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护理配合过程中四手操作技术对前牙美学树脂修复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进行前牙美学树脂修复的患者共48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患者就诊时间为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按照患者就诊顺序排序(1-48),应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将患者分成对照组(n=24)和护理组(n=24),两组患者均进行前牙美学树脂修复,对照组患者由医生独立操作完成,护理组患者由医生和配台护士四手操作完成,比较两组患者的修复效果。结果护理组修复半年后总成功率为91.67%,成功率为58.34%,相比对照组分别高出12.50%和33.34%,差异明显(p<0.05);护理组修复半年后出现边缘着色,松动/脱落,继发龋,牙髓炎症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对比明显;护理组患者满意度比对照组高出20.83%,p<0.05。结论对进行前牙美学树脂修复的患者,通过应用四手操作技术进行护理配合,可以有效提高修复成功率,且患者对治疗过程满意度更高,明显缩短治疗时间,提高医生工作效率,提高椅位周转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复合手术术中评估技术在复杂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18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通过复合手术术中评估技术进行治疗方案调整的20例(共20个动脉瘤)复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20例患者中,8例拟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9例拟行颅内外血管搭桥+动脉瘤孤立或载瘤动脉近端阻断术,3例拟行球囊抽吸辅助动脉瘤夹闭术。术中通过直视观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血流分析及神经电生理评估对治疗方案进行了调整和改进。结合动脉瘤的特点分析引起治疗方案调整的原因、调整策略、最终手术结果及预后。预后评估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结果20例患者术中调整治疗方案的原因包括:瘤颈钙化无法夹闭2例、近端血流阻断困难2例、动脉瘤残留6例、载瘤动脉狭窄2例、近端阻断或孤立后血流评估8例。其中4例患者改行血管内治疗,5例调整动脉瘤瘤夹的位置,7例改变原有的血流重建方式,3例通过血流阻断试验对近端或远端阻断做出决策,1例加行动脉瘤包裹术。调整治疗方案后,17个动脉瘤达到完全闭塞,3个动脉瘤部分残留。1例破裂动脉瘤患者术后5 d因出现严重的脑血管痉挛而死亡,5例术后出现对侧肢体功能障碍。术后6个月随访时,19例患者均未出现新发神经功能障碍,但1例海绵窦巨大动脉瘤术后残留者的动脉瘤复发。mRS 0分14例,3分1例,4分3例,5分1例。结论采用复合手术术中评估技术能够及时发现术中异常,并进行精准血流评估,可帮助优化治疗方案,改善患者的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增强现实(AR)技术辅助下,在3D打印的儿童上颈椎模型椎弓根植入螺钉模拟内固定技术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随机调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3月在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因颈椎疾病行手术治疗的8例患儿和2例颈椎正常患儿的颈椎CT资料,根据颈椎CT资料3D打印制备实体颈椎模型。并将CT数据导入Mimics软件,模拟重建3D模型并设计进针点及针道。AR设备辅助下在10具3D打印颈椎模型双侧C1~C2椎弓根植入螺钉模拟内固定操作。术后行CT扫描,采用Gertzbein-Robbins分级标准评估螺钉植入的准确性(A级和B级为准确植入)。结果共植入40枚椎弓根螺钉,螺钉植入的准确率为100%。螺钉植入后CT扫描显示螺钉位置均良好,完全在椎弓内部,其中Gertzbein-Robbins分级A级37枚,B级3枚。3枚螺钉穿破椎弓根(均<2.0 mm),其中穿破内侧壁1枚,穿破下内侧壁1枚,穿破下外侧壁1枚。8具有颈椎病变的颈椎模型共植入32枚螺钉,其中Gertzbein-Robbins分级A级30枚;2具正常颈椎模型共植入8枚螺钉,其中Gertzbein-Robbins分级A级7枚,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8)。结论AR技术辅助3D打印儿童上颈椎模型椎弓根植入螺钉模拟内固定操作技术的成功率和植入准确性均高,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还有待于进一步临床研究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