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维持性血液透析(血透)与腹膜透析(腹透)患者认知功能的差异,评价透析模式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纳入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本院规律透析患者,采用多种认知量表评估认知功能及核磁共振检查评价脑小血管病变。结果共入选189例患者,包括血透122例及腹透67例。两组患者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6.4±13.2)岁比(56.4±16.1)岁,t=0.004,P=0.997],血透患者的透析龄、血白蛋白水平高于腹透患者[58.0(16.8, 107.5)个月比31.0(7.0,67.0)个月,Z=-3.490,P<0.001;(39.6±3.9)g/L比(35.3±3.8)g/L,t=7.328,P<0.001]。两组患者的脑小血管病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腹透患者的即时记忆损害、长期延迟记忆障碍风险分别是血透患者的11.90倍及6.18倍(95%CI 1.40~101.08,P=0.023;95%CI 2.12~18.05,P=0.001),校正年龄、教育水平、透析龄、血肌酐及脑小血管病后上述趋势仍然存在。腹透患者的执行功能障碍风险是血透患者的43%(OR=0.43,95%CI 0.17~1.04,P=0.061)。结论本研究中腹透患者的记忆功能差于血透患者,而腹透患者执行功能可能优于血透患者,两组的语言功能没有显著差异,认知功能间的差别尚未发现受脑小血管病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小血管病患者是否存在中脑形态的改变,并分析其中脑结构特征与运动功能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2010—2018年登记的部分脑小血管病患者,所有头颅磁共振成像均使用3.0 T核磁共振成像仪采集,患者的中脑前后径及被盖前后径测量使用图像处理软件RadiAnt DICOM Viewer完成。通过问诊患者及与患者一起生活的家属,评估脑小血管病患者的运动障碍、吞咽障碍、构音障碍、排尿障碍等临床症状。采用Kinect深度摄像机结合自主开发的软件平台,对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定量评估。从所得参数中选取步速、3 m步行时间、自然起坐时间3项参数。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176例脑小血管病患者,年龄30~88(64.16±11.57)岁,男性占65.34%(115例)。脑小血管病患者中脑前后径、被盖前后径均与年龄呈负相关(B=-0.032,P<0.001;B=-0.020,P=0.006)。中脑前后径与运动障碍症状呈负相关(OR=0.006,95%CI 0~0.135,P=0.001),调整年龄、性别后仍然相关(OR=0.014,95%CI 0~0.416,P=0.013);中脑前后径与排尿障碍症状呈负相关(OR=0.046,95%CI 0.002~0.936,P=0.045),调整年龄、性别之后不再相关。被盖前后径与运动障碍症状也呈负相关(OR=0.035,95%CI 0.002~0.684,P=0.027),但调整年龄、性别之后不再相关。相关分析显示步速、3 m步行时间与自然起坐时间3项运动功能评分与年龄、性别均无相关性。中脑前后径与步速呈正相关(r=0.231,P=0.040),与3 m步行时间呈负相关(r=-0.304,P=0.005),与自然起坐时间不相关,而被盖前后径与步速、3 m步行时间、自然起坐时间均无相关性。结论脑小血管病患者存在中脑形态的变化,中脑结构参数与运动功能、排尿功能相关,中脑萎缩可能是脑小血管病患者出现运动障碍症状的独立相关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艰难梭菌感染(CDI)情况,以及UC患者合并CDI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消化内科住院诊断为UC且完成CDI筛查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感染CDI将患者分为两组,分析UC合并CDI的人口学特征、临床特征等;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CDI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UC患者162例中,男性84例,女性78例,其中37例合并CDI,阳性率22.8%。与非CDI组相比,CDI组患者有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史(62.2%比25.6%,P<0.05)和应用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史(13.5%比1.6%,P<0.05)比例更高。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糖皮质激素是CDI感染的危险因素(OR = 4.111,95%CI:1.581 ~ 9.131,P = 0.001)。结论全身应用糖皮质激素使UC患者CDI的风险增高。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合并肺泡低通气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1月至2021年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睡眠中心就诊、经多导睡眠图(PSG)监测确诊为OSAHS且完成日间清醒期经皮二氧化碳(PtcCO2)监测的患者资料。共纳入患者177例,其中男167例,女10例,年龄为(40±8)岁。以日间清醒期PtcCO2>45 mmHg(1 mmHg=0.133 kPa)定义为日间肺泡低通气,分为日间肺泡低通气组、非日间肺泡低通气组;分析体质指数(BMI)预测日间肺泡低通气的临界值,并以BMI临界值进行分组;128例OSAHS患者进行了夜间持续PtcCO2监测,根据是否发生日间肺泡低通气进行分组;分别比较组间临床特征的差异。结果日间肺泡低通气组(n=52)BMI[27.57(26.55,30.33)比26.60(25.06,28.09)kg/m2]、爱泼沃斯嗜睡量表(ESS)评分[9.50(6.25,12.00)比7.00(4.00,10.75)分]、氧减指数(ODI)[38.00(15.23,64.93)比26.80(11.30,44.30)次/h]、血氧饱和度<90%时间占总睡眠时间的百分比(TS90%)[11.24%(1.88%,32.44%)比 4.35%(0.72%,9.87%)]均高于非日间肺泡低通气组(n=125,均P<0.05);夜间最低氧饱和度(LSaO2)[74.50%(60.25%,82.00%)比 79.00%(73.00%,84.50%)]、夜间平均氧饱和度(MSaO2)[94.00%(91.00%,95.00%)比 95.00%(94.00%,96.00%)]低于非日间肺泡低通气组(均P<0.05)。BMI预测日间肺泡低通气的临界值为27.04 kg/m2,据此将患者分为高BMI组(90例)、低BMI组(87例)。高BMI组主诉日间嗜睡的比例、ESS评分、高血压的患病率、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日间清醒期PtcCO2水平均高于低BMI组(均P<0.05)。128例患者接受夜间持续PtcCO2监测的患者中,日间肺泡低通气组(n=40)的BMI、日间清醒期PtcCO2水平、睡眠期PtcCO2水平、发生睡眠相关肺泡低通气的比例均高于非日间肺泡低通气组(n=88)(均P<0.05)。结论OSAHS合并日间肺泡低通气的患者BMI较高,夜间缺氧更严重;BMI>27.04 kg/m2患者更易发生睡眠相关肺泡低通气障碍。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因AIS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且在睡眠中心行多导睡眠监测(PSG)的患者资料,根据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将所有患者分成OSAHS组和单纯AIS组。收集所有患者的基本信息、一般临床资料、血液学指标包括糖脂代谢指标和炎症指标、PSG参数、神经功能评分量表包括入院时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出院时的改良Rankin量表(mRS),比较上述指标在两组之间的差异。另外,根据mRS评分将OSAHS组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共纳入OSAHS组112例,单纯AIS组89例。OSAHS组的非快眼动睡眠1+2期(N1+N2)比例、觉醒指数、氧减指数(ODI)、脉氧饱和度<90%时间占总睡眠时间百分比(TS90)均显著高于单纯AIS组,而N3期比例、夜间最低脉氧饱和度(LSaO2)均显著低于单纯AIS组(均P<0.05)。两组脑卒中病灶分布(皮质、皮质下、脑干、小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OSAHS组发生多部位脑卒中者占比更大(P=0.032)。两组入院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OSAHS组的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LR)(P=0.004)和出院mRS评分(P=0.010)均明显高于单纯AIS组。OSAHS患者中预后良好组74例,预后不良组38例,预后不良组的入院NIHSS评分和NLR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入院NIHSS评分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均P<0.01)。结论AIS合并OSAHS患者具有睡眠结构紊乱、夜间低氧更严重、发生多部位卒中的比例高、出院时神经功能恢复状况差、炎症指标NLR高的特点;其中预后不良者睡眠效率更差,入院NIHSS评分高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仰卧位相关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及快速眼动(REM)期相关型OSAHS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睡眠中心进行多导睡眠图(PSG)监测的轻中度OSAHS患者[5次/h ≤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30次/h]的一般资料及PSG参数,根据体位分型分为仰卧位相关型及非仰卧位相关型,根据睡眠期分型分为REM期相关型及非REM期相关型,比较不同分型OSAHS患者的人口学及PSG特征差异,并探讨其临床意义。结果共纳入757例轻中度OSAHS患者,年龄(46.7±13.4)岁,其中男623例(82.3%)。仰卧位相关型共476例(62.9%),其中仰卧位为主型213例(28.1%),单纯仰卧位型263例(34.7%);REM期相关型311例(41.1%),其中REM期为主型212例(28.0%),单纯REM期型99例(13.1%);另外,仰卧位REM期重叠型有212例(28.0%)。仰卧位相关型与非仰卧位相关型OSAHS患者一般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仰卧位相关型患者主诉记忆力下降比例、呼吸暂停比例、夜间憋醒比例、指脉氧饱和度<90%的比例、呼吸相关微觉醒指数均高于非仰卧位相关OSAHS患者(均P<0.05);单纯仰卧位型患者的AHI、氧减指数(ODI)均低于仰卧位为主型的OSAHS患者(均P<0.05)。REM期相关型患者的体质指数(BMI)、女性比例、主诉多梦的比例均高于非REM期相关型OSAHS患者(均P<0.05),年龄、AHI、ODI均低于非REM期相关型OSAHS患者(均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女性发生REM期相关型OSAHS的风险是男性的2.055倍(OR=2.055,95%CI:1.359,3.109)。单纯REM期型患者AHI、ODI均低于REM期为主型OSAHS患者(均P<0.05),主诉入睡困难的比例、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B项(入睡时间)得分高于REM期为主型OSAHS患者(均P<0.05)。重叠型患者女性比例、BMI、主诉夜间多梦及入睡困难的比例均高于仅有仰卧位相关型OSAHS患者(均P<0.05),主诉记忆力下降的比例高于仅有REM期相关型OSAHS患者(P<0.05)。结论仰卧位相关型及REM相关型OSAHS是轻中度OSAHS患者常见的临床表型,根据各型的临床特征,有助于指导个体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