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4 个结果
  • 简介:水资源问题是个全球性问题。水资源是生态发展的中心问题。“生态平衡”的提法应当说是相对的、阶段的。绝对的“平衡”是不存在的。地球上人类生存的环境,生态的发展,根据国内外有关方面专家的分析预

  • 标签: 生态环境 生态发展 全球性问题 生态建设 土壤退化 热带森林
  • 简介:从社会的发展和人类进步去审视人类社会,不难发现人类社会正面临一个比“国家安全”更严峻的安全问题,即生态环境安全问题。全球性的生态灾难和环境危机正在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发展和安全,一系列严重的生态变化和环境恶化问题警示我们,人类社会生存的支持系统正在退化,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基础正在动摇,

  • 标签: 生态环境安全 环境安全问题 人类社会 人类进步 国家安全 环境危机
  • 简介:1.1包含光抑制过程的作物生长模式的建立与验证在近期国内外对光合作用过程中的气孔导度、光合、蒸腾、光抑制、能量平衡等子过程研究的基础上,对描述上述子过程的方程进行联立求解,得到能反映光抑制过程的叶片光合模式,用Gaussian3点积分法将叶片尺度光合模式升尺度到冠层尺度,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包含光抑制功能的作物生长模型,并用冬小麦田间生理生态观测和干物质积累动态观测试验资料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和评价(图1)。(邬定荣)

  • 标签: 生理生态 农业气象 作物生长模型 光合作用 动态观测 干物质积累
  • 简介:2009年,生态环境与农业气象研究所在农业气象灾害、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的影响、农作物模拟模式以及生态环境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特别是在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方面,分别针对我同主要的农业气象灾害(北方农业干旱、北方农业低温冷害、华南寒害和长江中下游高温热害等)建立了灾害的指标体系和监测预警体系,

  • 标签: 农业气象灾害 生态环境 监测预警体系 长江中下游 气候变化 模拟模式
  • 简介:1.1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立体监测与动态评估技术通过对西南玉米和水稻干旱、南方双季稻低温、黄淮海小麦干热风不同灾害的立体监测与动态评估技术的研究,提出上述不同农业气象灾害的致灾气象指标和灾害分级指标体系,研发了可在气象业务中应用的基于地面观测、卫星遥感和作物模式相结合的不同灾害的立体监测技术和动态评估的技术方法。该项目所研究解决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与评估中的关键技术是针对我国农业生产模式和灾害对象,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现实性等特点,同时也是针对气象和农业部门的业务需求和决策服务的需求而展开的,因此本项目的实施,可以比较显著地提高我国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和评估能力。(赵艳霞)

  • 标签: 农业气象灾害 动态评估 监测技术 立体监测 生态 农业生产模式
  • 简介:2012年,生态环境与农业气象研究所在生态与农业气象理论及应用、农业气象防灾减灾、生态与农业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适应3个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部分成果得到了推广应用。1生态与农业气象理论及应用技术1.1基于集合卡尔曼滤波的PyWOFOST模型在东北玉米估产中的适用性研究在基于集合卡尔曼滤波(EnKF)构建的遥感信息-作物模型耦合模型(PyWOFOST)的基础上,建立了以叶面积指数(LAI)为结合点、使用MODISLAI数据作为外部同化数据的中国东北玉米同化模拟模型。

  • 标签: 农业气象 生态环境 集合卡尔曼滤波 气象防灾减灾 气象理论 东北玉米
  • 简介:本项目利用荒漠草原地区现有林片网,采用平行对比观测法,应用实测资料计算分析了荒漠草原地区不同结构的片状防护林对造林区内草地小气候以及牧草的群落结构、生长发育状况,水分利用状况,载畜量和土壤肥力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造林明显地改善了造林区域内的小气候条件,引起了群落优势种的更替,即由以小叶锦鸡儿、冷蒿、针茅、隐子草为主要优势种变为以羊草为主要优势种的群落,草群高度和盖度显著增大。主要牧草种的出苗或返青期提早1-2天,生长速率增大53-250%。水分利用率提高100-150%,鲜草增产100-200%,载畜量增加100-200%。造林区域为0-10cm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4-88.9%,0-30cm土壤全氮量降低1.1-36.3%。造林结构以密度为1.5×1.5m或2×3m郁闭度为0.3-0.65的片林,其气候生态效应最佳。

  • 标签: 荒漠草原 造林气候生态效应 防护林 草地小气候 牧草 载畜量
  • 简介:1.1高时空分辨率数据融合模型研究本研究对基于MODIS产品(高时间分辨率、低空间分辨率)和Landsat卫星数据(高空间分辨率、低时间分辨率)光谱相似性、像元空间尺度和时间差异的数据融合模型STARFM进行如下改进:(1)将MODIS双向反射率数据校正为天顶方向,根据地表覆盖类型数据实现BRDF产品的缺测值填图;(2)利用滑动窗技术,计算得到MODIS和Landsat数据的最大相关系数,进而实现MODIS和Landsat数据的几何精度校正;在此基础上构建集成的数据融合模型框架(IntegratedSTARFM,ISTARFM),实现模型半自动化运行。该模型框架可以实现两类数据在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的向上融合,为高时频、精细化冬小麦区域干旱监测服务。(王培娟)

  • 标签: 农业气象 数据融合模型 高时间分辨率 高空间分辨率 MODIS 生态
  • 简介:1.农业气象灾害研究(1)北方农业干旱监测预警技术研究本课题为多学科、多部门、国家及地方科研、教学单位相结合的联合攻关课题。按照项目组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经过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山东农业大学、国家气候中心、国家气象中心等单位科研人员5年共同努力,

  • 标签: 农业气象灾害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生态 山东农业大学 国家气象中心 科研人员
  • 简介: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国家一级牧气站牧草监测数据显示.2010年可食牧草最高产量达每公顷3571公斤.是2006年以来产量最高的一年.较2009年增加340公斤。2006年至今牧草最高产量呈逐年增加趋势。另外.气象部门牧草生态环境监测显示,黄河源头玛多地区今年牧草最高产量、高度和覆盖率分别为每公顷1641公斤、9厘米和80%.

  • 标签: 生态环境监测 黄河源头 可食牧草 数据显示 藏族自治州 气象部门
  • 简介:气溶胶-云-生态系统(ACE)卫星探测项目的主要目标是减少气候强迫力在气溶胶-云的交互作用和海洋生态系统CO2吸收中的不确定性。气溶胶-云的交互作用是当前气候模式中最大的不确定性。气溶胶能使云变得更亮并影响云的形成。气溶胶也能影响云降水而且与地中海地区降水减少有关。

  • 标签: 海洋生态系统 气溶胶 ACE 不确定性 交互作用 气候模式
  • 简介:利用2009年和2011年分辨率为10m的法国SPOT卫星和日本ALOS卫星遥感资料,以ArcGIS9.3软件ArcMap模块为平台,采用人机交互目视解译对辽河保护区地类特征进行提取,并监测分析保护区生态恢复状况。结果表明:2009年保护区土地利用类型以旱田、芦苇型湿地和水域为主,三种土地类型所占比例为72.9%;2011年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以水域、芦苇型湿地和草地为主,三种土地利用类型所占比例为62.9%。2011年保护区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旱田大幅度转出,转化为水域、草地和林地,与2009年相比,耕地显著减少,植被覆盖度增加了15.4%。

  • 标签: 卫星遥感影像 目视解译 土地利用类型
  • 简介:揭示了全国及研究区域农业、玉米、水稻洪涝灾害的时空、风险分布特征,建立玉米、水稻洪涝灾害等级指标11套,分省农业洪涝灾害等级指标10套,玉米、水稻抗涝耐淹形态生理指标3套;研发防洪避灾种植模式3套,制定灾害防控技术规程3项。成果已在湖南、江西、浙江、安徽、广西、重庆、陕西7省(区、市)进行了气象业务应用,制作发布洪涝灾害农业气象专题服务产品、决策服务报告40多期,洪涝预警与减灾服务取得了显著的减灾增产效果。提出了基于灾害风险逆过程分析的等级指标构建方法,突破了基于降水过程的农业、玉米、水稻洪涝灾害等级阈值确定、分省指标可比性等关键技术,为农业灾害实时监测预警评估的业务发展提供了指标支撑。

  • 标签: 农业气象 生态环境 洪涝灾害 等级指标 形态生理指标 技术规程
  • 简介:本文对迟栽大苗不同栽期的热量分配、冠层内部光强分布、通风状况以及产量结构因素和最终产量进行较全面的考察分析,从而确定营口地区适用于迟栽的水稻品种和迟栽晚限。采用品种:辽粳5号、D56;本田移栽

  • 标签: 迟栽 气候生态 最终产量 产量结构 光强分布 通风状况
  • 简介:通过分析1978—2013年三北(东北、西北、华北)防护林建设区降水、气温等气象要素变化与植被生态质量的相互关系,以及1961—2013年我国主要草原区气象要素变化与草原生产力的相互关系,指出2000年以来北方降水增多导致三北防护林地区植被生态质量持续好转,且2000年以来在降水增加、生态工程实施的情况下,北方草原生态恶化的局面有所改变。进一步根据RCPs排放情景和预估的我国未来气候变化,指出未来30~60年我国北方地区气候呈现暖湿化趋势,利于巩固和扩大三北防护林和草原生态建设成果,缩短生态恢复的时间;但气候增暖会增加森林和草原火灾及病虫害的发生范围和频率。在对策上,指出应充分利用北方气候暖湿化的正效应,加快三北防护林建设和北方草原生态恢复;同时加强防护林和草原适应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的科学研究。

  • 标签: 气候变化 生态保护工程 影响 对策建议
  • 简介:1生态气象及漳州市生态环境生态气象观测是气象部门新拓展的一项工作。气象工作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关系密切,必须根据气象部门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辅助决策和信息保障中,发挥气象部门特有的、不能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气象部门现有的监测体系基础上,结合气象部门的实际,建立一个针对性、专业性的生态气象监测、评估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标签: 生态环境建设 气象发展 漳州市 气象部门 环境保护 气象观测
  • 简介:1农业气候资源与农业气象灾害1.1中国农业气象(小麦)模式(CAMM)初始版本的构建从机理过程(作物生长过程、区域特色过程)、构造方法(插拔式建模、数据同化)和应用方式(实时运转、互联网)等方面确定了中国农业气象(小麦)模式的基本框架.明确了模式的基本功能、产品类型和内容.初步完成了模式基础网格、种植区、作物生长、发育、土壤等22种参数或变量初值的区域化.建立了小麦发育初值对温度的非线性响应和品种改良模式、冬小麦株高变化模式.形成了中国农业气象(小麦)模式(CAMM)的初始版本.(马玉平)

  • 标签: 农业气象灾害 生态环境 作物生长过程 农业气候资源 非线性响应 冬小麦
  • 简介:介绍深生态学的思想来源及基本观点。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生态战略与深生态学的“作为整体的大自然是一个互相影响、互相依赖的共同体”观点是一致的。从气象对生态与环境影响评估,国家重大工程的生态影响评估及气象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给出了明确的任务和要求,是深生态学在中国气象事业生态建设战略的具体体现,更具操作性和实用性。

  • 标签: 气象事业发展 生态战略 深生态学 中国 环境影响评估 学习
  • 简介:当越来越多中国人想开上自家车的时候,自行车却受到许多国家的欢迎。有关研究结果显示,如果每天以自行车代替开车上班,按车程5km计算,每人每年可减少300kg二氧化碳排放。由于气候变暖灾害越来越日趋严重及能源日渐枯竭,国外一些国家推崇自行车绿色出行。

  • 标签: 自行车 出行 国外 二氧化碳排放 气候变暖 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