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简介:陕南四侯华先中国自然地理上有一条很有名的分界线,那就是东西走向的秦谁线.中国疆域大致上被此线分成了两个部分:以北是干燥的温带,称为北方;以南为湿润的亚热带和热带,称为南方.陕南正位于秦淮线西段的秦巴山地之中,处在南北之间的过渡地带,加之陕南地形复杂...

  • 标签: 陕南 副热带高压 中国自然地理 地方特色 开发利用 秦巴山地
  • 简介:又一个冬季无声无息地到了,我们在感叹白驹过隙、光阴似箭、转眼即逝的同时,也再一次品尝到了收获和储藏的喜悦,咀嚼到了人生的五味。

  • 标签: 四季人生
  • 简介:采用克什克腾旗建站以来(1959-2012年)的日平均温度资料,根据四划分标准,统计了历年各季节的起始日期、终止日期和持续天数.结果表明:(1)该地四长度分配不均,冬、春、夏、秋四个季节长度的月比例为6:3:1:2,即冬季漫长达半年,夏季短促仅1个月.(2)54a来冬季日数以每10a变幅为3.1d的速率在显著减少,54a减少了17d.同时,夏季日数以同样速率在增加,春秋两长度变化趋势不明显.(3)54a平均四起始日期为,4月11日入春,7月6日入夏,8月6日入秋,10月16日入冬.其中,入秋时间年际变化幅度最大.(4)54a来入春和入夏时间明显提前,入冬时间明显推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冬春季减少了13d,夏秋季增加了13d.分析认为,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气温的升高,该地暖延长,冷缩短,其综合影响是利大于弊.

  • 标签: 四季划分 平均气温 变化特征
  • 简介:对新疆博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地区1958-2005年作物生长降水资料的分析结果表明:博州地区作物生长降水量存在显著增加趋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降水偏多年略多于偏少年;降水存在5~7a、16a和30a左右的周期变化;90年代以来,由于博河上游地区5月份降水偏少,而且博河中游地区第一场“透雨”日期又快速推后以及透雨次数减少等原因,造成河谷一带春夏干旱尤为突出;而在6—8月份,博河上游地区降水量与大雨日数的显著增加却极易诱发山区洪灾;秋季月降水量的普遍增加对作物的采收晾晒不利,但是山区秋季降水的增加有利于秋水转为春用。

  • 标签: 博州地区 作物生长季 降水变化
  • 简介:通过与土壤湿度观测资料比较验证发现,GLDAS同化数据能够较好地反映中国地区暖土壤湿度的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特别是在华北地区,两者显著相关。在此基础上,为研究中国区域干旱化特征,利用1948~2010年的GLDAS数据分析了中国华北地区暖土壤湿度的周期信号和长期变化,并初步探讨了气温和降水对土壤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948~2010年华北地区暖4个不同深度层土壤湿度的变化特征基本一致,主要存在3a、5~7a和15a周期信号,其中以5~7a周期最为显著;长期变化均呈现减小趋势,且中间2层土壤湿度的减小比表层和最深层更为迅速。不同深度的土壤湿度和降水呈正相关关系,且相关性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与气温呈负相关关系,且中间2层的相关性大于表层和最深层。

  • 标签: 土壤湿度 华北 暖季 GLDAS
  • 简介:根据丽水市国家气象观测站1953--2010年逐日平均气温资料,运用趋势分析、Morlet小波变化和多窗口谱检验对四长度的气候变化特征、趋势演变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四长度,夏、冬季长度较长,春、秋季长度较短,且以冬季长度缩短最为明显(气候倾向率达-2.8d/10a)。Morlet小波分析四长度的周期变化特征,主要体现在年际时间尺度上,且各周期强度有所差异。MTM检验对周期演变规律进行验证,春季长度以2.8a周期最显著,夏季长度2~7a周期相对明显,秋、冬季长度以2a左右周期交替为主。

  • 标签: 气候学 四季长度 变化趋势 MORLET小波分析 MTM检验 丽水市
  • 简介:气候作为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是人类生存、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条件之一.气候资料作为气候的一个分支和基础,对它的分析处理十分重要.气候表征的是一种多年的均值状态,对于这种资料的分析处理有多种方法,从资料的获取、分析处理都存在一定的技巧,最终实现业务应用.文章论述一种计算机软件的编程应用及资料处理输出的过程,其结果可减轻广大天气气候预测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短期气候预测准确率,且有一定的业务应用意义.

  • 标签: 气候资料 处理 气候表征 短期气候预测
  • 简介:利用阿勒泰地区2010—2016年5—9月(暖)21个自动站逐时降水资料,运用常规统计法,采用逐时降水量及其频次和强度、不同持续时间降水4个指标对该区暖降水日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阿勒泰地区暖降水总量及日数的空间分布总体上与海拔、纬度呈正相关,与一般规律不同。该区逐时降水量及其强度日变化山区呈双峰型,峰值出现在17:00—18:00和22:00(北京时,下同),其他区域及全地区呈单峰型,峰值出现在16:00—19:00。一般性降水量及其频次、逐时降水频次山麓丘陵区呈双峰型,其他区域为单峰型。强降水量主要发生在午后至旁晚。该区降水主要以短历时为主,持续1h的次数最多,持续2h的降水量最多,对总降水量的贡献也最大;持续1~3h的降水次数占总降水次数的84.1%,与我国东部地区不同。在月分布上,8、9月与暖差异较大。该区暖降水主要是昼雨,且以短历时降水为主,与伊犁河谷和南疆不同。

  • 标签: 阿勒泰地区 暖季降水 日变化 降水持续性
  • 简介:用新疆阿勒泰地区7个气象站1964—2001年暖(5~9月)20cm口径蒸发皿蒸发量资料,运用线性趋势法、相关法分析发现,就整个地区平均而言,暖蒸发皿蒸发量呈较明显的下降趋势;在区域内富蕴站呈显著上升趋势,吉木乃和布尔津站变化不显著,与全区不同步。完全相关系数法分析表明,整个地区平均而言,低云量、平均风速、气温日较差与蒸发皿蒸发量有显著的相关性,是影响蒸发量的主要因子,但各站有所不同。低云量及气溶胶等污染物的增加导致太阳辐射量减少,而引起气温日较差减少,最终导致蒸发量减少;平均风速减小则主要与全球变暖背景下亚洲冬季风和夏季风减弱导致我国平均风速减小有关。

  • 标签: 蒸发皿蒸发 低云量 平均风速 日较差 气象因子 变化特征
  • 简介:利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中国599个测站1961~2007年逐日温度资料,分析了我国近47年来四开始日期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四开始日期在全国范围内主要表现为春季、夏季提早,秋季、冬季推迟的变化趋势,其中以夏季的变化最为明显,且在显著增温的21世纪初最为明显。这种趋势在空间分布上有所差异,北方比南方明显,东部比西部明显。东北最北部、华南最南部以及新疆局部区域春季推迟,青海东部以及内蒙古最北部的小范围地区夏季推迟,华南及西南局部地区冬季提早。此外,全国平均四开始日期的年代际变化在20世纪并不是很明显,而在21世纪初非常明显。但年代际变化特征存在区域性差异,高原地区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春季提早,冬季推迟。而在21世纪初春季、冬季均推迟,但冬季的变化比春季明显得多。华南南部地区春季推迟、冬季提早。西南地区在21世纪初春季、夏季明显提早,秋季、冬季推迟,但之前这种趋势并不明显。

  • 标签: 四季开始日期 季节变化 全球变暖 气候趋势系数
  • 简介:各县(市)雨季降水常年平均为510~625mm,是全年降水的高峰期,占全年总雨量的35%左右。雨季降水预报服务是三气象服务的重中之重。据此,本文通过对雨季降水的天气气候特征分析,揭示出对预报有应用价值的规律,为进一步建立雨季降水预报提供背景依据。

  • 标签: 气候特征分析 季降水 三明 预报服务 气象服务 降水预报
  • 简介:以1981—2010年中国鲁西南地区的植物为研究对象,采用统计分析法研究7种木本植物生长与物候期的持续日数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1981—2010年中国鲁西南地区气温呈极显著上升的趋势(P〈0.01),随着气候变暖,木本植物春季物候期间隔缩短,秋季物候期间隔延长,全生长延长,且全生长变化趋势比各物候持续期变化趋势明显。展叶持续期主要与上月、当月和持续月平均气温呈负相关,其中梧桐展叶持续期与当月平均气温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旱柳和刺槐开花持续期与持续月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P〈0.05);叶变色持续期和落叶持续期与上月、当月、结束月和持续月平均气温呈正相关,其中旱柳与平均气温达显著正相关(P〈0.05)。木本植物全生长与气温呈正相关,其中旱柳生长变化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最敏感,其次为榆树、梧桐和楝树生长变化对气候变暖的响应较敏感。随着年平均气温每升高1℃,植物生长延长3.0—20.0d;年平均最高气温每升高1℃,生长延长5.0—14.0d;年平均最低气温每升高1℃,生长延长2.0—18.0d。

  • 标签: 生长季 物候期 气候变暖 木本植物
  • 简介:利用锡林郭勒草原8个气象站1960—2014年5—9月气温和0~40cm地温逐旬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5a滑动平均、线性回归等统计方法,分析锡林郭勒草原生长地—气温度的变化特征及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近55a来,锡林郭勒草原生长地—气温度都呈显著上升趋势,“前冷后暖”特点十分明显,且0~20cm地温的增幅远高于气温,40cm地温增幅则低于气温。生长地—气温度月变化呈“低—高—低”抛物线形状,最高值出现在7月。5—8月地温随土层深度增加而下降,而9月地温随深度变化不明显。各层地温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且随深度增加相关性逐渐减小;地—气温度线性关系模型在各层拟合效果较好,用于预测和估算各层地温,基本可以满足该地区牧业生产实践的需要。

  • 标签: 锡林郭勒草原 地温 气温 相关关系
  • 简介:作物不同生育期所要求的需水量(本文仅指作物的蒸腾量和土面或水面的蒸发量两者之和,下同)是随各年的气象条件变化而异的。1948年英国农业物理学家彭曼(Penman)根据水热平衡原理,创立了当下垫面为标准作物复盖时可根据不同生长季节的气

  • 标签: 作物水分 农业气候 蒸腾量 需水量 蒸散量 大小麦
  • 简介:根据长三角地区1961~2010年逐日气温资料,按照国家季节划分标准对4长度进行划分,在对气温和4长度进行气候变化趋势分析的基础上,运用Mann-Kendall检验研究气温对长三角地区4长度变化趋势的影响。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最低气温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最显著,约每10a上升0.33℃。4长度中,夏季日数最多,占全年日数的31.5%,且延长趋势最明显,气候倾向率达4.6d/10a。气温与夏季长度呈明显正相关,且气温对夏季长度变化的影响最显著。Mann-Kendall检验表明,气温与夏季长度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上升趋势明显,且都在1996年发生突变。

  • 标签: 气候学 全球变暖 四季长度 MANN-KENDALL检验 长三角地区
  • 简介:2001年6月11~13日,三市出现了一场连续性暴雨到大暴雨天气过程,强降水集中在我市的西北部,建宁、将乐、宁化、清流、明溪等县出现了暴雨或大暴雨,大暴雨中心在清流,6月13日雨量达195.9毫米,宁化次之,该日雨量为154.9毫米(见表1)。这次连续性暴雨过程的特点是:持续时间长、强度大、灾情重。

  • 标签: 大暴雨 三明市 成因分析 连续性暴雨 暴雨天气过程 暴雨中心
  • 简介:基于呼伦贝尔地区16个气象站1961—2016年生长逐候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呼伦贝尔不同生态区降水集中度(PCD)和集中期(PCP)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干旱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1)呼伦贝尔地区PCD与PCP空间分布特征明显,PCD总体表现为由东北向西南递增,PCP总体由西北向东南递减;(2)1961年以来,呼伦贝尔大部分地区PCD和PCP均表现为下降趋势,即整体上降水趋于均匀、最大降水出现时间趋于提前;(3)PCD无明显突变现象,PCP在1978年发生突变;(4)PCD、PCP与干旱灾情发生一致率为牧区〉林区〉农区,其中牧区PCD、PCP与干旱的一致率均达80%以上,说明牧区干旱发生与降水集中程度关系最为密切。

  • 标签: 呼伦贝尔 降水集中度 降水集中期 干旱
  • 简介:1引言三市每年从汛期结束后至初夏的7月是夏季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时期。多年的实践表明,这一时期的雨量多寡,特别是有无干旱,对农作物产量的丰歉以及水电、水利生产密切相关。关于初夏旱涝的分析研究大多着重于对各自成因的分析,并且更多的是对干旱的分析,对夏涝年份的环流特征分析不多。本文利用月气象资料,分别对初夏旱涝年份同期、前期的环流特征进行对比分析,为今后做好初夏异常旱涝的短期气候预测提供有益的依据。

  • 标签: 旱涝年份 环流特征 三明市 初夏 异常 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