中,手术切除范围为PD和十二指肠局限性切除分别为156例和133例,两者倾向评分匹配前肿瘤长径(≤5 cm、>5 cm),肿瘤与肠系膜相对位置(对系膜缘、系膜缘)分别为71、85例,28、128例和92、41例,120、13例,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16.34,150.10,P<0.05)。倾向评分匹配后手术切除范围为PD和十二指肠局限性切除均为41例,两者肿瘤长径(≤5 cm、>5 cm),肿瘤与肠系膜相对位置(对系膜缘、系膜缘)均为28、13例,16、25例,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²=0.00,0.00,P>0.05);倾向评分匹配后手术切除范围为PD和十二指肠局限性切除患者术后并发症,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Ⅰ~Ⅱ级、≥Ⅲ级),术后住院时间,5年总生存率,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13例,11、2例,15(9~62)d,94.2%,64.3%和9例,8、0例,15(7~40)d,100.0%,78.8%;两者术后并发症、5年总生存率、5年无病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²=0.99,0.34,1.86,P>0.05),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14.50,P<0.05)。结论原发性十二指肠GIST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较为理想,肿瘤原发灶位置位于十二指肠水平部、核分裂象计数>5个/50高倍视野、肿瘤基因KIT第9外显子突变是影响直接行根治性手术患者总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长径>5 cm、核分裂象计数>5个/50高倍视野是影响直接行根治性手术患者无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行开腹手术和行腹腔镜手术患者近期疗效及远期预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于肿瘤原发灶位于十二指肠降部患者,手术切除范围为PD患者术后住院时间长于十二指肠局限性切除患者。对于肿瘤改良NIH危险度分级为高危患者,行术后辅助治疗且治疗时间≥36个月均有利于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