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选择三江平原典型湿地植物--小叶章(Calamogrostisangustifolia)为研究对象,通过人工试验控制水位条件,以对植被的非破坏性为原则,应用SPAD-502叶绿素仪测定该群落的优势种小叶章在5种不同的水位条件下的顶端第3位叶的叶绿素含量,定量地揭示了小叶章群落的优势种小叶章植株的叶绿素含量在人工控制试验条件下的季节性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与水位梯度之间的关系.6月中旬至8月中旬2个月时间的人工试验结果显示:①在设定的5种水位条件下,小叶章植株叶绿素含量随水位的升高,先下降而后上升,表明生境的水位条件明显影响小叶章种群植株的叶绿素含量;②对同一水位梯度而言,在试验期间,小叶章植株的叶绿素含量呈递减的季节性变化,反映了叶绿素含量的变化与小叶章植株生长发育的季节性变化特点具有统一性.③在试验期间,小叶章植株叶绿素含量的下降速率随着水位梯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
简介:露水作为下垫面水汽凝结的产物,对其水质的研究可揭示当地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和露水的生态效应。为此,分别于2008年7月中旬至9月中旬和2009年5月中下旬至9月初,在中国科学院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生态试验站收集了毛苔草(Carexlasiocarpa)植株上的露水样品,使用ICP-MS测定了样品中K、Na、Ca和Mg等26种金属元素的含量及pH。结果表明,毛苔草沼泽露水的pH为(6.42±0.23),研究区未出现酸露现象;露水中金属元素种类丰富,K含量最高,其平均值为29531μg/L,Ag、Th、U、Be和Tl的含量较低,平均值低于0.03μg/L;露水中的K、Ca、Na、Mg、Mn、Fe和Zn的含量远高于当地雨水,露水为湿地植物生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元素和微量元素,沼泽地表积水和大气干沉降为露水中金属的主要来源。露水中Pb、Ba、Se、As、Co、Cr和Cu等微量元素含量极低,表明研究区环境空气质量未受到人为污染。露水水质分析可作为判断区域空气质量的辅助手段。
简介:根据植被分布特征和土地利用状况,采用网格法在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布设采样点,并定期采样,研究滨海湿地土壤总硫含量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0-30cm深土层的平均总硫质量比约为822.43mg/kg,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在研究区域内,土壤总硫分布差异较大,新生湿地土壤总硫含量相对最高,其次为退化湿地,稳定湿地土壤总硫含量相对最低;从土地利用类型来看,无植被覆盖区的土壤总硫含量最高,自然植被覆盖区的土壤总硫含量次之,农田和防护林区的土壤总硫含量相对最低;空间上土壤总硫含量表现为由海岸到内陆呈递减趋势。在新生天然湿地内,土壤总硫含量水平分布从光滩到河滩呈现显著下降趋势,垂直分布上具有高度的变异性。冲淤积沉积物和海水是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土壤硫的主要来源,而人类活动和植物作用是土壤硫空间分异的关键因素。
简介:以闽江河口最大的鳝鱼滩湿地为研究区,选择远、近潮沟2个不同潮水水淹区域设置样线,对研究区3种建群植物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短叶茳芏(又称咸草)(Cyperusmalacceusis)和蔗草(Scirpustriqueter)下18个沉积物剖面分层取样,研究闽江河口湿地远、近潮沟区不同植物下沉积物有机碳含量和储量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芦苇下沉积物有机碳含量及储量最大,咸草下沉积物次之,蔗草下沉积物最小;芦苇、咸草和蔗草下0~60cm沉积物中有机碳储量平均为10045.7t/km^2、9706.9t/km^2和5303.9t/km^2;湿地沉积物有机碳含量及储量与植物种类及生物量密切相关;近潮沟区蔗草下沉积物有机碳含量和储量大于远潮沟区,而远、近潮沟区芦苇和咸草下沉积物有机碳含量波动变化,且差异不明显,其近潮沟区有机碳储量小于远潮沟区。3种植物下沉积物有机碳含量与容重呈显著指数负相关关系(n=36,r=-0.8041,p〈0.001),其与盐度、pH不相关。
简介:研究了福州市农业表层土壤(0-10cm)。中美国环境保护署(USEPA)优控的16种多环芳烃(PAHs)含量,并对其来源和生态风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土样中16种PAHs检出率达到100%,其总量的含量范围为100.2-1215.1μgkg^-1,且与土壤总有机碳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中PAHs主要源于生物燃烧和石油。利用毒性当量因子(TEF)计算了供试土样中PAHs单体相对于苯并[a]芘的毒性当量(Bapeq),土样中总Bap。值的范围为12.50-147.95μgkg^-1,其中50%土样总Bapeq的值超过荷兰规定目标值(总Bapeq=32.96μgkg^-1),表明福州市部分农业土壤存在一定的潜在生态风险。
简介:通过调查和采样,测定了安庆菜子湖退耕湿地土壤重金属含量;采用潜在生态危险指数法,评价了湿地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生态危险;对土壤重金属和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主成分分析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重金属含量都低于国家土壤质量二级标准,表明研究区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较低。除Pb之外,土壤其他重金属含量都大于长江流域土壤背景值,表明研究区土壤重金属存在一定的累积。随土壤深度增加,不同重金属含量变化存在差异,Mn含量在增加,并在底层富集明显,Zn、Pb、Cr和Cu含量波动变化,Ni含量在减少。研究区土壤重金属风险等级整体偏低,属轻度污染。酸模(Rumexacetosa)群落下的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最高,其潜在生态危害程度也最高,其次为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群落下的土壤,细叶薹草(Carexrigescens)群落下的土壤的潜在生态危害程度最低。土壤中Cu、Pb、Ni和Zn含量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农业活动是其主要来源,Cr可能来自自然源,Mn和Ni的来源较复杂。
简介:于2015年11月25日,在鄱阳湖湿地灰化薹草(Carexcinerascens)集中生长区,采集0-10cm深度土壤和植物样品。于2015年12月15日-2016年3月21日,在河南大学环境科学实验室,进行室内模拟实验,研究恒干、恒湿、干湿交替、水位上升、水位下降及添加灰化薹草碎末处理下,土壤中不同形态氮的含量。结果表明,土壤全氮初始平均质量比为1403.7mg/kg,实验结束时,在未添加灰化薹草碎末的恒干、恒湿、干湿交替、水位上升和水位下降处理下,土壤全氮平均质量比分别为1413.3mg/kg、1358.0mg/kg、1325.0mg/kg、1414.7mg/kg和1446.0mg/kg;添加灰化薹草碎末的干湿交替、水位上升和水位下降处理下,土壤全氮平均质量比分别为1612.3mg/kg、1329.3mg/kg和1395.7mg/kg。与实验初始相比,添加灰化薹草的恒湿和干湿交替处理下,0-2cm深度土壤全氮含量减小了10.9%,恒湿处理下,0-2cm深度土壤铵态氮含量增幅最大。在灰化薹草分解过程中,2-5cm深度土壤全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都增大,但是,在添加灰化薹草碎末的各处理下,0-2cm深度土壤全氮和有机氮含量小于未添加处理,灰化薹草分解提供了丰富的碳源,使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增强。
简介:人工经济林在中国南方种植面积大,并有不断增加的趋势.人工经济林生态系统受人为周期性经营活动影响比较大,是重要的流动性碳库.因此,选择福建省建瓯市万木林自然保护区内本地条件基本一致的毛竹(Phyllostachysheterocycla)、柑橘(CitrusreticulataBlanco)和锥栗(Castaneahenryi)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3种林地土壤剖面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毛竹林5.91~19.18g.kg-1、柑橘5.70~13.31g.kg-1、锥栗3.84~10.78g.kg-1,3种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深度的增加呈现递减趋势;3种林地0~20cm、20~40cm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与40~60cm、60~80cm、80~100cm各层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种林地间土壤有机碳储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使用对数方程对3种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变化进行拟合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全N、C/N比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特别是3种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均与土壤全N含量的相关性最好(P〈0.05).
简介:对福州市南江滨公园内典型的3种植被类型:阔叶树种(黄花槐)和针叶树种(南洋杉)及草坪的可溶性有机碳(Dissolvedorganiccarbon,DOC)含量进行研究,分析城市不同植被类型土壤DOC平均含量、季节动态及其与土壤有机碳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0—20cm土层中南洋杉、黄花槐和草坪土壤DOC平均含量分别为33.78mg·kg^-1、84.77mg·kg^-1和64.59mg·kg^-1,大小顺序为:黄花槐〉草坪〉南洋杉,针叶树种(南洋杉)土壤DOC含量低于阔叶树种(黄花槐),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DOC含量具有显著差异(P〈0.05)。2)城市不同植被类型土壤DOC含量的季节动态明显。南洋杉和黄花槐土壤DOC含量季节变化模式均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而草坪土壤DOC含量季节变化模式为:秋季〉夏季〉春季〉冬季。研究认为,土壤DOC含量的季节差异不仅与温度、降水等因素有关,植被类型也是产生差异的重要因素。
简介:以北京顺义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中水处理厂的潜流湿地为例,选取2014~2015年的水质监测数据,以电导率、溶解性固体总量、氧化还原电位、pH、水温和总输入氮含量为输入层,比较遗传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模型和广义回归神经网络模型对多处理单元潜流湿地出水中的总氮含量预测能力。研究结果表明,遗传优化的BP神经网络模型的拟合优度R2可达到0.835,平均相对误差百分比为12.89%,说明其对出水中的总氮含量有一定的预测能力,但精度较差;广义回归神经网络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百分比为4.46%,精度较高。利用广义回归神经网络模型对潜流湿地出水中的总氮含量进行预测较适宜。
简介:于2015年3月15日、3月25日、4月10日和4月20日,对三亚市铁炉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内的红榄李(Lumnitzeralittore)和榄李(Lumnitzeraracemosa)植株进行样品采集,测定其各器官10种矿质元素含量,比较了两种同属植物的矿质元素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在红榄李各器官中,Ca和Fe元素在根中含量最高,Zn元素在茎中含量最高,Na和K元素在叶中含量最高,N、P、Mg、B和Cu元素在花中含量最高。在榄李各器官中,Fe和Zn元素在花中的含量最高,K元素在根中含量最高。红榄李各营养器官中的K、Ca、Mg、Fe、Cu和Zn元素的含量都显著高于榄李(n=27,p〈0.05),而其在生殖器官花中的含量都显著低于榄李;红榄李生殖器官果实中的Cu和Zn元素含量显著低于榄李(n=27,p〈0.05)。
简介:于2014年11月10日、2015年1月17日和4月12日,在鄱阳湖区南矶山湿地和常湖池湿地,采集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群落、南荻(Triarrhenalutarioriparia)群落、茭白(Zizaniacaduciflora)群落、灰化薹草(Carexcinerascens)群落土壤和光滩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样品中各形态的碳含量和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蔗糖酶的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南叽山湿地,2015年1月17日,南荻群落土壤微生物呼吸CO2量最大,2014年11月10日和2015年4月12日,茭白群落土壤微生物呼吸CO2量最大;2015年1月17日和4月12日,南荻群落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最大,2014年11月10日,茭白群落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最大;2015年1月17日,南荻群落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最大,2014年11月10日和2015年4月12日,灰化薹草群落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最大。在常湖池湿地,2015年1月17日,南荻群落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都最大;2014年11月10日和2015年4月12日,各群落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差异不显著;2015年4月12日,灰化薹草群落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最高。2015年1月17日,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最低,且显著低于4月12日(p〈0.05);2015年1月17日,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最高;在南矶山湿地,2015年1月17日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都显著高于2014年11月10日(p〈0.05),在常湖池湿地,脲酶活性差异不明显,2015年1月17日土壤蔗糖酶活性显著高于4月12日。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土壤含水量显著正相关,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分别与土壤pH显著相关,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与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显著正相关。
简介:通过培育试验研究了6种有机物料对山地果园红壤中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有机物料对山地果园土壤碱解氮含量的影响依次为:大豆秆〉印度豇豆秆〉烟杆〉菌棒〉稻草〉猪粪,培育末期(第110天),各处理土壤碱解氮的含量比对照增加了7.918~30.362mg·kg-1;对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影响依次为:菌棒〉猪粪〉印度豇豆秆〉大豆秆〉烟杆〉稻草,磷素的最大释放率依次为:菌棒〉烟杆〉猪粪〉稻草〉大豆秆〉印度豇豆秆;对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依次为:烟杆〉大豆秆〉印度豇豆秆〉菌棒〉猪粪〉稻草;钾素养分的最大释放率依次为:烟杆〉稻草〉大豆秆〉印度豇豆秆〉猪粪〉菌棒。
简介:在2011年8月和2012年7月丰水期,在鄱阳湖湖区布设77个采样点,大规模采集水样,研究浮游植物生物量(以水体中叶绿素a含量表示)在湖区的空间分布,并探讨叶绿素a与相关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鄱阳湖丰水期水体中叶绿素a质量浓度较低,平均值为10.58μg/L;叶绿素a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为:东南湖区最高,中部湖区居中,北部通江区较低。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水体中叶绿素a含量与水体透明度显著正相关,与总悬浮颗粒物含量、总氮含量、亚硝态氮含量、硝态氮含量和溶解性总氮含量显著负相关,与其他营养盐含量不相关。水下光照条件是限制鄱阳湖浮游植物丰水期生长的主要因素;鄱阳湖水体交换时间较短,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浮游植物的生长;丰水期,高水位稀释了水体中的营养盐浓度,从而掩盖了其对浮游植物的作用,导致营养盐的作用不明显。
简介:于2010年4月大潮日(14-15日),连续24h采样,测定闽江河口潮汐沼泽土壤间隙水中的N2O含量,同时测定了土壤间隙水中的营养盐含量和水温等。土壤间隙水中的N2O摩尔质量浓度日变化范围为14.65-16.42μmol/L,平均值为(15.25±0.09)μmol/L,且白天高、夜晚低,但差异不显著;在涨潮阶段,土壤间隙水中的N2O含量较高,表明潮汐水会增加土壤间隙水中的N2O含量;土壤间隙水中的N2O含量与土壤温度、电导率显著负相关(n=25,p〈0.05),与间隙水中的NH4+—N、NO3-—N含量显著正相关(n=25,p〈0.01)。春季大潮日闽江河口潮汐沼泽土壤间隙水中的溶解性N2O含量日变化受土壤温度、盐度、间隙水中的营养盐含量和潮汐的综合影响。
简介:2013年9月11日和12日,在双台河口的天然碱蓬盐沼、退化碱蓬盐沼、光滩和海水养殖塘中,分层采集0-100cm深度的土壤样品,测定其有机碳含量、可溶解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铵态氮含量、硝态氮含量和碳氮比,并分析这些指标的垂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天然碱蓬盐沼中,不同深度的土壤有机碳含量都显著高于其它类型湿地土壤(p〈0.05);除养殖塘外,其它类型湿地土壤有机碳含量总体上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小,养殖塘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不明显;天然碱蓬盐沼不同深度土壤的全氮含量都显著高于退化碱蓬盐沼和光滩土壤(p〈0.05),总体上,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天然碱蓬盐沼和退化碱蓬盐沼土壤的全氮含量减小,养殖塘土壤的全氮含量波动变化。在0-10cm深度,光滩土壤的碳氮比最高;养殖塘不同深度土壤碳氮比都较低。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天然碱蓬盐沼、光滩和养殖塘土壤中的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波动变化,且无显著差异;退化碱蓬盐沼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波动减小。随着土壤深度增加,退化碱蓬盐沼土壤铵态氮含量减小,养殖塘土壤中的铵态氮含量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出现在30-50cm深度土层;光滩土壤铵态氮含量波动减小。在土壤垂直方向上,各类型湿地土壤硝态氮含量都波动变化;与其它湿地类型相比,养殖塘不同深度土壤硝态氮含量都最低。
简介:生物入侵的生态影响是入侵生态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但是,目前对于外来植物入侵造成的生态后果评价多集中在对于生态系统地上部分的影响,对于地下生态过程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影响研究则相对较少。利用平衡式孔隙水采样器采集闽江河口鳝鱼滩土著种短叶茳芏(Cyperusmalaccensis)沼泽和入侵种互花米草(Spartinaalterniflora)沼泽高分辨率的原位土壤间隙水样,测定其营养盐含量。结果表明,短叶茳芏沼泽和互花米草沼泽土壤间隙水中营养盐含量都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尤其是夏季与秋季的差异较大。短叶茳芏沼泽土壤间隙水中,PO43-—P含量随着剖面深度的增加而呈上升的趋势最为明显;溶解无机氮以NH4+—N为主,含量范围为35~200μmol/L;NO2-—N和NO3-—N含量总和在3~10μmol/L之间,其中NO3-—N含量占绝对优势。与短叶茳芏沼泽相比,互花米草沼泽间隙水中铵盐比例较高,氮磷比值较低。以上结果表明,互花米草入侵已对闽江河口鳝鱼滩土著种短叶茳芏沼泽土壤间隙水营养盐循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简介:2015年9月29日,台风"杜鹃"登陆福建省莆田地区,对闽江河口造成了较大影响。为了揭示该台风对闽江河口区沼泽土壤间隙水中氮、磷营养盐的影响,于9月27-28日(台风前)和10月1-4日(台风后)在闽江河口鳝鱼滩湿地,选取短叶茳芏(Cyperusmalaccensis)沼泽和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沼泽,采集土壤间隙水和涨落潮潮水,测定其中的Cl^-、SO4^2-、溶解性无机氮和磷酸盐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台风"杜鹃"使短叶茳芏沼泽和芦苇沼泽土壤间隙水中的Cl^-和SO4^2-含量显著减小(p〈0.05),使土壤间隙水和潮水中的氨氮含量和磷酸盐含量都显著增大(p〈0.05),亚硝态氮含量极低并且变化不明显,使硝态氮含量都减小。观测期间,潮水中的Cl^-和SO4^2-含量显著减小(p〈0.05)。在土壤间隙水和潮水中的溶解性无机氮组成中,氨氮所占比例增大,硝态氮所占比例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