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活体肝移植(LDLT)技术应用于成人完全劈离式肝移植(fSLT)的疗效并比较左半供肝(LHG)和右半供肝(RHG)移植的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3—12月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肝胆胰外科实施的25例fSLT的供受者资料。13例fSLT供者中男性11例,女性2例,年龄[M(IQR)]38(19)岁(范围:25~56岁),身高168(5)cm(范围:160~175 cm),体重65(9)kg(范围:50~75 kg)。25例受者中男性17例,女性8例,年龄 52(14)岁(范围:35~71岁);原发性肝癌15例,良性终末期肝病10例;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10(9)分(范围:7~23分)。按供肝类型将受者分为LHG组和RHG组,比较两组的手术疗效及技术特点。随访截至2022年1月。定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 秩和检验。分类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按LDLT技术实施原位完全左右半肝劈离,获取有效左半供肝和右半供肝13对,获取时间230(53)min(范围:125~352 min),获取出血量250(100)ml(范围:150~1 000 ml)。经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分配13个LHG和12个RHG用于本中心25例等待者。与RHG组(12例)相比,LHG组(13例)女性和良性终末期肝病占比高,体重和供肝质量较轻(P值均<0.05)。总移植物和受者体重比(GRWR)为1.2(0.4)%(范围:0.7%~1.9%),其中LHG组为1.1(0.5)%(范围:0.7%~1.6%),RHG组为1.3(0.5)%(范围:0.9%~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脉管分配方面,肝中静脉主干均归LHG组,腹腔干、门静脉主干和胆总管分配给LHG和RHG的比例分别为10∶3(P=0.009)、9∶4(P>0.05)和4∶9(P=0.027);腔静脉前期12例归LHG,后期1例分别归LHG和RHG(P<0.01)。总体冷缺血时间和无肝期分别为240(90)min(范围:138~420 min)和50(16)min(范围:31~98 min),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74(138)min(范围:294~680 min)和 800(640)ml(范围:200~5 000 m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HG组3例受者的GRWR≤0.8%,术后有小肝综合征表现,经处理后好转。术后发生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级系统≥Ⅲ级并发症6例(24.0%),其中LHG组4例(4/13),RHG组2例(2/12),经再手术及介入等处理好转5例,术后2周死于继发严重感染1例,术后住院病死率为4.0%,两组并发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赖精准的供受者评估和LDLT技术的应用,成人间原位fSLT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是可以接受的。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终末期肝病伴门静脉高压脾功能亢进患者肝移植术中行脾动脉结扎对肝功能恢复和脾功能亢进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宁波市李惠利医院行肝移植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前合并终末期肝病及门静脉高压脾功能亢进患者53例。依据术中是否接受脾动脉结扎,分为结扎组(n=23)及未结扎组(n=30),观察患者术后短期内肝功能及白细胞、血小板等指标的变化,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经倾向得分匹配(PSM)法均衡组间协变量后,共有20对匹配成功,Ⅰ组(结扎组)和Ⅱ组(未结扎组)所有患者随访时间均超过6个月。术后2周内,两组各时点肝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内,两组各时点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感染、消化道出血、脾动脉窃血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肝移植术中行脾动脉结扎未影响围手术期肝功能的恢复,术后短期内对于脾功能亢进的缓解也无显著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肾移植受者继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COVID-19)临床特点、诊治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肾移植受者继发COVID-19的病例资料,从临床表现、血常规、炎症因子、细胞免疫、胸部CT、治疗效果方面,对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 2例受者均以中低热起病,初期无咳嗽、乏力,血常规提示白细胞正常范围,淋巴细胞计数明显减少,C-反应蛋白增高,降钙素原稍偏高,细胞免疫极低,胸部CT提示双肺多发斑片状磨玻璃影。结果起病1周后2例受者均病情进展明显,与已报道的普通人COVID-19发病过程及影像学改变高度相似。给予抗病毒、停免疫抑制剂、中小量激素维持、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呼吸支持、避免继发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目前2例受者病情均明显好转,肾功能稳定,其中1例已康复出院。结论肾移植受者COVID-19临床表现与普通患者大体一致。虽无特异性的治疗COVID-19方法,但停用免疫抑制剂、中小剂量激素维持、积极恢复免疫力、及时给予呼吸支持是行之有效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移植囊胚数、质量及形成时间对<38岁女性冻融胚胎移植(frozen-thawed embryo transfer,FET)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一医院生殖中心行冻融囊胚移植且年龄<38岁女性1441个周期的临床资料。根据囊胚移植数、质量[内细胞团 (inner cell mass,ICM)、外胚滋养层细胞 (trophectoderm, TE)评分]分为单优质囊胚移植组(单优组)、双优质囊胚移植组(双优组);再根据囊胚移植数、质量及形成时间将非优质囊胚分为双BC级囊胚移植组(双BC组)、双CB级囊胚移植组(双CB组)、BC级+CB级双囊胚移植组(BC+CB组)、单BC级囊胚移植组(单BC组)、单CB级囊胚移植组(单CB组)、第5日(day 5, D5)单BC级囊胚移植组(D5 单BC组)、D5单CB级囊胚移植组(D5 单CB组)及第6日(day 6, D6)单BC级囊胚移植组(D6 单BC组),比较各组的临床妊娠率、种植率、早期流产率、多胎妊娠率和异位妊娠率。结果单优组的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异位妊娠率与双优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胎妊娠率[2.96%(14/473)]则显著低于双优组[55.65%(69/124)]、双BC组[42.55%(20/47)]、双CB组[63.49%(473/745)比35.22%(31/83)]、BC+CB组[45.57%(36/79)](P<0.001);单优组的临床妊娠率和种植率显著高于单CB组[63.49%(473/745)比45.59%(30/68), 63.49% (473/745)比 45.59%(30/68),P均=0.002],与单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单囊胚移植组间多胎妊娠率、早期流产率、异位妊娠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D5 单BC组的临床妊娠率、种植率均显著高于D6 单BC组[65.79%(50/76)比39.47%(15/38),65.79%(50/76)比 39.47%(15/38),P均<0.001];D5 单CB组的临床妊娠率、种植率均高于D6 单B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冻融囊胚移植周期,年龄<38岁女性应行单优质囊胚移植;无优质囊胚时,应优先选择D5 ICM评分更高的单囊胚移植,其次选择D5 TE评分更高的单囊胚移植。
简介:摘要装配式板桥桥面铺装层的早期破坏大大降低了桥梁的使用寿命,针对这一问题,作者作了详细的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对铺装层的病害原因进行了分析,建立了装配式板桥桥面铺装结构的受力模型,对其进行了受力分析,并提出了确定铺装层厚度的较为可行的方法。本文基于简支混凝土铺装层受力及其与主梁的共同工作,从结构受力的角度分析研究装配式板桥桥面铺装层结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振动排痰法及密闭式吸痰在呼吸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次研究102例患者均为2017年5月—2018年5月期间收治,根据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人工排痰、开放式吸痰护理措施,实验组患者实施振动排痰法及密闭式吸痰护理措施,对其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实验组患者氧分压、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饱和度及平均排痰量均优于对照组患者,数据差异显著(P<0.05)。②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11.8%低于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31.3%,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振动排痰法及密闭式吸痰在呼吸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较为理想,有效的提高了患者的呼吸道指标,并具有安全性高、操作简单等优势,值得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回收式自体血回输(IOCS)技术在剖宫产术中应用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应用指征。方法收集2016年8月—2019年1月全国11家三级甲等医院剖宫产术中应用IOCS技术输血的产妇共1 265例,根据剖宫产术中出血量分为<1 500 ml组(796例)和≥1 500 ml组(469例)。回顾性分析产妇及新生儿的一般临床资料、超声检查征象、围产期及产褥期指标;应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产妇术中出血量≥1 500 ml的危险因素。结果(1)1 265例应用IOCS技术输血的产妇总回收血量共848 001 ml,回输血量共418 649 ml,相当于23 258 U红细胞悬液,极大地节约了医疗资源。(2)<1 500 ml组和≥1 500 ml组的中位术中出血量分别为800 ml (300~1 453 ml)和2 335 ml (1 500~20 000 ml)。两组产妇均无羊水栓塞、严重输血不良反应、休克、死亡发生。(3)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35岁(OR=1.5,95%CI为1.1~1.9)、产前血红蛋白水平<110 g/L(OR=1.7,95%CI为1.3~2.2)、子宫手术史(OR=1.8,95%CI为1.3~2.6)、前置胎盘(OR=1.9,95%CI为1.1~3.1)、胎盘植入(OR=2.6,95%CI为1.8~3.9)、胎盘内存在血池(OR=1.6,95%CI为1.1~2.3)、胎盘后肌壁异常(OR=1.8,95%CI为1.2~2.6)、胎盘凸向子宫前壁(OR=3.0,95%CI为1.3~7.0)是显著影响产妇术中出血量≥1 500 ml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IOCS技术输血在剖宫产术中应用相对安全、有效,节约了医疗资源,但需要严格规范其应用指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