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基于山西大同地区8个气象台站1981—2010年蒸发皿蒸发量及其相关气象要素逐月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累积距平和完全相关系数法,对大同地区逆"蒸发佯谬"现象的蒸发皿蒸发量变化特征及其主要气象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年变化来看,1981—2010年山西大同地区年蒸发皿蒸发量呈现不显著上升趋势,上升率为44.14mm·(10a)^-1,这与当前大部分地区蒸发皿蒸发量所表现的"蒸发佯谬"现象相悖。夏、秋、冬季蒸发皿蒸发量均呈现上升趋势,而春季无明显变化趋势,其中夏季上升趋势显著且上升幅度最大。因此,夏季蒸发皿蒸发量对全年贡献最大。大同地区年蒸发皿蒸发量的年代际变化呈现增加趋势,而季节蒸发皿蒸发量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不尽相同。其中,春季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夏季呈现持续增加趋势,而秋季和冬季则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气温是引起大同地区逆"蒸发佯谬"现象的主要影响因素,而日照时数、日较差、降水量对该地区蒸发皿蒸发量变化的影响相对有限。
简介:利用1951~2011年中国160个气象站逐月降水、温度、74项环流指数和NCEP再分析海表温度资料,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方法,结合均生函数构造预报量周期性因子,建立辽宁省汛期平均降水量及其5站(沈阳、朝阳、营口、丹东和大连)汛期降水量预测模型,并进行预测效果检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均生函数构造预报量周期性因子,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气候预测统计模型高相关性因子的不足,从而使辽宁汛期平均降水量PLSR模型的试报均方根误差降低约10mm。PLSR模型由于较好地解决了预报因子之间的多重相关性问题,其预测效果较逐步回归模型有明显提高,对2002~2011年辽宁5站汛期降水量试报的Ps评分平均值为72.6%,比逐步回归模型提高了10.3%。
简介:利用1984-2007年柴达木盆地诺木洪地区自然环境中芦苇草本物候现象及同期气象资料,用气候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其变化规律及气候变化对芦苇草本物候现象的影响得出:芦苇草本物候现象随气候变暖、变干的变化也发生着较明显的阶段性变化。年际变化特征:萌动期1984-1990年变化趋势不明显,90年代、2001-2007年变化趋势较明显提早。黄枯期1984-1990年间变化趋势较明显推迟,生长期1984-1990年变化趋势较明显延长,90年代黄枯期变化趋势微弱提早、生长期变化趋势微弱延长,2001-2007年间黄枯期变化趋势较明显提早、2001-2007年间生长期变化趋势较明显缩短;平均气温、日照,降水中对芦苇生长期影响最明显的气温,其次是日照,降水影响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