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及青少年肱骨内上髁合并桡骨颈骨折的诊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21年8月福州市第二医院小儿骨科收治的12例肱骨内上髁合并桡骨颈骨折患儿资料。男6例,女6例;年龄(11.1±2.5)岁。肱骨内上髁骨折根据Papavasiliou分型:Ⅱ型7例,Ⅲ型2例,Ⅳ型3例;桡骨颈骨折根据Judet分型:Ⅰ型3例,Ⅱ型4例,Ⅲ型5例。其中2例JudetⅠ型桡骨颈骨折X线片检查漏诊,经CT检查确诊。内上髁骨折采用切开复位空心钉固定9例,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3例;桡骨颈骨折采用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固定8例,保守治疗4例。术后采用X线片复查骨折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时测量双侧提携角并采用Kim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KEPS)评价患肢功能恢复情况,记录相关并发症。结果12例患者术后获(40.0±25.6)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为(6.3±1.2)周。末次随访时测量提携角:患侧为15.5°±2.6°,健侧为14.7°±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末次随访时KEPS评分:患侧为(96.3±5.3)分,健侧为(98.8±2.3)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均未出现切口感染、骨不连、肘外翻、关节僵硬等并发症,术后各向稳定性恢复良好。结论肱骨内上髁合并桡骨颈骨折是一种儿童及青少年特殊的肘关节伸直外翻型损伤,较易漏诊;治疗应以恢复关节匹配及关节稳定性为目标,力求获得良好功能。

  • 标签: 儿童 青少年 桡骨骨折 肱骨内上髁 桡骨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术后残留旋转畸形对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福州市第二医院小儿骨科收治的453例Gartland Ⅲ型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行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术。根据复位情况分为2组:残留旋转畸形组(A组)69例,男44例,女25例;年龄(6.3±2.9)岁;术中透视正位X线片上Baumann角维持在65°~80°,侧位X线片上肱骨前缘线通过肱骨小头前1/3,残留部分旋转畸形,但提携角正常(4°~23°)。解剖复位组(B组)384例,男242例,女142例;年龄(5.9±2.7)岁;术中透视正、侧位X线片示骨折端解剖复位。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术中提携角、术后6个月提携角和术后6个月肘关节Flynn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侧别、克氏针固定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获(6.3±2.9)个月随访。A组患者术中透视中位次数[6 (4, 6)次]少于B组[8 (6, 8)次],手术时间中位数[20 (20, 25) min]少于B组[30 (25, 30) 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中、术后6个月提携角分别为19.7°±2.7°、17.4°±2.7°,B组患者分别为20.2°±2.8°、17.6°±2.7°,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肘关节Flynn评分结果显示:A组优28例,良30例,中9例,差2例,优良率84.1%(58/69);B组优241例,良104例,中34例,差5例,优良率89.8%(345/384),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术后6个月随访时均未出现肘内翻畸形、骨折延迟愈合、骨折不愈合、骨筋膜室综合征、医源性尺神经损伤。结论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可以接受一定程度的旋转成角畸形,对术后疗效无显著影响,并且可减少术中透射次数,缩短手术时间。

  • 标签: 肘关节 肱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儿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关节造影术在儿童拇指三角骺畸形诊治中的应用,并总结其临床疗效。方法自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我院共收治13例(15侧)拇指三角骺畸形患儿,男5例,女7例;年龄18~42个月,平均28个月。采用指间关节造影辅助诊断,并根据造影后关节线形态设计截骨线及截骨角度,均采用三角骺内闭合楔形截骨术。结果所有患儿均获得随访,平均20个月,远节指骨尺偏角由术前平均32°(18°~52°)矫正至平均10°(5°~21°),指间关节活动度由术前平均78°(65°~90°)保留仍有平均70°(45°~90°)。有1侧截骨术后克氏针松动导致远节指骨尺偏21°,有残留畸形。有1侧术后虽然外观良好,但指间关节功能较差(屈伸活动度45°)。根据Tada评分标准:优13侧,良2侧。没有发现骨骺板损伤的迹象,没有出现指间关节炎的表现。结论关节造影能辅助诊断三角骺畸形,清晰显示关节线并辅助制定截骨方案,方法简单、有效,值得推广。三角骺内闭合楔形截骨可恢复正常解剖形态,不产生轴偏畸形及指间关节炎,疗效良好。

  • 标签: 拇指 儿童 关节造影 三角骺畸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撬拨复位治疗儿童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厦门大学附属福州第二医院小儿骨科共收治的42例Judet Ⅲ型、Ⅳ型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男15例,女27例;年龄3~12岁。所有患者均采用经皮克氏针撬拨复位联合Métaizeau技术,根据采用超声引导还是C型臂X线机透视分为2组:超声组20例与透视组22例。术后评价参照Métaizeau影像学标准、Tibone和Stoltz功能标准评定疗效,同时记录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超声组与透视组儿童桡骨颈骨折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超声组与透视组患儿在Métaizeau影像学评分、Tibone和Stoltz功能评分优良率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组与透视组透视次数分别为(2.7±0.6)、(14.6±3.4)次/人,手术时间分别为(25.8±5.9)、(38.1±9.2)min,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组患儿均无术后并发症发生,透视组有4例桡神经损伤,两组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撬拨复位适用于儿童桡骨颈骨折的治疗,方法简单、有效、安全,值得推广。

  • 标签: 儿童 超声检查 X线透视检查 桡骨颈骨折 撬拨复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 DDH)闭合复位术后髋关节恢复正常影像学表现的概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5年12月采用闭合复位石膏固定治疗的507例(586髋)DDH患儿的病历资料。其中,男50例,女457例;左侧259髋,右侧164髋,双侧163髋。通过X线片评估Tönnis脱位程度分级、股骨头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AVN)(Bucholz/Ogden分型)、髋臼指数(acetabular index,AI)和中心边缘角(center-edge angle,CEA)。尝试建立髋关节恢复正常X线的参考标准,并按该参考标准将患儿分为恢复组(200髋)和未恢复组(386髋),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侧别、Tönnis分级、骨化核出现、术前和末次随访的AI和CEA、AVN和Severin分级。采用Cox回归分析、t检验、卡方检验、方差分析研究影响DDH闭合复位术后髋关节恢复正常影像学的概率以及影响因素。结果末次随访时,200髋(34.1%)恢复正常髋关节X线,78髋(13.4%)出现了Ⅱ型及以上AVN。年龄≥24个月患儿恢复率为8.8%(3/34),显著低于<12个月患儿的44.3%(47/106)、12~18个月患儿的35.5%(98/276)和18~24个月患儿的30.6%(52/17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恢复组双侧髋关节脱位患儿的恢复率为27.0%(44/163),明显小于左侧髋关节脱位患儿的39.0%(101/259)和右侧髋关节脱位患儿的33.5%(55/1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恢复组术前AI(34.8°±4.2°)显著小于未恢复组(36.0°±4.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ox回归分析显示,术后5.5年前累积恢复概率大致呈线性增长至56%,此后累积恢复概率的增速明显降低(年增长<5%)。复位年龄大于24个月、双侧脱位、术前AI ≥40°和Bucholz/Ogden Ⅱ型以上AVN患儿的累积恢复概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髋的平均恢复时间为(36.5±14.9)个月,其中93%(186/200)的髋关节在术后5年内恢复。恢复组年龄≥24个月患儿的恢复时间为(55.2±28.0)个月,显著大于<12个月患儿的(32.2±18.0)个月、12~18个月患儿的(36.9±11.9)个月和18~24个月患儿的(38.6±15.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önnis Ⅱ级患儿的髋关节恢复时间(32.8±15.7)个月显著小于Tönnis Ⅲ、Ⅳ级患儿的40.2个月和40.7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DH闭合复位术后5.5年内髋关节恢复正常X线表现的累积概率呈线性增长,此后到达平台期。年龄大于24个月、双侧脱位、术前AI >40°和AVN是影响DDH闭合复位术后髋关节恢复正常X线的风险因素。复位年龄大于24个月、Tönnis Ⅲ/Ⅳ度会显著增加髋关节恢复至正常的时间。

  • 标签: 髋关节 闭合复位术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 作者: 汪文涛 黎艺强 郭跃明 李明 梅海波 熊竹 邵景范 李进 陈顺有 Federico Canavese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3-07
  • 出处:《中华骨科杂志》 2021年第02期
  • 机构:福建医科大学教学医院福州市第二医院小儿骨科 350007,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小儿骨科 510623,佛山市中医院小儿骨科 528000,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小儿骨科 400014,湖南省儿童医院小儿骨科,长沙 410007,深圳市儿童医院小儿骨科 518038,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小儿骨科,武汉 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小儿骨科,武汉 430022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Y"型软骨未闭合儿童股骨颈骨折术后股骨近端骺板早闭(premature proximal femur physeal closure, PPC)的风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7年5月采用手术治疗的106例"Y"型软骨未闭合股骨颈骨折患儿资料,记录患儿的年龄、性别、侧别、受伤机制、骨折分型、移位程度、手术时机、固定方式、有无过骺板固定、复位方式、复位质量和末次随访时有无股骨头坏死等可疑风险因素。术后6~12个月通过X线片评估有无PPC的发生。结果106例患儿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20.4±13.3)个月(范围6~86个月)。其中39例患儿股骨颈骨折术后发生PPC,发生率为36.8%(39/106)。发生PPC的患儿39例,男25例,女14例;年龄(9.7±3.6)岁(范围3~15岁);左侧23例,右侧16例;交通伤5例,高处坠落伤21例,运动伤12例,其他类型损伤1例;Delbet Ⅰ型2例,Ⅱ型26例,Ⅲ型11例;移位程度Ⅱ度26例,Ⅲ度1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3±2.8)d(范围1~14 d);克氏针固定2例,螺钉固定35例,钢板固定2例;过骺板固定2例,未过骺板固定37例;闭合复位15例,开放复位24例;解剖复位14例,可接受复位24例,不可接受复位1例;末次随访时24例出现股骨头坏死,余15例无股骨头坏死。统计学分析显示,有PPC的患儿年龄(t=3.875,P< 0.001)、移位程度(Z=-2.118,P=0.034)和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χ2=42.280,P< 0.001)均大于无PPC的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因素两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288,P=0.011)和股骨头坏死(OR=40.336,P< 0.001)是儿童股骨颈骨折术后发生PPC的独立风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提示年龄>10岁会增加PPC的风险。年龄≥10岁的患儿PPC发生率(63.6%,21/33)高于年龄<10岁的患儿(24.7%,18/73)(χ2=14.848,P< 0.001)。结论年龄≥10岁和股骨头坏死是"Y"型软骨未闭合儿童股骨颈骨折术后股骨近端骺板早闭的风险因素。

  • 标签: 儿童 股骨颈骨折 生长面 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