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清注射液治疗慢性阻塞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慢性阻塞疾病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给予临床常规对症治疗,治疗组加用清注射液一组。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清注射液对于慢性阻塞疾病的临床治疗有显著意义和疗效。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痰热清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阻塞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与中心性浆液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相关。方法2016年10月至2018年12月于西安市第三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CSC患者50例(CSC组)和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50名(对照组)纳入研究。根据病程,将CSC分为急性期、慢性期,分别为20、30例。两组受检者平均年龄(Z=1.125 )、体重指数(BMI)(Z=0.93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SC不同病程患者年龄(Z=1.525 )、性别构成比(χ2=0.397)、BMI (Z=1.78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采用Berlin问卷对CSC组、对照组受检者的OSAS患病风险进行评估;采用多导睡眠记录仪监测受检者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和夜间睡眠期间最低血氧饱和度(MOS)。OSAS诊断标准:有典型睡眠时打鼾、白天嗜睡,AHI(次/h)数值≥5。OSAS严重程度分级为轻度OSAS:5≤AHI<15;中度OSAS :15≤AHI <30 ;重度OSAS:AHI≥30。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OSAS与CSC之间的相关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CSC组、对照组受检者AHI分别为(17.46±3.18)、(15.72±4.48)次/h;MOS分别为(83.48±4.68)%、(87.40±3.82)%;诊断为OSAS者分别为36 (72.00%,36/50)、13 (26.00%,13/50)例。两组受检者AHI (Z=0.312)、MOS (Z=0.145)、OSAS发病率(χ2=21.1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8、0.001、<0.001 )。急性、慢性CSC患者AHI分别为(15.95±3.02)、(18.47±2.92)次/h;MOS分别为(86.10±11.07)%、(81.73±4.58)%。不同病程者AHI (Z=0.134)、MOS (Z=0.11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0.001)。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OSAS与CSC呈正相关(r=0.312,P=0.031 )。结论OSAS可能是CSC发病的危险因素。

  • 标签: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病因学 睡眠呼吸暂停,阻塞性
  • 简介:目的探讨对2糖尿病患者实施延续护理干预对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6年9月该院收治的96例2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接受延续护理,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两组血糖指标和生活质量都有所好转,但观察组好转更为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2糖尿病患者实施延续护理能改善患者血糖指标,提高其生活质量,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延续性护理干预 2型糖尿病 血糖水平 生活质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呼吸抗训练联合主动循环呼吸技术在下颈髓损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9年3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创伤急救中心收治的78例下颈髓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自制的复合序贯排技术进行呼吸系统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呼吸抗训练联合主动循环呼吸技术进行抗吸气训练和呼气训练。比较两组排量、功能改善程度(FVC、FEV1、PEF、MEP)及住院期间肺部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经4周训练后,观察组术后第5天排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FVC、FEV1、PEF、MEP 4项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抗训练联合主动循环呼吸技术能促进下颈髓损伤术后早期液的排出,改善功能指标,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康复护理 颈髓损伤 呼吸抗阻训练 主动循环呼吸技术 并发症 肺功能 复合序贯排痰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小儿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采用雾化吸入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就诊的小儿毛细支气管炎患儿92例为研究对象,抽签法分观察组(雾化吸入重组人干扰素α2b)与对照组(布地奈德)各46例,对比体征转归时间与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咳嗽缓解、喘憋缓解时间、肺部啰音消失、哮鸣音消退与退热时间较对照组短,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具统计学差异)。结论对小儿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采用雾化吸入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能改善症状且稳定体征,减少不良反应值得借鉴。

  • 标签: 雾化吸入 重组人干扰素&alpha 2b 小儿毛细支气管炎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支气管哮喘患者实施不同护理干预对其康复依从的影响。方法择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者9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划分为观察组(n=47)和对照组(n=47),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功能改善情况,以及治疗依从程度等指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功能改善程度比较,观察组明显更优,差异经统计学检验P<0.05;组间患者的治疗依从程度经计算后分别为观察组95.74%,对照组80.85%,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对加速支气管哮喘患者康复具有较为理想的促进作用,值得予以临床推广。

  • 标签: 支气管哮喘 综合护理干预 依从性 肺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个体化护理方案对肺栓塞患者抗凝治疗依从的影响,以期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改善预后。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肺栓塞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个体化护理方案。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抗凝治疗依从、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等指标,评估个体化护理方案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抗凝治疗依从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评分也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个体化护理方案能有效提高肺栓塞患者的抗凝治疗依从,改善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 标签: 肺栓塞 个体化护理 抗凝治疗 依从性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0%葡萄糖溶液在治疗成人糖尿病患者低血糖中的安全与有效。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配对设计试验,选择2020年12月至2021年5月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代谢科收治的发生低血糖(血糖<3.9 mmol/L)的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当患者第1次发生低血糖时,采用20%葡萄糖溶液75 mL、15 min内静脉匀速泵入,为20%葡萄糖溶液组;当患者再次发生低血糖时,采用50%葡萄糖溶液30 mL、3 min内静脉匀速泵入,为50%葡萄糖溶液组。于低血糖治疗15 min时复测血糖,如仍≤3.9 mmol/L或因滴速过快导致患者不适时立即终止,参照《中国2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低血糖治疗流程处理。分析并比较两种方式治疗15 min时末梢血糖值及升高幅度、一次治疗成功率、治疗成功后60 min末梢血糖值,治疗后静脉炎和渗出的发生率,以及治疗过程中患者局部血管疼痛情况。结果最终共65例患者完成20%葡萄糖溶液治疗低血糖,一次治疗成功率为100%,15 min时末梢血糖值为(8.30±1.37)mmol/L,升高幅度为(4.86±1.30)mmol/L,治疗成功后60 min末梢血糖值为(6.96±1.48)mmol/L,说明20%葡萄糖溶液能有效升糖。65例患者中32例再次发生低血糖,给予50%葡萄糖溶液治疗,一次治疗成功率为100%,将这些患者与其第1次低血糖时接受20%葡萄糖溶液治疗形成配对设计。20%葡萄糖溶液与50%葡萄糖溶液治疗低血糖15 min时末梢血糖值及升高幅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末梢血糖值(mmol/L):8.20(7.70,9.70)比8.30(7.80,8.80),血糖升高幅度(mmol/L):4.96±1.39比4.70±1.32,均P>0.05〕,说明20%葡萄糖溶液治疗低血糖15 min的升糖效果与50%葡萄糖溶液相似;20%葡萄糖溶液治疗低血糖成功后60 min末梢血糖值明显低于50%葡萄糖溶液(mmol/L:6.37±1.04比7.20±1.36,P<0.01),血糖更趋于平稳。两组患者低血糖治疗后均无静脉炎及渗出发生。20%葡萄糖溶液组患者疼痛评分均为0分;50%葡萄糖溶液组有3例患者出现局部血管疼痛,疼痛评分为1分。结论20%葡萄糖溶液可有效治疗糖尿病患者低血糖,与50%葡萄糖溶液有同等疗效,且更为安全,可以考虑在严重低血糖患者中应用。

  • 标签: 糖尿病 低血糖 20%葡萄糖溶液 50%葡萄糖溶液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腰椎脊神经后支射频与腰椎脊神经后支射频联合针刀治疗关节源慢性腰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在武汉市中医医院疼痛科确诊为关节源慢性腰痛患者72例,年龄49~70岁,男42例,女30例,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射频治疗组(RF组,n=36)与射频联合针刀治疗组(RFA组,n=36)。两组患者均在超声引导下行腰椎脊神经后支治疗,RF组单纯行射频治疗,RFA组采用射频联合针刀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3、7 d、1及3个月时VAS评分;对两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时疗效进行评估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和疼痛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RF组和RFA组患者术后各时点VAS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RF组比较,RFA组患者术后1、3个月VAS评分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1.5)分比(2.6±1.4)分,(1.6±1.1)分比(2.8±1.2)分,P均<0.05]。治疗后6个月时RFA组优良率88.9%(32/36例)明显高于RF组63.9%(23/3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腰椎脊神经后支射频联合针刀治疗腰椎关节源腰痛,患者疼痛改善明显,且安全有效。

  • 标签: 射频 针刀 腰椎关节源性腰痛 脊神经 超声引导下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经胸三维超声心动图定量分析退行二尖瓣反流(DMR)患者二尖瓣环(MA)静态几何结构及动态变化。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1年3月于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就诊的35例DMR(均为二尖瓣脱垂和Barlow样改变)患者作为DMR组,选取同期健康志愿者42例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在舒张晚期、收缩早期、收缩中期和收缩晚期定量测量二尖瓣环面积(MAA)、二尖瓣环周长(MAP)、二尖瓣环前外后内侧直径(DALPM)、二尖瓣环前后径(DAP)、二尖瓣非平面角(NPA)、二尖瓣环高度(AH)以及瓣环高度与联合间径的比值(AHCWR),并计算以上各参数的收缩期变化分数。比较两组间MA静态结构和动态变化差异,分析两组MA在整个心动周期内的动态变化特点。结果静态结构:DMR组整个心动周期内MAA、MAP、DAP和DALPM较对照组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MR组收缩中期和晚期鞍形结构较对照组扁平(AHCWR:0.17±0.01比0.21±0.01,0.15±0.01比0.23±0.01;均P<0.05),其余时相鞍形结构相对保留。动态变化:对照组舒张晚期至收缩早期出现收缩前收缩(MAA、MAP、DAP、DALPM减小,均P<0.05),鞍形加深(NPA减小,AH和AHCWR增大,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DMR组MA收缩前收缩和鞍形加深均消失(舒张晚期与收缩早期所有MA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DMR组收缩期动态变化也较对照组减弱受损,表现为DALPM、NPA及AHCWR收缩期变化分数小于对照组(均P<0.05),除DAP外,其余MA参数4个时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正常人MA鞍形结构明显,且MA在心动周期内动态变化显著,出现明显的收缩前收缩,鞍形加深现象。DMR患者MA明显增大,且MA鞍形结构在收缩中晚期扁平化。DMR患者整个心动周期内MA动能均减弱,收缩前收缩现象消失,收缩期动态变化也不同程度受损。

  • 标签: 超声心动描记术,三维 退行性二尖瓣反流 二尖瓣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