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结合江西省南昌市某新建高层建筑物的案例,分析了高层建筑物对周边建筑物雷电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建高层建筑物的存在将减小周边较低建筑物遭受直接雷击危害的概率,具体减少的程度与建筑物的相对距离和相对高度有关;由于新建高层建筑物遭受直接雷击的概率远远大于周边较低建筑物,雷击时所产生的电磁脉冲对周边建筑物电器设备损害的概率要大大增加;新建高层建筑物的管线与原较低建筑物的管线不可能完全分开,原建筑物管线可能流入的雷电流也会大大增加。因此,在新建高层建筑物设计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进一步完善原周边建筑物防雷击电磁脉冲措施,加强屏蔽与综合布线、等电位连接。

  • 标签: 雷电防护 高层建筑物 雷电环境 影响
  • 简介:中日JICA计划项目于2006年初正式启动。在中国气象局监测网络司、科技发展司、预测减灾司等职能部门的积极推动下,在JICA项目青藏高原及周边综合观测系统计划总体设计与工程实施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项目中方执行负责人张人禾、徐祥德组织了观测系统方案实施。项目对青藏高原及周边综合观测设计重点体现了长江流域灾害天气预报、气候预测与区域水资源评估的重大需求。

  • 标签: 综合观测 青藏高原 统计 气候预测 中国气象局 水资源评估
  • 简介:利用实施北京市奥运空气质量保障计划"北京市与周边地区空气污染物的输送、转化及北京市空气质量目标研究"项目的有利时机,于2007年1月15~27日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站、香河站和兴隆站,采用先进的差分吸收光谱仪(DOAS)和SO2气体分析仪取得了高质量SO2浓度的连续观测资料,同时还获取了相应的常规气象资料和系留气艇探测的常规气象参数廓线资料。分析和讨论了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SO2污染的变化过程特征、日变化特征、输送特征、源排放特征以及与天气过程和气象条件的紧密联系。研究表明:1)北京站、香河站和兴隆站的SO2浓度逐日变化明显,变化趋势一致,通常处于同一个天气系统控制之下,SO2污染呈现区域性分布特征。2)冬季SO2浓度日变化明显,夜晚最高,15时(北京时)最低。3)SO2浓度与大气稳定度、风速、风向密切相关,风速越小、大气越稳定,SO2浓度越高;当吹西南风时,SO2浓度升高,西北风时浓度明显降低。4)HYSPLIT后向轨迹数值模拟结果和OMI卫星反演表明周边地区的SO2长距离输送对站点的贡献不能忽视。

  • 标签: SO2 区域污染 输送特征
  • 简介:通过对1961~2010年北京—天津—河北及其周边区域均一化处理的194个站点的气温分析,得到了该区域近50年的年平均和季节平均温度日较差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区域内北部及西部的高原与山区的年平均日较差较大,中部和东部的平原、沿海、大城市与孤立的山区的年平均日较差较小,各个季节的季节平均日较差具有类似特征,在春季、秋季、冬季和夏季依次减弱。区域年平均日较差近50年下降趋势为0.21°C(10a)^-1,在平原及南部区域下降趋势最明显,季节平均日较差在大部分地区呈明显下降趋势,下降趋势由大到小依次为冬季、春季、夏季和秋季。

  • 标签: 北京—天津—河北地区 日较差 区域气候 气候变化
  • 简介:根据潼关县气象站周边环境在1993年发生严重变化的事实,将1981--2010年分为前后两段,对气温、地温、降水、风速等主要气象观测资料对比分析,并与气象要素相关性明显且观测环境变化不大的邻站——华阴气象站的资料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潼关县气象站周边环境变化对气象要素影响最大的是风、气温和地温,其次是蒸发;对降水、水汽压影响不大。

  • 标签: 气象 观测环境 气象要素 影响
  • 简介:1城市边界层大气物理化学结构特征初步获得了城市边界层大气动力结构:城市热岛和城市风场;城市建筑群零平面位移和粗糙度;城市雾分布特征及其动力、热力影响。城市尺度模拟研究获得了北京城郊地形对城市风场的影响,城市建筑对城市环流的影响,分析了北京西、北郊马蹄型山脉特征地形对城市风场日变化及对城市污染形成及其输送、堆积的可能机理,并绘制出有关分布图。

  • 标签: 首都 北京 大气环境污染机理 城市 边界层 数值模式
  • 简介:基于气象观测资料和再分析资料,从西南地区降水年际变化规律入手,运用统计学方法从时空角度分析了与其相伴随的环流型和非绝热加热的关联。结果表明,当西南地区降水偏多时,东西向异常气旋、反气旋分别位于我国长江以南地区上空以及青藏高原西南侧上空对流层中、高层,西南地区对流层高层被异常偏北风控制,低层被异常偏南风控制,中层伴有较强的异常垂直上升运动,且与异常非绝热加热源区基本重合,而青藏高原西南侧上空对流层中层为异常的垂直下沉运动,且与异常非绝热加热汇区基本重合;反之亦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运用气候动力学方法揭示了导致西南降水异常的可能物理过程:高原西南侧爬升流的异常垂直运动通过影响南支气流向下游的水汽输送异常,进而导致西南地区非绝热加热异常,最终实现对西南地区降水的调制作用。

  • 标签: 青藏高原 西南地区降水 非绝热加热
  • 简介:针对2014年8月南京国际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期间周边地区污染源的减排控制研究,将2010--2012年8月NCEP/NCAR的6h再分析资料作为驱动场,利用WRF模式处理得到时空尺度更为精细的风场资料,结合南京奥体中心观测点的颗粒物及气体污染物浓度资料,通过相关分析以及合成分析,诊断得到了8月影响南京地区主要污染物的周边源区及其关键输送通道。结果表明:尽管8月青奥会时段南京地区主导风为海洋吹向大陆的东南风,但影响南京地区主要污染物(SO2,NO2,PM10)浓度的外源及其主要输送路径各有不同。来自于南京西南部江西、湖南、湖北等地的较远距离输送是对南京地区SO2浓度影响的关键通道;来自于南京正南方向(安徽、浙江一带)的近距离输送是对南京地区NO2浓度影响的关键通道;来自于南京西南部(湖北一带)的中远距离输送是对南京地区PM10浓度影响的关键通道。

  • 标签: 污染物外源 气象条件 输送通道
  • 简介:本项目在2004年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城市边界层大气物理和大气化学特征。在城市边界层的强化立体观测的基础上,针对冬、夏季城市大气环境及奥运会期间首都北京大气环境“背景”特征、急需认识的问题以及调控治理理论应用技术难点,着重分析研究了城市冬、夏季建筑群边界多个污染物种化学成分相关性,城市“冠层”建筑群楼顶单点长期时间演变特征,冬、夏季城区污染过程大气多尺度特征,冬、

  • 标签: 城市大气环境 大气物理 调控原理 污染机理 周边地区 北京
  • 简介:利用2004-2009年秋季臭氧监测仪的3级观测资料,分析了华北及周边地区的气溶胶光学性质。结果表明:大部分区域气溶胶光学厚度(AerosolOpticalDepth,AOD)和气溶胶紫外吸收指数(UltraVioletAerosolIndex,UVAI)平均值分别高于0.8和0.75;高气溶胶事件发生频次统计表明,AOD高值(〉0.4)频发于北京及其周边地区,UVAI高值(〉1.0)频发于河北中部及南部地区;华北及其周边地区绝大多数城市平均AOD和UVAl分别高于0.7和0.60,而张家口、承德和阳泉3个城市的平均AOD和UVAI值分别低于0.6和0.65。作者进一步研究了2006年10月30日的一次霾事件中气溶胶的光学性质以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霾由华北地区输送至渤海海域,并向东北方向输送;香河地基EZlidar激光雷达的垂直观测结果进一步表明,工业和城市型气溶胶主要集中在1500m以下,其中高浓度部分集中于650m以下,平均峰值位于285m,平均消光系数达2.15km^-1;CALIOP卫星观测资料结合后向轨迹分析表明,大气低层气溶胶类型以工业和城市型气溶胶为主,而高层则由于上游大气输送沙尘粒予的混入使气溶胶类型转变为污染一沙尘型。霾事件期间,香河站CE-318太阳光度计观测的AOD平均值(标准差)从背景值0.08(0.04)升高至1.17(0.14);Angstrom指数平均值(标准差)从背景值0.90(0.10)升拿1.12(0.09);核模态、积聚模态和粗模态的气溶胶粒子数柱总量均增加,其中细粒子所占比例明显升高。

  • 标签: 气溶胶光学参数 华北地区 臭氧监测仪 激光雷达
  • 简介:采用卫星监测的火点燃烧排放数据,利用区域化学传输模式WRF-Chem模拟分析了2017年5月华北地区细颗粒物(PM2.5)质量浓度分布,通过生物质燃烧排放源(华北区域以秸秆燃烧为主)开关的敏感性试验定量计算了燃烧排放对北京及其周边地区PM2.5质量浓度的影响。卫星监测结果显示,2017年5月华北地区有大量的秸秆焚烧现象,对该地区空气质量造成一定影响的燃烧天数为20d,占全月总日数的65%左右。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该地区秸秆燃烧排放导致PM2.5浓度升高的区域集中在华北平原农作物产区,其分布位置与卫星监测的火点分布吻合。秸秆燃烧导致这些地区PM2.5浓度月平均值上升幅度普遍超过3μg/m3,高值区超过了11μg/m3,上升比例可达10%以上;此外,来自华北平原及长三角地区的燃烧排放对北京(特别是东南部地区)污染物浓度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其中河南、山东、天津等地的秸秆燃烧在合适风场的作用下会严重影响北京,可导致丰台及通州等地PM2.5小时浓度上升超过17μg/m3,上升幅度超过40%。

  • 标签: 秸秆燃烧 北京 细颗粒物(PM2.5)数值模拟
  • 简介:中国科技部973项目“首都北京及周边地区大气、水、土环境污染机理与调控原理”(http://www.becapex.com)白1999年12月开始实施。由4名院士及19名专家组成的评审专家组2005年9月20-22日对项目所属11个课题进行了验收评审,课题全部顺利通过验收。评价结论指出:该项目各课题研究中的科学目标满足国家需求,体现了多学科相互交叉研究思路,项目研究队伍精干整齐,团结协作,项目实施过程中培养了大批青年人才。研究工作以大量现场科学试验、野外调查和室内模拟试验科学数据为基础,从地球科学系统多圈层角度出发,把大气、水、土壤作为相互关联的整体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大气、水、土环境变化过程中的物质交换与循环机理,探索污染物的扩散、输运、迁移途径及其污染物聚集释放机理;揭示主要污染物在大气、水、土等界面内及界面间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过程。建立了区域大气、水、土环境污染预警模式及其预测业务系统相关模式,并提出大气、水、土环境污染治理与调控措施。研究成果为北京地区大气、水、土环境污染预警、预测、评估决策系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对北京绿色奥运以及大气、水、土环境污染的综合防治对策提出了科学依据。

  • 标签: 北京地区 环境变化 周边地区 调控原理 污染机理 大气
  • 简介:对2004年的8、9月间机载PMS系统在北京及周边地区进行的不同天气状况下的8次气溶胶飞行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观测期间,近地层以轻雾、霾为主。气溶胶浓度最大值的量级为10^2~10^4cm^-3。阴天状况下气溶胶浓度最大,可达12169cm^-3;晴空时最小,为783cm^-3。平均气溶胶浓度为10^2~10^3cm^-3;直径最大值主要集中在0.28~0.47μm,平均值集中在0.21~0.31μm;风速较小的晴天和阴天都有可能使气溶胶浓度出现高值。大气有逆温层存在时,逆温层底有气溶胶粒子的明显累积。气溶胶粒子浓度谱为单峰分布。

  • 标签: 气溶胶 观测 机载PMS系统
  • 简介:围绕北京城市大气边界层的物理化学结构特征和变化规律,进行了城市边界层大气动力结构的观测试验研究,开展了城市边界层大气污染物三维结构观测试验。同时还进行了城市边界层大气动力-化学过程相互影响等5次综合性观测试验研究。获得了一批有价值的科学数据,初步建立了城市环境边界层综合数据库,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数据整理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工作。

  • 标签: 北京 大气环境污染机理 调控原理 大气动力结构 外场观测试验
  • 简介:JICA计划项目自2005年12月执行以来,在中国气象局郑国光局长及其他局领导的关心与指导下,局监测网络司、科技发展司、预测减灾司与计划财务司都给予了各方面的有力支持,高原及周边新一代气象灾害综合观测网工程,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已完成了GPS水汽观测站网、边界层观测站和大气廓线仪与无人值守自动气象站等各项工程,综合观测系统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 标签: 气象灾害 监测网络 合作计划 系统 高原 中国气象局
  • 简介:台站温度记录中的城市化信号对于气候变化研究影响重大并仍存在很大争议,尤其是在经历快速城市化的区域。本研究利用遥感影像分类的方法,提取了1980~2009年期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93个气象台站周边10km×10km范围的城市土地利用信息,并按照城市土地利用扩张速率对站点进行分类,研究了1980~2009年期间快速城市化站点、中速城市化站点和慢速城市化站点的年和季节平均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变化特征,并分析了快速和中速城市化站点城市化影响和城市化影响贡献率。结果表明:全部93个气象站点周边自20世纪80年代起均经历了城市土地利用扩张过程,全部站点周边的平均城市土地利用扩张速率为1.00%a?1;近30年来,各类型站点年和各季节的平均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均表现出增加趋势;城市化效应增强因素对快速城市化站点年平均温度贡献率为35.06%,对年平均最低温度的增温贡献率为34.67%,对年平均最高温度增温贡献率最小,仅为18.42%;城市化效应增强因素对中速城市化站点的影响程度小于快速城市化站点,对平均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的贡献率分别为19.35%,22.22%和3.13%。在季节变异方面,长江三角洲区域各类型站点冬季的城市化影响贡献率在平均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均表现为最低值。

  • 标签: 卫星遥感 城市土地利用 城市热岛 气温变化 增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