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转移灶摄碘能力与131I清除不能手术切除的DTC转移灶(简称清灶)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于31家单位核医学科行131I清灶治疗的138例DTC患者(男42例,女96例;年龄8~74岁)的临床资料。以清灶治疗时131I显像病灶靶/非靶(T/NT)比值代表其摄碘能力,以131I治疗前后病灶在影像上的径线变化评价该次疗效,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和进展(PD)。对可能影响131I清灶疗效的因素采用单因素分析(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χ2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病灶T/NT比值预测清灶无效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共统计1 165次疗效评估。在653次平面显像评估中,CR、PR、SD和PD 4个疗效组间病灶T/NT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15,P>0.05);在512次断层显像评估中,有39次(7.6%)CR、337次(65.8%)PR、117次(22.9%)SD和19次(3.7%)PD,4组间病灶T/NT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46,P<0.01)。此外,年龄、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sTg)水平及服131I剂量也是影响131I清灶疗效的因素(F值或χ2值为2.561、7.095、8.799,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确诊转移时的年龄越大[比值比(OR)=1.034,P=0.022]、病灶T/NT比值越低(OR=1.086,P=0.006),131I清灶疗效越差。病灶T/NT比值预测清灶无效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26,阈值为6.2,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78.7%(107/136)、73.1%(275/376)。结论131I治疗DTC转移灶疗效显著,患者确诊转移时年龄、病灶T/NT比值是清灶无效的独立影响因素;病灶T/NT比值低于6.2时,预示131I清灶无效的概率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常规MR小肠造影及扩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ADC)对评估Crohn病(Crohn disease,CD)患者活动性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分析4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肠CD常规MR小肠造影及DWI特征,基于肠壁增厚、肠壁异常强化、肠壁DWI信号及ADC值、肠腔狭窄后扩张、“木梳征”、肠系膜肿大淋巴结、瘘管、溃疡、脓肿、腹腔蜂窝织炎10个征象,制定CD活动性的MR影像诊断标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用ROC曲线评价ADC值诊断CD活动性的诊断效能,3.0 T MRI与临床及病理评估CD活动度之间的一致性采用Kappa值分析,非活动性CD肠壁及活动性CD肠壁ADC值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结果共评估了232组肠段,共发现116组肠段有异常。受累肠壁的平均厚度为(8.18±0.29) mm。49例CD,病变活动期41例,活动期指标:肠壁分层、中~重度强化、溃疡、肠腔狭窄后扩张、木梳征、淋巴结肿大、蜂窝织炎,发生例数分别为:(33、39、21、18、22、19、1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4.567、30.467、7.171、5.552、7.790、6.055、6.055,P<0.05或0.01)。CD活动期,DWI (b=1000)显示病变肠壁呈明显高信号,信号明显高于非活动期CD肠壁。活动期CD肠壁ADC值(0.89~ 1.31)×10-3 mm2/s,平均(1.08±0.12)×10-3 mm2/s。非活动期CD肠壁ADC值(1.16~ 1.56)×10-3 mm2/s,平均ADC值(1.35±0.15)×10-3 mm2/s。非活动期CD肠壁ADC值升高,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56,P<0.01)。ROC分析鉴别CD活动性和非活动性的ADC值诊断阈值为1.145×10-3 mm2/s,在该阈值时,CD活动性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和73.2%。MR小肠造影诊断CD活动度评分为7.63±1.06,其中40例患者的评分>5分,诊断为CD活动期。MR小肠造影与DWI相结合,对CD活动性的定位准确率为100%,敏感度为97.4%,特异度为80.0%,阳性预测值为95.0%,阴性预测值为88.9%,Kappa值为0.832 (P<0.05)。结论在传统的MRI序列基础上,应用DWI成像技术,对于CD活动性的判断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