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保护区有效性评价可以为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选取能够反映湿地格局变化的指标,构建保护区湿地保护的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以周边地区为参照背景,利用信息熵模型,用地理信息系统相关软件,对1985年、1995年、2005年和2017年4个时期的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湿地保护有效性进行定量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的湿地面积呈增加趋势,湿地保护有效性总体有所提升,比同期周边地区的湿地保护效果好;4个时期中,2005年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的相对效果最好,1995年的相对效果最差。从自然保护区的各功能区来看,核心区湿地保护的效果最好,其它依次为实验区、缓冲区。
简介:农户对自然资源保护的态度被认为是保护区发展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在对自然资源的管理和保护中,了解农户对自然资源保护的态度是必要的。在秦岭南坡朱鹮(Nipponianippon)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及周边,采用典型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抽取了115份农户数据,通过农户对环境和朱鹮保护的态度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和有序选择模型分析发现,多数农户(66.09%)对朱鹮保护持积极态度,农户对保护朱鹮的态度与意愿之间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5(n=115,p〈0.01);住在保护区内的农户对环境和朱鹮保护的态度可能更积极,在保护中收益更多的农户对环境和朱鹮保护的态度更为积极,承受较高保护成本的农户对环境和朱鹮保护的态度较为消极;社会人口学变量中的家庭收入对农户对环境和朱鹮保护的态度有消极影响,受教育程度对农户对环境和朱鹮保护的态度有积极影响,然而随着农户受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受教育程度对农户对环境和朱鹮保护的态度影响便不再明显。
简介: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支持下,利用11期枯水期(4月)的普者黑湖LandsatMSS/TM/ETM+/OLI影像数据,研究1977-2014年期间枯水期普者黑湖面积变化;从降水量、农田面积、总人口和GDP等角度,探讨其发生变化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11977-2014年期间,普者黑湖面积波动变化,除2002年和2009年出现面积大幅增加外,其它时期湖面积在萎缩,且自1977年以来,普者黑湖面积的萎缩速度在逐渐加快,2009年湿地公园建成后,其面积萎缩速度有所减缓;2普者黑湖面积缩减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干扰,湖面积萎缩与当地GDP和农业生产总值的增长显著负相关,与降水量不相关;3普者黑湖面积减少地段主要集中在天然堤带、泛滥平地带和湖泊洼地带以及中游人口集中的村庄附近,减少的湖面积44%被开垦成农田;4普者黑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的建成有效减缓了湖面积的萎缩态势,有利于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湿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达到了湿地保护的目的。
简介:黑龙江兴凯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地理位置为131°58'30″~133°07′30"E,45°01′~45°34′30"N.总面积为222488hm2.其中水域面积为1370km2,沼泽面积为300km2.采用样点、样线调查法和总数量调查法,从2003年3月10日至6月2日共历时73d,对保护区鸟类种类、数量、分布及资源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共观察统计到鸟类7目32科123种,总数量达77万只.其中辨别出种类的为90000多只,未辨别出种类的鸭类60多万只,雁类8万多只;有13种为保护区新记录.为保护区进行鸟类管理及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简介:中国具有丰富的湿地资源,但湿地退化十分严重。全球环境基金/中国国家林业局/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的实施,旨在使湿地保护成为国家和地方政府决策和行动的常规考虑内容,提高公众保护湿地的意识。通过建立高效的项目实施机构,采用形式多样的措施,如政策立法、宣传教育、能力建设等,来推动湿地保护主流化。该项目取得已一系列成果,表现在:推动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为湿地保护提供法律和政策保障;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加强相关部门在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方面的合作;采取多种方式,促进湿地数据信息交流共享;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政府和公众湿地保护的意识;开展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推动示范先进的湿地管理模式;通过管理能力建设,推动湿地保护可持续发展。该项目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进程,政府和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得到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