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数字化及3D打印技术结合非血管化髂骨修复外伤性上颌骨前牙区骨缺损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3年6月至2018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例外伤性上颌骨前牙区严重骨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18~43岁[(31.9±9.0)岁]。术前均采用数字化技术对上颌骨进行重建,根据缺损区需要恢复的最佳形态确定截取髂骨的范围,利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头模及导板,在头模上进行钛网的预弯制,术中根据导板进行取骨和Onlay植骨。术后6~9个月进行种植修复,4~6个月后行烤瓷冠修复。观察植骨术后6个月髂骨成活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种植体植入前测量牙槽嵴近远中、垂直向及唇腭侧的骨量提升高度,烤瓷冠修复6个月后观察种植体周围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对髂骨移植后、种植体植入后疼痛进行评估,手术当天及术后4个月采用种植体稳定系数(ISQ)评估种植体稳定性。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4~48个月[(33.3±9.7)个月]。8例非血管化髂骨全部成活。植骨后轻度感染1例,种植体植入后出现牙龈炎性增生1例,经治疗愈合良好。未见明显种植体周围炎,移植骨未见明显吸收。缺牙区牙槽嵴近远中骨量提升为30.28~39.67 mm,垂直向骨量提升为9.58~11.32 mm,唇腭向骨量提升为2.06~7.41 mm。种植体均形成了良好的骨结合。种植体植入后VAS为(3.4±0.7)分,较髂骨移植后的(7.3±2.0)分明显降低(P<0.05)。术后4个月的ISQ(84.4±1.9)与手术当天(72.9±1.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数字化及3D打印技术结合非血管化髂骨修复外伤性上颌骨前牙区严重骨缺损,可提高移植骨成活率;术后给予种植修复,可减轻疼痛,能够较好地恢复患者面部外观,获得满意的口腔生理功能。
简介:摘要: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促进交通建设项目的增多。铁路是当前国家发展中不能缺少的交通方式,一个国家的铁路发展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经济发展情况。铁路信号技术是一种综合传感器应用的技术,其是在各种仪器灯和操作设备综合控制之下达成的有效控制效果,能够保证铁路运行的流畅性和使用的价值。从某种意义来讲,铁路信号电务设备是一种能够应用于机车运动状态的综合设备,可以显示各种数据,并且将数据传输到必要的后台之中,保证工作人员能够通过后台的调整,让通讯系统达到有效的连接,提升信号传输的质量与信号传输的效率。本文就铁路电务信号设备的自动化控制技术展开探讨。
简介:摘要:作为电力系统电能传输的基本载体,配电网的建设和应用对于社会工业生产及居民生活用电具有深刻影响。从电力工程建设实际来看,配电网规划设计多个设备的安装和应用,这些设备分布范围广,安装应用过程专业性强,给电力系统应用带来诸多阻碍。新时期的用电需求不断增加,对于配电网基础建设的要求也在持续提升,若配电网规划建设不合理,势必降低电力传输的效率与质量,威胁使用人员的人身安全。基于此,有必要从宏观层面进行配电网的整体规划。信息时代下,大数据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配电网整体规划效率得以提升,并且在配电网智能规划决策平台的作用下,配电管理过程中的数据利用价值不断提升,这有效地促进了配电网建设工程的智能化、现代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