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红外热成像技术辅助设计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9年3月至2021年5月,对14例拟行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患者,术中使用止血带控制下再灌注增强的红外热成像方法(TRATIM)定位穿支血管,计算敏感度、阳性预测值并记录检测时间。与彩色多普勒血流超声(CDU)定位穿支血管所需时间及敏感度、阳性预测值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术后13例皮瓣完全成活,1例皮瓣远端表层坏死,经换药后愈合。12例供区仅留1条线形瘢痕,2例植皮愈合良好。术后随访6~13个月,皮瓣的色泽、质地与周围皮肤相近,未见明显臃肿。TRATIM和CDU定位腓动脉穿支血管的敏感度分别为88.0%和92.0%,阳性预测值为93.6%和95.8%,两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定位穿支用时TRATIM为(3.71±0.80)min,CDU为(16.21±4.97)min,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依靠止血带控制再灌注增强的TRATIM,术者能简单、快速、准确的定位腓动脉皮穿支血管,并可辅助设计更为精准的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尺骨斜形截骨短缩结合腕关节镜技术治疗特发性尺骨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5年1月,采用尺骨斜形截骨短缩结合腕关节镜探查修复术治疗25例尺骨撞击综合征患者资料,男14例,女11例;年龄(32.5±4.9)岁(范围,18~62岁);均为单侧病变,均合并腕关节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triangular fibrocartilage complex,TFCC)损伤。术中先使用腕关节镜探查TFCC损伤、月骨软化及月三角韧带损伤情况,清理增生的滑膜,修复TFCC损伤,清除月骨及三角骨剥脱的软骨,而后在尺骨中下段背侧行尺骨斜行短缩截骨内固定。分别记录手术前、后尺骨变异,术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及改良的Mayo腕关节评分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价。结果关节镜探查示25例TFCC损伤者,根据Palmer’s分型,其中ⅠB型5例、ⅡA型5例、ⅡB型7例、ⅡC型4例、ⅡD型4例。2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6±1.9)个月(范围,12~46个月);所有患者截骨部位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14.0±1.9)周(范围,12~20周)。术前尺骨变异值为(3.8±1.5)mm,术后降至(-1.5±0.5)mm。术前VAS评分为(7.8±0.7)分,末次随访时降至(1.3±1.5)分;改良的Mayo腕关节评分由术前的(52.8±15.8)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83.0±11.2)分,其中优19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为96%(24/25);握力由术前的(6.3±1.5)kg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12.3±1.9)kg。术后无一例发生感染及骨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术后10例患者出现钢板的激惹症状,拆除钢板后症状消失。结论尺骨斜形截骨短缩结合腕关节镜技术治疗尺骨撞击综合征能明显减轻腕关节疼痛,增强手部握力,改善腕关节功能,临床效果肯定。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带血管蒂的股骨内侧髁骨瓣治疗手舟骨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2年5月至2016年5月,采用游离股骨内侧髁骨瓣移植治疗手舟骨骨不连15例,其中男10例、女5例,年龄18~63岁,平均(43.5±15.5)岁。术中清创骨折段后,将骨瓣移至手舟骨处充填骨缺损,将骨瓣动脉与桡动脉端侧或端端吻合,伴行静脉与桡动脉伴行静脉端端吻合,采用游离带血管蒂的股骨内侧髁骨膜瓣治疗13例,游离带血管蒂的股骨内侧髁骨软骨瓣治疗2例。术后根据X线表现评估骨折愈合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握力及改良的Mayo腕关节评分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手术前、后功能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其中门诊随访11例,微信随访4例,平均随访32.5(8~60)个月。15例患者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平均12.5(10~16)周。术前VAS评分为(3.5±1.5)分,术后末次随访降至(1.0±1.0)分;握力由术前的(16.5±4.3)kg提高至术后末次随访的(31.5±3.5)kg;改良的Mayo腕关节评分由术前的(46.2±11.4)分提高至术后末次随访的(68.5±10.8)分,腕关节功能:优8例,良6例,可1例,手术前后功能评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游离股骨内侧髁骨瓣移植治疗手舟骨骨不连具有良好的功能效果。该技术为手舟骨提供了充足的血液供应及结构支持,促进了骨折的愈合,对于手舟骨近极缺血性坏死的可以采用骨软骨瓣移植替代,防止腕骨骨关节炎和塌陷,这在治疗难治性手舟骨骨不连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改良Sauvé-Kapandji术治疗类风湿性桡尺远侧关节(distal radioulnar joint,DRUJ)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2年4月至2016年4月我们共收治18例类风湿导致的DRUJ关节炎患者,采用改良Sauvé-Kapandji术治疗,术后随访对患者腕关节疼痛情况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评估,腕关节功能记录包括腕关节的屈伸、前臂的旋前旋后活动度,应用Mayo评分系统进行总功能评估。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1.5~5.5年,平均3.5年,未发生尺骨残端不稳定;疼痛由术前平均(6.5±2.5)分改善至术后(2.4±2.1)分,握力由术前(4.5±4.3)kg增加至术后(7.5±3.5)kg,前臂旋后活动度由术前(61±16)°改善至术后(81±13)°,腕关节总功能评价采用Mayo评分由术前平均(46.2±11.4)分恢复至术后(68.5±10.8)分,术后各项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改良Sauvé-Kapandji术治疗类风湿性桡尺远侧关节炎可以稳定尺骨残端,防止腕关节不稳,明显缓解腕关节疼痛,手部握力及前臂旋后活动度得到有效改善,术后疗效满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保留近极的大多角骨部分切除联合腱球填塞治疗Eaton Ⅱ、Ⅲ期第1腕掌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8年10月采用保留近极的大多角骨部分切除联合腱球填塞治疗12例原发性第1腕掌关节炎患者资料,均为女性患者,年龄(55±2.8)岁(范围,48~61岁);左侧拇指3例,右侧拇指9例;根据术前影像学检查及Eaton分期,Ⅱ期8例,Ⅲ期4例。术后根据第1腕掌关节成形高度指数评价第1掌骨下沉率,评价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 VAS)、上肢功能障碍评分(disability of the arm, shoulder and hand, DASH)及握力、捏力的变化情况。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范围,6~17个月)。末次随访,VAS评分[(1.2±1.0)分]较术前[(6.3±1.5)分]明显降低(t=13.4,P=0.0001),DASH评分[(26.2±9.6)分]较术前[(48.9±13.0)分]明显下降(t=5.7,P=0.0001),握力[(25.5±6.8)kg]较术前[(15.0±2.9)kg]明显增高(t=7.3,P=0.0001),捏力[(3.2±0.8)kg]较术前[(2.1±0.4)kg]增高(t=3.6,P=0.0045);以上指标分别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第1腕掌关节成形高度指数为0.299±0.022,与术前(0.306±0.021)和术后(0.313±0.024)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37,P=0.276),表明术后第1掌骨无明显下沉趋势。术后2例患者出现切口红肿,有渗出液体,考虑为关节内手术局部血肿未能完全吸收,经多次换药后红肿消退。结论对于EatonⅡ、Ⅲ期第1腕掌关节炎采用保留近极的大多角骨部分切除,保留近端关节面,同时联合腱球填塞治疗,能有效减少第1掌骨下沉率,改善及减轻第1腕掌关节功能和疼痛,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