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应用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探讨半程马拉松运动对男性业余马拉松运动员大腿肌群的影响。方法招募2020年5至8月浙江省杭州市男性业余马拉松运动员17名,年龄27~57(43.7±2.8)岁。所有受试者于半程马拉松运动前、运动后3 h、3 d、7 d分别接受双侧大腿肌肉MRI检查,应用DTI序列获得各向异性分数值(FA)。在双侧大腿肌肉横轴位上测量股直肌、股中间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股二头肌长头、半腱肌、半膜肌、大收肌、长收肌的FA值。采用非参数的Friedman M检验比较运动前后各时间点各肌肉FA值的变化情况,对有统计学意义的肌肉进行跑前与跑后3 h、3 d、7 d的FA值两两比较。结果大腿肌群整体FA值[M(Q1,Q3)]在跑后3 h较跑前下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24(0.20,0.28)比0.25(0.21,0.29),P<0.001],跑后3 d、7 d较跑前基线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股中间肌、股内侧肌、半膜肌、大收肌在跑后3 h的FA值较跑前下降[0.19(0.18,0.22)比0.21(0.19,0.24)、0.19(0.17,0.20)比0.21(0.18,0.23)、0.26(0.24,0.29)比0.27(0.15,0.30)、0.20(0.19,0.22)比0.21(0.20,0.23),均P<0.05],跑后3 d、7 d较跑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股外侧肌跑后3 h的FA值较跑前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跑后7 d开始升高且较跑后3 h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24(0.21,0.27)比0.23(0.19,0.25),P=0.002]。股直肌跑后3 h的FA值较跑前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跑后3 d开始升高且较跑后3 h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29(0.26,0.34)比0.26(0.23,0.29),P=0.006]。长收肌在跑后3 h的FA值较跑前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跑后3 d、7 d继续升高,较跑后3 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23(0.21,0.25)比0.22(0.19,0.24)、0.23(0.21,0.26)比0.22(0.19,0.24),均P<0.05]。结论半程马拉松跑步后大腿肌肉FA值变化是可逆的。在半程马拉松运动后3 h,业余马拉松运动员大腿股中间肌、股内侧肌、半膜肌、大收肌的FA值下降最明显,可能是跑步过程的优势肌群。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半程马拉松运动后业余运动员髌腱形态特征动态变化的MRI表现。方法招募19名男性业余马拉松运动员共38侧髌腱,年龄26~53(41.5±7.9)岁,跑龄3~18年,周跑量30~90 km,月跑量100~300 km,分别于半程马拉松跑前(基线,t0)、跑后3 h内(t1)、跑后3 d(t2)对髌腱进行1.5 T MRI扫描。招募从未参加过马拉松、每周运动(包括但不限于跑步)时长<150 min的男性健康志愿者10名共20侧髌腱作为对照组,年龄26~54(39.4±9.1)岁。首先于脂肪抑制质子密度加权像(fs-PDWI)序列对髌腱信号做定性评估,观察是否存在髌腱炎;然后使用后处理工具ITK-SNAP对髌腱的形态参数[长度及近端、中部、远端横截面积(CSA)、体积]进行测量。形态参数进行标准化处理后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与对照组比较二者之间的差异。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半程马拉松跑前、跑后的髌腱形态参数变化。结果5名业余运动员出现无症状性髌腱炎,发生率为26.3%(5/19),另外14名业余运动员为正常髌腱。所有运动员在半程马拉松跑后均未观察到髌腱fs-PDWI序列信号发生改变。基线水平时,运动员组正常髌腱的近端CSA大于对照组[(4.20±0.62)mm2/kg3/4比(3.63±0.57)mm2/kg3/4](P<0.05),长度及中部、远端CSA和体积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运动员组正常髌腱的长度及近端、远端CSA和体积在半程马拉松跑后3 h较基线时增大[(47.35±3.22)mm比(46.83±3.35)mm,(102.52±13.03)mm2比(98.98±13.14)mm2,(108.67±15.72)mm2比(100.27±14.37)mm2,(4 020.36±514.38)mm3比(3 826.57±499.23)mm3](均P<0.05);以上指标在跑后3 d与基线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部CSA在跑前跑后各时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男性业余马拉松运动员髌腱的近端CSA增大。一次半程马拉松后髌腱长度、区域性CSA及体积产生的变化是可逆的。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磁共振T1WI评估男性业余马拉松运动员大腿前、中、后群肌肉横截面积(cross sectional area,CSA),并探究肌群横截面积与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跑龄、配速、月跑量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招募符合标准的男性业余马拉松运动员64名及不经常运动男性健康志愿者15名,将不经常运动男性健康志愿者设为A组,另选取15名与A组成员身高(5 cm以内)、年龄(3岁以内)、体重(3 kg以内)和BMI (1分以内)相匹配的男性业余马拉松运动员设为B组。所有受试者均行双侧大腿轴面磁共振扫描,在T1WI上勾画不同肌群横截面积。结果A组前群肌肉CSA为(63.16±7.38) cm²低于B组(72.05±8.34) cm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后群及内侧群肌肉CSA分别为(31.16±4.78) cm²、(46.06±7.06) cm²,均低于B组(33.07±4.05) cm²、(49.51±6.87) cm²,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248、0.186)。在男性业余马拉松运动员的年龄、BMI、跑龄、配速、月跑量各因素中,只有BMI与各肌群CSA呈正相关,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长期跑步运动会对增加大腿肌肉横截面积。业余马拉松运动员BMI与大腿肌肉横截面积呈正相关,与跑步相关的年龄、配速、月跑量与大腿肌肉横截面积没有明显相关性。
简介:摘要地下连续墙施工具有振动小、噪音低、墙体刚度大、防渗效果好等特点,在地下空间建设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结合上海市轨道交通15号线-虹梅南路站深基坑实例,从导墙形式制作、护壁泥浆制备、成槽挖土、钢筋笼吊装等方面,分析了地下连续墙施工要点,可供类似工程施工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