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压力性损伤高危患者护理中品管圈活动的作用。方法:本次实验时间区间为2021年1月至2022年9月这一时间段,研究人员对60例压力性损伤高危患者进行研究。将双盲对照原则作为本次实验所选60例压力性损伤高危患者的分组依据,研究人员在参照组所选患者护理中采取常规护理,在观察组患者护理中开展品管圈活动,记录参照组及观察组所选患者压力性损伤出现情况、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并实施对比分析。结果:参照组及观察组所选患者中分别有6人及1人出现压力性损伤,压力性损伤出现概率分别为20.00%及3.33%,组间对应数据之间的差异是不容忽视的,(p<0.05);参照组及观察组所选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分别为(82.5±4.9)分及(94.1±3.8)分,数据之间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差异,(p<0.05)。结论:在压力性损伤高危患者护理中品管圈活动的应用效果显著,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胫骨平台骨折术后继发膝创伤性关节炎(knee traumatic arthritis,KTA)的危险因素。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内外中英文数据库中2018年12月前有关胫骨平台术后继发KTA危险因素的相关文献。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后采用Stata 1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合计继发KTA组284例,未继发KTA组979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致伤方式(高能量损伤),骨折类型(SchatzkerIV-VI型),半月板损伤,骨折复位情况(可、差)均为胫骨平台骨折术后继发KTA的危险因素,其合并OR值(95%CI)分别为:3.40(2.45,4.72),0.29(0.17,0.50),2.37(1.71,3.29),11.25(3.73,33.94)。结论:在众多因素中,致伤方式(高能量损伤)、骨折类型(Schatzker IV-VI型)、骨折复位情况(可、差)、半月板损伤是胫骨平台骨折术后继发KTA的危险因素;而性别、骨质疏松、交叉韧带损伤、手术至负重时间、钢板类型、钢板是否取出与其发生无关。
简介:摘要1例75岁女性患者因甲状腺恶性肿瘤行甲状腺全切除术+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术后为补充甲状腺激素,给予左甲状腺素钠片100 μg鼻饲、1次/d。用药第5天患者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9.0 ℃;停用左甲状腺素钠片,次日体温下降至36.2 ℃;再次鼻饲左甲状腺素钠片或口服其他厂家生产的左甲状腺素钠片,用药后均出现发热,停药后体温均恢复正常。考虑患者的发热为左甲状腺素钠片所致药物热。
简介:摘要目的挖掘艾多沙班相关不良反应风险信号,为该药临床安全使用提供参考。方法检索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数据库,收集2011年第2季度至2022年第1季度以艾多沙班为怀疑药物的不良事件(AE)报告,采用报告比值比(ROR)法和比例报告比值比(PRR)法进行艾多沙班不良反应风险信号挖掘,报告数>3、ROR的95%CI下限>1和PRR>2且χ2>4的AE定义为阳性信号。采用国际医学用语词典25.0版的首选术语(PT)和系统器官分类对AE进行分类统计,选取AE报告数和信号强度排名前50位的PT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到艾多沙班为怀疑药物的AE报告4 113例,涉及PT 996个。采用ROR法和PRR法进行计算,获得158个阳性PT信号,涉及AE报告1 898例。以报告数和信号强度排名前50位的PT合并筛重后获得PT 89个,涉及AE报告1 468例。报告数居前5位的PT依次为呼吸困难、贫血、房颤、黑便、心力衰竭;信号强度居前5位的PT依次为血管发育异常、泌尿生殖道出血、心脏淀粉样变性、舞蹈病、缺血性脑梗死/强心药水平升高。药品说明书中未收录的PT有45个,其中急性肾损伤、肾功能损害、间质性肺疾病等报告数较多、信号较强。结论出血相关事件仍为使用艾多沙班期间需重点监测的药物AE;艾多沙班还可能导致肾损伤和间质性肺疾病,需重点关注。
简介:摘要为了探讨医学影像学课程教学模式综合改革的效果,本研究以北京大学医学部2016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医学影像学课程教学为例,阐述了该课程教学中运用混合教学方式、精选教学案例、教学中同伴教学的实施、学生反思和教师点评结合、转变传统考核方法等进行教学模式综合改革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学生期末考试综合成绩及格率为100.0%,优秀率为63.2%(24/38)。84.2%(32/38)以上的学生认为综合改革培养和锻炼了自主学习、沟通交流和临床思维等综合能力,增强了解决不熟悉的问题的信心,激发专业学习的兴趣,使自己掌握知识更加牢固;92.1%(35/38)的学生认为综合改革能够使自己有更多的参与和投入、对课程总体感到满意。医学影像学课程教学模式综合改革有助于培养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了医学生的教学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纯单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手术围手术期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采用基于倾向评分匹配的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纳入影像检查和病理诊断为早期远端胃癌、无远处转移、无严重心脑血管等疾病和实施胃癌根治术者;排除临床资料不完整、非计划二次手术者及合并其他肿瘤者。回顾性收集2020年9月至2022年3月期间,行纯单孔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纯单孔手术组)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收集同期行常规5孔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常规5孔手术组)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由于发现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中,体质指数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8±0.8)kg/m2比(22.9±0.4)kg/m2,t=2.456,P=0.017],故对两组患者进行1∶1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对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纯单孔手术组和常规5孔手术组经倾向评分匹配后,各有14例患者。两组在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总数、术后首次进食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纯单孔手术组手术时间长于常规5孔手术组[(163.6±6.3)min比(133.9±4.4)min,t=3.866,P=0.001],但术后首次排气时间[(2.6±0.2)d比(3.3±0.1)d,t=3.053,P=0.005]、引流管拔管时间[(4.5±0.8)d比(6.9±0.2)d,t=2.914,P=0.007]和术后住院时间[(6.7±0.1)d比(9.2±1.0)d,t=2.534,P=0.018]明显短于常规5孔手术组,纯单孔手术组术后第1天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1.86±0.29)分比(2.86±0.35)分,t=2.205,P=0.037]低于常规5孔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纯单孔手术组有4例患者术后未放置腹腔引流管,均安全康复。结论纯单孔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安全、可行,并在术后恢复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CBCT图像中肿瘤与周围组织对比度低的缺点,研究一种适合于CBCT图像中中心型肺癌的自动分割方法。方法收集221例中心型肺癌患者,其中176例行CT定位,45例行强化CT定位。将强化CT图像分别设置为肺窗和纵隔窗,并与首次CBCT验证图像进行弹性配准获得配对数据集;然后将配对数据集传入cycleGAN网络进行风格迁移,使得CBCT图像可分别转化为肺窗和纵隔窗下的"强化CT";最后经风格迁移后的图像被载入UNET-attention网络对大体肿瘤体积进行深度学习。通过戴斯相似性系数(DSC)、豪斯多夫距离(HD)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对分割结果进行评价。结果经风格迁移后肿瘤与周围组织对比度明显增强,采用cycleGAN+UNET-attention网络的DSC值为0.78±0.05,HD值为9.22±3.42,AUC值为0.864。结论采用cycleGAN+UNET-attention网络可有效对CBCT图像中中心型肺癌进行自动分割。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生物补片和合成补片在食管裂孔疝修补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2019年5月至2020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朝阳医院疝和腹壁外科收治的60例食管裂孔疝患者,分析选择应用生物补片或合成补片完成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加胃底折叠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使用生物补片和合成补片的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前后临床症状VAS评分、术后复发率及并发症。结果6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腔镜下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胃底折叠术,术中均未出现脏器或血管损伤致大出血病例,未出现术中或术后死亡病例。生物补片组和合成补片组在食管裂孔疝修补术中总体修补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个月,未出现食管裂孔疝复发病例,未出现大量出血、气胸、胸腔积液、消化道瘘、纵隔感染或脓肿等并发症。结论生物补片和合成补片在食管裂孔疝修补术后短期临床效果无明显差别。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模态MRI影像组学对肾透明细胞癌(ccRCC)术前Fuhrman核分级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21年4月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12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ccRCC的患者资料,采用随机数表法按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90例)和验证集(39例)。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Fuhrman Ⅰ、Ⅱ级纳入低级别组(96例,训练集65例、验证集31例),Fuhrman Ⅲ、Ⅳ级纳入高级别组(33例,训练集25例、验证集8例)。由2名放射科医师于T1WI、T2WI、Dixon纯水相、Dixon纯脂相、磁敏感加权成像(SWI)、血氧水平依赖(BOLD)图像上手动勾画感兴趣区,每个ROI分别提取396个纹理特征。在训练集采用组内相关系数、Mann-Whitney U检验、最小冗余-最大相关法、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法行特征降维,获取最佳纹理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构建多模态影像组学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鉴别高、低级别ccRCC的效能。结果共筛选出4个SWI、1个T2WI以及1个BOLD纹理特征用于建模。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多模态影像组学模型鉴别高、低级别ccRCC的ROC曲线下面积(95%CI)分别为0.859(0.770~0.923)和0.883(0.740~0.964),特异度分别为95.4%和87.1%,灵敏度分别为68.0%和87.5%,准确度分别为87.8%和87.2%。结论基于T2WI、SWI和BOLD图像建立的多模态MRI影像组学模型术前预测ccRCC Fuhrman核分级具有较高的效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上臂外侧皮瓣修复口腔癌术后缺损的临床应用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湖南省肿瘤医院应用游离上臂外侧皮瓣修复口腔癌术后缺损的46例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0例,女性6例,年龄23~64岁。总结皮瓣大小、血管蒂的长度、血管直径、穿支数量、皮瓣存活率、供区并发症以及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及疗效。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6例患者中,皮瓣大小5.0 cm×3.5 cm~15.0 cm×7.0 cm,血管蒂长度(8.15±1.42)cm,动脉直径(1.20±0.41)mm,静脉直径(2.15±0.52)mm,穿支数量1~4支(平均2.6支),供区切口均一期拉拢缝合。2例患者术后出现皮瓣动脉吻合口血栓,予以清除血栓重新吻合血管后,皮瓣抢救成功。3例皮瓣坏死,皮瓣成活率为93.5%(43/46)。46例患者均未行气管切开。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9.4 d。随访时间6~24个月,患者术侧肘关节及腕关节活动正常,上肢肌力无影响。结论上臂外侧皮瓣制备简单、切口隐蔽、皮瓣成活率较高,是修复口腔癌术后中小型软组织缺损的一种良好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川芎嗪治疗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大鼠的核心靶点及其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及人类疾病信息相关数据库(CTD、DisGeNET、GeneCards、OMIM)筛选出川芎嗪作用靶点与ANP相关靶点,利用Uniprot数据库进行交集,导入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再导入Cytoscape软件进一步分析,利用cytoHubba插件得到关键靶点。对关键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最后通过PyMol和AutoDockTools软件进行分子对接。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NP组和川芎嗪治疗组(川芎嗪组)。采用胰胆管逆行注射4%牛磺胆酸钠建立ANP大鼠模型,川芎嗪组在制模后经腹腔注射10 ml/kg川芎嗪注射液。造模后12 h,取胰腺组织,常规行病理学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关键靶点在胰腺组织中的蛋白表达;眼眶取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血清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药物平台筛选出137个川芎嗪作用靶点,疾病数据库筛选出513个ANP相关靶点,通过交集得到的25个靶点,最终获得白蛋白(ALB)、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胱天蛋白酶3(CASP3)、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APK1)和B细胞淋巴瘤样蛋白1(BCL2L1)共5个关键靶点。GO功能富集分析生物学过程主要涉及生殖结构、系统发育,对抗生素、化学应激和活性氧的反应等,细胞组成主要为囊泡腔、膜筏、膜微区和分泌颗粒腔等靶蛋白,分子功能主要包括SH2域、磷酸酪氨酸残基、蛋白酶结合及蛋白酪氨酸激酶和核受体活性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主要为Ras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铂类药物耐药、磷脂酶D信号通路和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耐药等。5个关键靶点分子对接的平均结合能为-4.20 kcal/mol。胰腺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示ANP组大鼠腺体结构较紊乱,小叶间隙明显增大,腺泡、血管周围以及腺体间隙均可见中性粒细胞浸润;川芎嗪组大鼠胰腺小叶间隙略微增大,中性粒细胞轻度浸润。ANP组大鼠胰腺组织EGFR、CASP3和MAPK1蛋白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川芎嗪组表达量较ANP组显著降低(P值均<0.01);ANP组BCL2L1蛋白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川芎嗪组又较ANP组显著升高(P值均<0.05)。ANP组大鼠血清IL-6和TNF-α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增高,川芎嗪组则均较ANP组显著降低(P值均<0.01)。结论川芎嗪可以通过激活多种信号通路,减轻ANP后的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损伤,增强抗凋亡基因的表达,阻断细胞凋亡半胱天冬酶解级联反应,对ANP大鼠胰腺组织起保护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