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飞秒激光辅助大泡技术深板层角膜移植治疗角膜基质层营养不良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9月于山东省眼科医院接受飞秒激光辅助大泡技术深板层角膜移植治疗的角膜基质层营养不良患者16例(19眼),术后随访1年以上且随访资料完整。其中包括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6眼,斑块状角膜营养不良8眼,格子状角膜营养不良5眼。随访12~32(17.1±1.3)个月,观察患者术前及随访时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角膜散光度、等效球镜度(SE)、平均角膜曲率、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植片排斥反应、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等。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前BCVA为光感~0.25,其中小于0.10者10眼,0.10~0.25者9眼;末次随诊时为0.12~0.80,其中0.10~0.25者5眼,0.30~0.40者5眼,≥0.50者9眼。视力(标准对数视力表)提高2.00~8.00(5.3±1.8)行。术前角膜散光0.50~2.60(1.62±0.57)D,末次随诊时1.30~4.20(2.56±0.87)D;术前SE -4.00~+1.25(-1.29±1.86)D,末次随诊时-7.50~+8.00(-0.48±3.84)D;术前角膜曲率42.78~45.38(44.24±0.95)D,末次随诊时39.20~45.06(43.12±2.22)D;术后12个月时的角膜内皮细胞较术后1个月时的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为8%。末次随诊时测量植床厚度为20~39(29.4±6.1)μm。术后并发症为1眼术中植床微小穿孔,1眼术后首日可见植片、植床层间少量积血,处理后病情稳定。所有患者末次随诊时均可见角膜植片与植床紧密贴合且透明,未见松线、层间积液及植片免疫排斥反应,未见营养不良病变复发。结论:飞秒激光辅助大泡技术深板层角膜移植是治疗角膜基质层营养不良的安全方法,术后散光较少,视力较好。
简介:摘要目的对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和飞秒激光辅助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治疗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稳定性进行比较。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纳入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山东省眼科医院接受LASEK或FS-LASIK且1年随访期资料完整的高度近视患者75例141眼病历资料,其中接受LASEK者28例56眼作为LASEK组,术前等效球镜度为(-8.29±1.64)D;接受FS-LASIK者47例85眼作为FS-LASIK组,术前等效球镜度为(-7.97±1.38)D。采用小数视力法记录术眼术前和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术后裸眼视力(UCVA);采用主觉验光法测定术眼等效球镜度。评估2个组术眼术后有效性指数、安全性指数、稳定性和可预测性以及术后并发症,其中有效性指数为术眼术后UCVA与术前BCVA比值,安全性指数为术眼术后BCVA与术前BCVA比值,稳定性为术后6个月与12个月间等效球镜度差异,可预测性为术后6个月和12个月屈光度在±0.50 D以内的眼数比例。结果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LASEK组和FS-LASIK组术眼有效性指数和安全性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和12个月LASEK组术眼等效球镜度分别为(0.08±0.30)D和(0.10±0.38)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76,P>0.05);FS-LASIK组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术眼等效球镜度分别为(0.00±0.32)D和(0.01±0.35)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27,P>0.05),2个组术后屈光稳定性较好。术后12个月,LASEK组和FS-LASIK组等效球镜度在±0.50 D以内者分别占91.1%(51/56)和96.4%(82/85),2个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38,P>0.05)。术后12个月LASEK组4眼出现角膜上皮下混浊,术后BCVA小于术前。结论LASEK和FS-LASIK矫治高度近视均安全、有效。角膜上皮下混浊是引起LASEK术后BCVA下降的主要原因。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角膜接触镜相关感染性角膜炎的临床特征及治疗转归,以期对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观察2009年7月到2019年6月因配戴角膜接触镜发生感染性角膜炎而住院的患者,收集并分析患者的高危护理行为、症状体征、角膜感染灶的特点、病原学检查结果、治疗经过以及病情转归。结果:共20例患者(23眼)纳入本研究,女12例,男8例,平均年龄21.4岁。连续数日配戴及自来水清洗镜片占高危护理行为的72%(8/11)。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眼异物感、疼痛、眼红及视力下降。溃疡位于视轴区及视轴旁区15眼(65%),位于周边区8眼(35%)。病原学检查阳性率为35%(8/23),4眼为棘阿米巴感染,其中2眼合并表皮葡萄球菌感染;3眼为铜绿假单胞杆菌感染;1眼为表皮葡萄球菌感染。16眼(70%)药物治愈,7眼(30%)手术联合药物治愈。治疗效果佳为8眼(35%),效果良好为9眼(39%),效果差为6眼(26%)。结论:连续数日配戴及自来水清洗镜片是引发接触镜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溃疡好发于视轴及视轴旁区;棘阿米巴原虫及铜绿假单胞杆菌是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经过及时合理的药物及手术治疗,多数可获得满意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近视儿童配戴角膜塑形镜后早期角膜生物力学变化特征及相关因素。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收集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配戴角膜塑形镜的中低度近视患者55例(109眼),男28例,女27例,年龄(12.1±3.7)岁,等效球镜度(SE)为(-2.97±1.56)D。在配戴前及戴镜后1 d、1周、1个月,采用可视化角膜生物力学分析仪(Corvis ST)检查患者角膜生物力学相关参数,如变形幅度比(DAR)、综合半径(IR)、水平方向Ambrosio相关厚度(ARTh)、硬度参数(SP-A1)以及Corvis生物力学指数(CBI);Pentacam检查角膜曲率;角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中央角膜厚度(CCT)和中央角膜上皮厚度(CET)。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时间点角膜生物力学指标、屈光度和角膜形态的变化;采用Pearson检验进行各生物力学指标间的相关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在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裸眼视力(UCVA)明显提高,1个月时均达到0 LogMAR。CBI在配戴后1个月内逐渐上升,1个月时最高,配戴后1 d、1周、1个月较配戴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52, P<0.001)。IR在配戴后上升,1周时处于最高值,配戴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1, P=0.027)。ARTh在配戴后下降,1周时最低,配戴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82, P<0.001)。CBI与SE呈正相关(r=0.21, P=0.003),与CET呈负相关(r=-0.16,P=0.041);与CCT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儿童配戴角膜塑形镜后1个月内,角膜生物力学特性有下降趋势,主要的变化指标为CBI。SE越低,CET越厚;CBI改变越小,角膜的安全性越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腐霉菌性角膜炎的临床特征,并评估其治疗预后。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于山东省眼科医院明确诊断为腐霉菌性角膜炎的患者6例(6只眼),其中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58.7±11.3)岁。记录患者的临床特点、角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图像特点、治疗方法、药物治疗有效率和术后感染复发情况。结果6例患者裂隙灯显微镜下角膜病变表现为:溃疡表面干燥,溃疡周围可见毛刺征、卫星灶、伪足表现,2例患者(2/6)可见苔被形成,所有患者均未见明显免疫环结构。共聚焦显微镜未发现腐霉菌感染的特定特征。6例患者均对抗真菌药物反应不佳,均接受了角膜移植手术治疗。3例患者(3/6)术后复发,初次手术后复发时间为4~6 d,再次手术后复发时间为2~3 d;其中2例患者复发后分别经过2次、3次角膜移植,但因复发未保住眼球,行眼内容物摘除术。结论腐霉菌性角膜炎较为罕见,在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方面与常见真菌性角膜炎难以区分,DNA测序是明确病原的关键;该病病情进展快,角膜移植术后复发率及眼内容物摘除率均较高。(中华眼科杂志,2021,57:589-594)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念珠菌性角膜炎的发病特征和临床表现,并评估其治疗预后。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明确诊断为念珠菌性角膜炎的患者29例(29眼),其中男18例,女11例,均为单眼发病;1例患者为7月大女婴,其余28例患者年龄为29~91(59.0±13.5)岁;发病时间为2~90 d,中位数12 d。分析其发病趋势、感染前相关因素、临床表现、角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图像特点、治疗方法和疗效。结果:角膜念珠菌培养阳性共29例(其中白念珠菌10例,近平滑念珠菌6例,其他菌种13例),占同期真菌性角膜炎患者2%。感染前患者最常见的情况是眼部手术史26例(90%),其次是局部糖皮质激素使用史24例(83%)、全身疾病9例(31%)和眼部外伤2例(7%),25例(86%)患者合并2个或更多上述因素。念珠菌性角膜炎结膜充血一般较轻,不伴有典型的伪足、苔被、免疫环等体征。4例早期患者角膜病变表现为单个或多个孤立圆点状病灶,角膜病灶切除联合药物治疗治愈。病变进展后病灶表现多样,最常见为散在多灶性浸润灶(10例,占35%)。最终23例(80%)患者需行手术治疗。结论:念珠菌性角膜炎患者的眼部手术史和局部激素使用史是感染前常见的情况,发病早期特征性表现为孤立圆点状病灶,病灶清除联合药物治疗预后好,晚期病灶表现多样,多数患者需要行角膜移植手术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和分析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和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矫正高度近视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PCE)的变化。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的高度近视患者共144例(144眼),分为3组,每组各48例(48眼),分别行SMILE、FS-LASIK及LASEK。采用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分析术前及术后1、3、6个月角膜顶点PCE及2 mm、4 mm直径平均PCE。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量(△PCE)为术后PCE与术前PCE差值。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组内及3组间PCE和△PCE进行比较。术后6个月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3组△PCE与中央角膜厚度(CCT)、透镜厚度/切削深度(LT/AD)及剩余基质床厚度(RBT)进行分析。结果:3组PCE仅在角膜4 mm直径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79,P<0.001),术后6个月,SMILE及FS-LASIK组PCE小于LASEK组(F=9.75,P<0.001)。3组△PCE在角膜各区域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ASEK组角膜中央后表面术后1个月较术前轻微后移(P=0.001),至术后6个月时回弹至术前高度。SMILE组及LASEK组术后1个月4 mm直径角膜后表面较术前均有轻微前移(P<0.05),至术后6个月维持稳定。FS-LASIK组PCE在角膜各区域及手术前后各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S-LASIK组2 mm环及4 mm环△PCE与AD呈轻度正相关(r=0.31,P=0.029;r=0.30,P=0.039),其余参数间均无相关性。结论:SMILE、FS-LASIK及LASEK矫正高度近视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无差异;3种方式矫正高度近视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均有较好的稳定性。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改良内镜黏膜切除术(modified-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M-EMR)治疗结肠扁平息肉疗效。方法将276例结肠扁平息肉患者(297枚息肉)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组136例152枚息肉,M-EMR组140例145枚息肉。病灶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后,EMR组一次性切除病灶,M-EMR组在病灶周边用圈套器头端切开周边黏膜后一次性切除病灶,回收全部标本送病理检查。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完整切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结果患者息肉均为一次性切除。EMR组息肉切除时间(5.6±2.0)min,M-EMR组息肉切除时间(5.7±2.1)min,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MR组息肉完整切除率91.2%(124/136),M-EMR组息肉完整切除率100.0%(140/14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MR组1例迟发出血,1例穿孔,1例电凝综合征,并发症发生率2.2%(3/136);M-EMR组1例迟发出血,1例电凝综合征,并发症发生率1.4%(2/140)。术后病理:管状腺瘤135枚,绒毛状腺瘤40枚,绒毛管状腺瘤57枚,增生性息肉29枚,炎性息肉34枚,黏膜内癌2枚。腺瘤伴高级别内瘤变8例,其中EMR组1例息肉残留,后行肠段切除,6个月后8例复查无复发。M-EMR组2例黏膜内癌,完整切除,6个月后复查无复发。EMR组12例术后残留,1例手术,11例行氩离子凝固术处理后,1例6个月复发,复发率0.7%(1/136)。结论M-EMR组较EMR组治疗结肠扁平息肉更有效。
简介:摘要:研究的目的是对加速康复护理在处于围术期的泌尿科手术患者护理过程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挑选出来的患有泌尿科疾病的患者实施分组腹腔镜处理。在实际护理时,针对不同组的患者采用不同类型的护理模式,具体来说,对照组的患者需采用常规的护理模式,而研究组的患者则是实施加速康复的护理模式,在护理之后,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康复过程中出现并发症的概率。本研究结果直接显示,在手术治疗完成后,研究组的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概率为10%左右,相较于对照组而言,概率较低;研究组的患者在手术治疗后,体质量一定程度降低,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提质量下降幅度较小;且相较于对照组患者来说,研究组患者无论是住院时长、活动时长还是带管时间都更短,且对于护理工作有着更高的满意度评分。分析并总结研究结果,整理为以下结论:在泌尿科患者手术治疗之后,实施加速康复的护理方法能够很大程度的避免患者在治疗、恢复过程中出现并发症,还可以防止患者的体质量明显降低,同时还可使患者的住院时长、活动时长以及带管时间很大程度的减短,使得护理满意度评分有效提高,应普及与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针对子宫全切术后患者,分析其社会心理因素,并制定相应护理对策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选取自我院于2015.3~2016.3期间收治的70例接受全子宫切除术的患者,将其随机划分为2组,包括普通组与干预组,每组成员35例,前者实行院内一般护理措施,后者调查其社会心理因素并行针对性护理措施,观察两组生存质量及心理情绪。结果普通组心理情绪相关指标评分较低,干预组较高,P<0.05;普通组生存质量评分较低,干预组较高,P<0.05。结论临床护理此类患者时应及早分析其社会心理因素,然后制定相关心理护理措施,帮助患者缓解不良心理,并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3D补片联合腹腔镜经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治疗腹股沟疝对患者疼痛程度及术后复发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6年9月至2017年12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通外科进行手术治疗的70例腹股沟疝患者,根据术中所用补片不同,分为3D组(35例)及普通组(35例),所有患者均行TAPP进行治疗。其中3D组患者所用补片为美国巴德-3DMAX疝气补片,普通组患者所用补片为美国柯惠(泰科)疝气修补片,为普通补片。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术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2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D组手术相关费用、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均小于普通组(P<0.05)。术后即刻、术后12 h、术后30 d,2组患者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72 h、7 d、15 d,3D组患者的VAS评分均低于普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24、72 h,2组患者的VAS评分均较术后即刻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15、30 d,2组患者的VAS评分均较术后即刻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未复发。结论TAPP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联合使用3D补片则可简化手术操作,降低患者术后疼痛,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