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调Q开关755 nm紫翠宝石激光联合外用氨甲环酸治疗面部黄褐斑的临床效果。方法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从浙江省荣军医院皮肤科2020年6至12月期间就诊的女性黄褐斑患者中选取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 3组。采用半侧面部自身对照的方法进行研究。A组左侧面部黄褐斑采用调Q开关755 nm紫翠宝石激光大光斑(直径5 mm)、低能量密度(1.6 J/cm2)、短脉宽(70 ns)模式(简称A模式)治疗,2周1次,共6次,术后即刻外涂氨甲环酸精华液,早晚各1次,连续6个月;右侧面部黄褐斑单纯外涂氨甲环酸精华液,早晚各1次,连续6个月。B组左侧面部采用调Q开关755 nm紫翠宝石激光小光斑(直径3 mm)、中等能量密度(5.0 J/cm2)、长脉宽(150 μs)模式(简称B模式)治疗,2周1次,共6次,术后即刻外涂氨甲环酸精华液,早晚各1次,连续6个月;右侧面部单纯外涂氨甲环酸精华液,早晚各1次,连续6个月。C组左侧面部治疗方法及术后处理同A组左侧面部;右侧面部治疗方法及术后处理同B组左侧面部。激光治疗结束后12周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1)评估黄褐斑面积及严重指数(MASI),分值为0~48分,分数越高,皮损越严重;(2)医生整体评价(PGA),分值为0~6分,分数越高黄褐斑残留越多;(3)患者自我评价,即患者满意率,为非常满意与满意例数之和占总例数的百分率。计量资料以±s表示,MASI评分及PGA评分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患者满意率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90例患者,A、B、C 3组各30例,患者年龄分别为(33.0±5.8)岁、(32.3±7.2)岁、(32.9±6.5)岁(P>0.05),病程分别为(3.5±2.3)年、(3.3±1.9)年、(3.5±1.5)年(P>0.05)。激光治疗结束后12周效果评价:(1)MASI评分。A组两侧面部治疗后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1或<0.05),且治疗后左侧评分[(9.67±4.10)分]明显低于右侧[(18.13±7.67)分](P<0.01); B组两侧面部治疗后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或P<0.05),且治疗后左侧评分[(9.97±3.74)分]明显低于右侧[(18.01±7.17)分](P<0.01);C组两侧面部治疗后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均<0.01),且治疗后左侧面部评分[(9.92±4.11)分]高于右侧[(7.95±3.27)分](P<0.05),即B模式激光治疗效果优于A模式。(2)PGA评分。A组面部左侧评分为(1.63±1.32)分,低于面部右侧的(2.97±1.50)分(P<0.01);B组左侧评分为(1.27±1.02)分,低于右侧的(2.87±1.46)分(P<0.01);C组左侧评分为(1.97±1.16)分,高于右侧的(1.27±1.02)分(P<0.05),表明B模式激光治疗效果优于A模式。(3)患者满意率。A组患者左侧满意率为67%(20/30),高于右侧的37%(11/30)(P<0.05);B组左侧满意率为73%(22/30),高于右侧的47%(14/30)(P<0.05);C组左侧满意率为53%(16/30),低于右侧的80%(24/30),说明B模式激光治疗侧满意率高于A模式(P<0.05)。结论调Q开关755 nm紫翠宝石激光联合外用氨甲环酸治疗面部黄褐斑,可获得较明显的改善,且采用直径3 mm光斑、5.0 J/cm2能量密度、150 μs脉宽的参数进行治疗,效果更好。

  • 标签: 激光治疗 氨甲环酸 黄褐斑 调Q开关 755 nm紫翠宝石激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