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通路对骨肉瘤细胞顺铂耐药性的影响及其机制,为骨肉瘤的靶向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体外培养MG-63细胞,予2 μg/mL顺铂重复给药建立MG-63耐药细胞株,向MG-63耐药细胞株中转染miRNA-22高表达质粒建立miRNA-22高表达的MG-63耐药细胞株。以MG-63细胞为对照组,MG-63耐药细胞为耐药组,用2 μg/mL顺铂处理后的MG-63耐药细胞和转染miRNA-22的MG-63耐药细胞分别为耐药DDP组、耐药miRNA-22+DDP组。采用噻唑兰(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采用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细胞内PI3K、AKT以及mTOR mRNA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PI3K、AKT以及mTOR蛋白的表达。结果(1)MTT法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耐药组、耐药DDP组和耐药miRNA-22+DDP组的吸光度分别为1.097±0.039、1.157±0.065、0.870±0.014和0.737±0.0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7.731,P<0.01):与对照组比较,耐药DDP组、耐药miRNA-22+DDP组吸光度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耐药组、耐药DDP组、耐药miRNA-22+DDP组3组间比较,吸光度呈下降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2)荧光定量RT-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耐药组、耐药DDP组PI3K、AKT的相对表达量均增多,尤其以耐药组增多明显(P值均<0.01),耐药miRNA-22+DDP组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而mTOR相对表达量耐药组增高,耐药DDP组、耐药miRNA-22+DDP组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耐药DDP组、耐药miRNA-22+DDP组PI3K、AKT、mTOR的相对表达量均低于耐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而耐药miRNA-22+DDP组仅PI3K、mTOR的相对表达量低于耐药DD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3)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耐药组PI3K、AKT、mTOR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增加,耐药DDP组、耐药miRNA-22+DDP组PI3K、AKT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耐药组、耐药DDP组、耐药miRNA-22+DDP组3组间两两比较,耐药DDP组、耐药miRNA-22+DDP组PI3K、AKT、mTOR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低于耐药组,耐药miRNA-22+DDP组PI3K、AKT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低于耐药DD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PI3K-AKT-mTOR通路参与了骨肉瘤细胞对顺铂耐药性的产生,miRNA-22通过下调PI3K-AKT-mTOR通路中PI3K、AKT以及mTOR的表达降低骨肉瘤细胞对顺铂的耐药性。

  • 标签: 骨肉瘤 耐药性 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通路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个体化改良与常规方案治疗肢体长骨骨巨细胞瘤(GCTB)的临床效果,评估个体化改良方案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05年1月—2017年12月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和天津医院两个骨肿瘤中心178例手术治疗的四肢长骨GCTB患者的临床资料,男95例、女83例,年龄8~75(35.7±11.7)岁。178例中,2005年1月—2011年12月70例患者设为常规组,其中男39例、女31例,年龄8~68岁,55例采用病灶内常规刮除加骨水泥、异体骨或自体骨填充,15例瘤段切除人工假体重建术;2012年1月—2017年12月108例患者设为改良组,其中男56例、女52例,年龄16~75岁,根据肿瘤发生的部位、Campanacci分级、病理骨折与否,采用95例改进的病灶内磨削术加骨水泥和或异体骨或自体骨填充,13例瘤段切除人工假体(膝关节为改进假体)重建等个体化改良方案。观察并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复发转移情况及5年累积无复发生存率;末次随访时采用国际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MSTS)评分标准比较术后两组患者肢体功能。结果17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所有患者术后随访24~117(56.9±26.1)个月。(1)术后有15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常规组11例(15.7%,11/70)、改良组4例(3.7%,4/108),常规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改良组,主要发生于瘤段切除关节重建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39,P<0.05)。(2)178例患者中,24例(13.5%)复发。常规组和改良组术后总体复发率分别为22.9%(16/70)和7.4%(8/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91, P<0.05)。常规组中病灶内常规刮除术患者的复发率为27.3%(15/55),改良组中病灶内扩大刮除术患者的复发率为7.4%(7/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27,P<0.05);两组瘤段切除重建术患者分别有1例复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总复发率13.5%(24/178),其中桡骨远端和股骨近端复发5例(5/12)。178例患者5年总体累积无复发生存率为90.8%,其中常规组78.5%、改良组91.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23, P<0.05)。(3)178例患者术后肢体功能MSTS评分为(28.7±2.3)分,常规组和改良组分别为(27.61±3.13)分和(29.33±1.29)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65, P<0.01)。两组患者中病灶内刮除的术后MSTS评分均较瘤段切除关节重建术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620、2.177,P值均<0.05)。结论采用个体化改良方案治疗后GCTB复发率较低,且患者肢体功能佳,瘤段切除联合改良假体重建可以改善肢体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

  • 标签: 骨巨细胞瘤 复发 临床结果 肿瘤治疗方案 肱骨 股骨 胫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