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健康体检中心已婚女性乳腺及妇科疾病检出情况分析。方法:选取我院健康体检中心2016年2月至2020年2月500例已婚女性作为研究对象,针对乳腺以及妇科疾病检出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疾病检出率以及妇科主要疾病的分布情况。结果:经回顾性分析,<30岁、31~40岁、41 ~ 50岁分别是乳腺增生人数占比率最高,为42.22%、29.57%、36.69%,51 ~ 60 岁、> 70 岁为子宫肌瘤占比率较高,为38.46%、40.43%;2016-2019年已婚女性体检者乳腺、妇科疾病检出率中,乳腺增生检出率逐步下降,子宫肌瘤、前庭大腺囊肿、宫颈柱状上皮异位、卵巢囊肿无显著性变化。结论:针对大样本女性健康体检结果进行分析,有助于了解该地区妇科疾病分布情况,为采取措施保障女性身体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X线影像组学方法预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7年7月河南省人民医院病理证实为乳腺癌女性患者的临床及X线资料。共入组214例患者,年龄30~85(53±11)岁,并按照3∶1的比例随机分成训练集(n=153)和验证集(n=61)。根据腋窝淋巴结是否转移,分为腋窝淋巴结阳性组99例,阴性组115例。对获得的双乳内外斜位(MLO)和头尾位(CC)X线图像进行病灶分割和特征提取。应用LASSO回归模型分别从CC、MLO和CC联合MLO图像的高维特征中依次筛选出3、9和7个腋窝淋巴结转移相关的组学特征。根据影像组学特征和临床特征构建预测模型。使用10折交叉验证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腋窝淋巴结阳性组病灶大小大于腋窝淋巴结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11,P<0.05)。在验证集中,单独CC、MLO、CC联合MLO图像、临床特征及临床特征联合CC和MLO图像的组学特征预测腋窝淋巴结转移效能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680、0.723、0.740、0.558和0.714,其中,CC联合MLO图像的预测效能最大,AUC值均高于单独CC、MLO图像、CC联合MLO图像预测效能。结论乳腺X线组学特征可术前定量预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但仍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验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分类联合影像组学预测模型鉴别X线摄影不同表现类型乳腺病灶良性与恶性的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2013年5月至2020年8月接受乳腺X线摄影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2 055例女性患者。根据BI-RADS分类第5版将病灶分为肿块型及非肿块型,肿块型又分为小肿块(最大径≤2 cm)、大肿块(最大径>2 cm),非肿块型又分为非对称、钙化及结构扭曲。通过手动分割病灶感兴趣区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并构建影像组学模型。使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估BI-RADS分类、影像组学及两者联合鉴别诊断乳腺X线摄影不同表现类型良性与恶性病变的效能,采用DeLong检验比较3种模型的AUC。结果BI-RADS分类、影像组学模型及BI-RADS分类联合影像组学模型诊断乳腺病灶良性与恶性AUC值分别为0.924±0.006、0.827±0.009及0.947±0.005;与BI-RADS分类、影像组学模型比较,联合模型的诊断的AUC最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9.29、14.94,P<0.001)。联合模型鉴别大肿块、小肿块及非肿块乳腺病灶良性与恶性的AUC(分别为0.958±0.007、0.933±0.013、0.939±0.008)均高于BI-RADS分类(AUC分别为0.937±0.010、0.896±0.020、0.916±0.011,Z值分别为5.32、3.90、5.08,P<0.001)、影像组学模型(AUC分别为0.872±0.012、0.851±0.021、0.758±0.016,Z值分别为7.86、4.53、12.13,P<0.001)。联合模型诊断非对称乳腺病灶良性与恶性的AUC(0.897±0.017)高于BI-RADS分类(AUC为0.866±0.020,Z=4.27,P<0.001)、影像组学模型(AUC为0.633±0.029,Z=7.44,P<0.001);而联合模型诊断诊断钙化和结构扭曲乳腺病灶良性与恶性的AUC(分别为0.971±0.010、0.811±0.057)仅高于影像组学模型(AUC分别为0.827±0.021、0.586±0.075,Z值分别为7.40、3.15,P<0.001),与BI-RADS分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UC分别为0.959±0.012、0.800±0.061,Z分别为1.87、0.39,P>0.05)。结论BI-RADS分类结合影像组学模型预测X线摄影不同表现类型乳腺病灶良性与恶性的效能较高,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一例以CT发现左侧孤立肾肾盂实性占位为主诉的患者,疑诊为肾盂癌可能,但结合既往腮腺、颈部淋巴结及右肾手术切除病理结果(均提示淋巴组织良性增生),及血液IgG4明显升高,最后经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左肾盂占位活检病理确诊IgG4相关性疾病。该病例提示临床工作中,我们要对恶性肿瘤及IgG4相关疾病的诊断多加考虑,既要防止不必要的手术,又要防止漏诊恶性肿瘤。
简介:摘要目的旨在荟萃分析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亚洲绝经后女性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等数据库,时间截止2020年12月,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运用Clark等报道的方法来评价纳入文献质量,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5项研究,包括3 881个研究对象,均为亚洲绝经后女性。荟萃分析结果显示,维生素D受体位点ApaI、FokI、TaqI基因多态性与腰椎骨密度相关,ApaI基因aa基因型的骨密度高于AA基因型,FokI基因FF基因型的骨密度高于ff基因型,TaqI基因Tt基因型的骨密度高于TT基因型。维生素D受体位点ApaI、FokI基因多态性与股骨颈骨密度相关,ApaI基因Aa基因型的骨密度高于AA基因型,FokI基因FF基因型的骨密度高于ff基因型。结论维生素D受体位点ApaI、FokI基因多态性既与腰椎骨密度相关,也与股骨颈骨密度相关,而维生素D受体位点TaqI基因多态性与腰椎骨密度相关。
简介:摘要Small Maf转录因子(sMafs),即MafF、MafG、MafK,一组含有碱性亮氨酸拉链结构的高度同源性蛋白,由于其自身缺乏转录激活域,在体内主要与Cap'n’Collar蛋白及Bach蛋白形成异源二聚体,以及自身之间形成同源二聚体发挥作用。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是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共同特征,并在神经损伤、神经认知、神经发育及其他神经功能中具有损伤性的作用。sMafs在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中起着保护作用,本文现就sMafs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抗氧化、抗炎以及其在神经损伤、认知、发育及其他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患者的眼球扫视运动异常情况,探讨眼球扫视运动异常与NMOSD整体残疾状态及视功能状态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于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间,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110例NMOSD患者,采用120 Hz空间分辨率红外视频眼震图系统,进行双眼定量水平扫视运动检查。运用扩展的残疾状态量表(EDSS)对所有入组NMOSD患者进行整体残疾状态评估。运用国立眼科研究院视功能问卷(NEI-VFQ 25)和10项神经眼科补充问卷(Suppl. 10),来评估所有入组患者的主观视觉功能状态。结果110例NMOSD中共有68例(61.8%)有水平扫视眼球运动异常,其中扫视潜伏期异常者50例(45.5%),扫视精确度异常者34例(30.9%),扫视速度异常者22例(20.0%)。眼球水平扫视运动异常者较正常者具有更多的颅内病变(P=0.006);扫视运动异常者的EDSS评分显著高于眼球运动正常者(P<0.001)。扫视异常患者比正常患者视功能问卷Supp.10综合分值更低(P=0.004),而NEI-VFQ 25综合分值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9)。结论NMOSD患者水平扫视眼球运动异常常见,具有水平扫视异常的患者整体残疾状态及视功能相关生活质量更差。定量水平扫视眼球运动检查可提供患者脑部病变和神经功能损伤的重要信息,临床上应重视NMOSD扫视运动的检查。
简介:朴花城的《洪水前后》和丁玲的《水》都是在两个作家的创作思想转变之际发表的作品,对认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韩两国农村社会和农民的悲惨生活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还有两篇小说在很多方面都有共同点:即都以韩国和中国相似的社会背景为基础而创作的,以自然灾害为题材,并以处于极度贫困状态下的农民生活状态为主题,所以有研究比较的价值。本文以这两篇小说为中心,女作家在小说中如何表现韩中两国农村的现实和农民的生活状态,还有以“洪水”为契机,农民们如何反省,如何展开斗争,通过这些方面的分析,阐释两篇小说中出现的以描写社会底层疾苦,揭露社会黑暗的现实主义思潮。两篇小说中出现的农民们都因洪水而过着艰难的生活,从而为我们展示当时农村社会的贫困现实,并以洪水为引子,生动刻画了农民们逐渐觉醒、展开斗争的过程。虽然有以上的共同点,但是《洪水前后》中主要通过对人物的外貌描写向我们展示当时农民的贫困生活,而丁玲的《水》中通过粮食的匮乏而导致处于饥饿状态的孩子和农民,向我们展示中国社会的贫困状态。还有《洪水前后》过度强调洪水天灾人祸的要素,而阶级矛盾问题相对比较弱小,但是丁玲的《水》中处于极度困难的农民们和过着安逸生活的地主们相对比,而突出阶级矛盾,这些差异,使我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两位作家写作手法和对社会现实思考的不同,也使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社会底层的悲苦与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