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多模态CT检查技术和影像组学等方法已在胃癌筛查、诊断与鉴别诊断、分期分级、疗效评估、治疗后再分期及随访监测等方面显示出较大的优势,为个性化精准诊疗提供了关键信息和依据,是胃癌的一线影像学评估手段,与此同时,也面临巨大挑战。只有以患者为中心和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原则设计好不同成像模式下的CT检查技术和影像组学研究方案,充分发挥不同成像模式检查的优势,结合影像组学在临床实际应用中发挥的作用,才能真正实现源于临床、用于临床和高于临床的目标,真正推进医学影像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宽体能谱CT扫描结合高浓度碘对比剂(含碘400 mg/ml )肝脏静脉系统CT血管成像对布加综合征(BCS)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19年3月至8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疑诊为BCS行肝脏静脉系统CT血管成像的48例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均24例。患者均行常规腹部CT平扫及能谱CT增强扫描。对照组对比剂采用碘海醇(含碘350 mg/ml),剂量1.6 ml/kg,流率4.0 ml/s;实验组对比剂采用碘美普尔(含碘400 mg/ml ),剂量1.4 ml/kg,双流率法注射。对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对比剂用量进行评价,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χ2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对比剂用量为(106.40± 20.19)ml,高于实验组[(94.53±16.02)ml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57 ,P<0.05 );实验组对比剂注射流率为3.15 ml/s,对照组平均流率为4.00 ml/s,高于实验组;两组间的剂量容积指数、剂量长度乘积及有效剂量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门静脉、肝静脉、下腔静脉、肝实质的CT值及图像背景噪声、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图像质量评分中位数均为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24,P=0.902),图像质量可满足诊断需要。结论BCS患者采用低对比剂用量、低注射流率的方法注射高浓度碘对比剂(400 mg/ml )行肝脏静脉系统CT血管成像能谱扫描,可以获得较高质量的图像,满足诊断需求。
简介:摘要基于靶向治疗标志物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分子靶向药物已被证实可以使晚期胃癌患者生存获益,及时、准确诊断HER2状态至关重要,但病理组织标本的获取为有创操作且存在诸多问题。目前,应用CT、MRI、PET/CT及其影像组学等在术前无创评估胃癌HER2状态已成为研究的热点。该文中就不同成像模式下的影像学技术及影像组学对胃癌HER2状态预测价值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影像组学对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pSPN)侵袭性行为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1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术后病理证实的pSPN患者的CT图像,其中侵袭性23例、非侵袭性59例。分别在平扫、动脉期和静脉期CT图像上逐层勾画感兴趣区(ROI)获得三维ROI,每个ROI提取1 316个组学特征。将数据集经随机分层抽样法按照7∶3的比例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在训练集中采用200%样本合成过采样技术(SMOTE)算法进行过采样,生成侵袭性和非侵袭性平衡数据用于建立训练模型,将构建的模型在验证集中进行验证。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评估不同模型的预测性能,并通过Delong检验比较不同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值,采用连续净重分类改善度(NRI)和综合区分改善度(IDI)评估不同模型对分类效能的改善能力。结果经过特征筛选,保留2、6、3个特征分别构建平扫、动脉期和静脉期模型,基于单独期相与联合时相模型共建立7个模型,除平扫模型外,其他模型预测pSPN侵袭性的AUC均>0.800。单期相中动脉期模型具有最优的鉴别效能,在SMOTE训练集和验证集的AUC值分别为0.913和0.873。在联合期相模型中,动脉-静脉期模型的AUC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最高,为0.934和0.913。训练集和验证集中,平扫-动脉-静脉期联合模型的AUC与动脉-静脉期模型的AU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验证集中,相较动脉-静脉期联合模型,进一步联合平扫不能获得正向分类改善(NRI、IDI均<0)。结论动脉期CT影像组学模型具有较好的术前预测pSPN侵袭性的性能,联合动脉期和静脉期的影像组学模型可进一步提高模型的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