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9 个结果
  • 简介:广西田林潞城中三叠统深水沉积露头发育厚层砂岩相、中厚层砂岩相、薄层砂岩相、砂质条带岩相、块状泥岩相、薄层泥岩相和中厚层泥岩相等7种岩石相类型。根据砂岩和泥岩的组合关系,在剖面上识别出了厚层砂岩相和块状泥岩相组合、厚层砂岩相和薄层泥岩相组合、中厚层砂岩相和薄层泥岩相组合、中厚层砂岩相和中厚层泥岩相组合、薄层砂岩相和薄层泥岩相组合、薄层砂岩相和中厚层泥岩相组合及中厚层泥岩夹砂质条带组合等7种岩石相组合。深水沉积地层具有千层饼式的地层构型特征,发育了厚层砂岩叠置样式、厚层和中厚层砂岩叠置样式、中厚层砂岩叠置样式、中厚层和薄层砂岩叠置样式、薄层砂岩叠置样式、薄层砂岩和泥岩叠置样式及泥岩夹砂质条带样式等7种地层构型样式。深水沉积虽然构型样式简单,但有着十分复杂的储层非均质性,既有可能形成常规油气藏,也有可能形成非常规油气藏。上述认识对深水沉积油气勘探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深水沉积 地层构型样式 石油地质意义 田林地区
  • 简介:伴随塔里木盆地深层碳酸盐岩的油气勘探,寒武系地层已经成为研究的重点。该文主要通过对岩石地层、测井地层、生物地层、地震地层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将塔里木盆地巴楚—塔中地区寒武系地层划分为3个二级层序,SSQ1对应下寒武统,SSQ2对应中寒武统,SSQ3对应上寒武统。其中,巴楚地区3个二级层序发育完整,塔中地区塔参1井为基底隆起高部位,只发育SSQ2和SSQ3。二级层序的形成受控于构造演化的周期性,反映了寒武系3次大的海进—海退,在沉积演化上经历了3个阶段,即早寒武世的潮坪—局限台地—蒸发台地、中寒武世的开阔台地—蒸发台地、晚寒武世的局限台地的沉积序列。

  • 标签: 寒武系 层序 沉积特征 塔里木盆地
  • 简介:针对狭长的双断式断陷盆地伊通盆地地层对比困难的问题,该文在区域构造分析、地层对比、沉积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二级、三级层序界面的特征,建立了层序地层格架。通过研究认为:Tf界面虽然不具有区域性不整合面的特征,但是利用多种方法综合分析,最终认定Tf界面属于二级层序界面;通过对Tc和Td不整合面级次的比较,最终确定了永一段地层的归属问题。利用录井、测井、地震等资料,采用测井-地震相结合,总结了各层序地层特征,对伊通盆地的地层进行了系统划分与对比,建立了各个标志层的划分与对比标准。

  • 标签: 层序地层 地层对比 伊通盆地
  • 简介:二叠系山西组煤系地层山2段是鄂尔多斯盆地榆林地区天然气勘探的主要目的层。该区榆林气田以山2段致密石英砂岩为主要储集层,而石英砂岩则是在普遍低渗致密储集层背景上相对高渗的砂岩储集类型。由于山西组煤系地层的孔隙水在较长的成岩时期呈酸性,致使石英砂岩的胶结物具有碳酸盐胶结物含量较低、硅质胶结物含量较高和高岭石十分发育的显著特征。石英砂岩的孔隙类型为残余粒间孔+次生溶蚀孔的孔隙组合,具有孔隙结构变化大、孔喉半径小、应力敏感性低和裂缝比较发育等特点。研究表明,在成岩期所遭受的压实作用和硅质胶结作用是造成山2段煤系地层石英砂岩致密化的主要原因。

  • 标签: 煤系地层 致密石英砂岩 储集特征 酸性水介质 成岩作用 山2段
  • 简介:火成岩储层具有双重孔隙的特点,渗透率计算是其评价难点之一。为提高地层渗透率的计算精度,从偶极声波成像测井(DSI)资料中提取了斯通利波、纵波和横波,并结合井径、密度及孔隙度等资料计算出了流体移动指数(Q肼),并建立了QFM与地层总有效渗透率的关系,进而估算出地层渗透率。该技术在松辽盆地深层火成岩中的成功应用证明了其有效性,从而可为类似油田的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 标签: 火成岩 斯通利波 流体移动指数 渗透率
  • 简介:江汉盆地自晚元古代统一的变质基底形成以后,先后经历了加里东、海西-早印支、晚印支-早燕山和晚燕山-喜马拉雅4期构造旋回.形成前印支期地台型广海盆地、晚印支-早燕山期前陆盆地和晚燕山期以来的内陆断陷盐湖盆地。通过分析4次构造旋回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与破坏作用,依据生烃期的早晚和油气在完成初次聚集后至最终成藏定型期间是否突破了原始封闭体系.将江汉盆地海相地层油气成藏模式划分为原生型、次生型和再生型3种类型,并分析了各类成藏模式的有利勘探区带。

  • 标签: 海相地层 构造演化 油气成藏模式 江汉盆地
  • 简介:近年来,国内地层油气藏的勘探已引起普遍关注。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不整合面为切入点,依据圈闭机制的不同,给出了地层圈闭新的划分方案,把地层圈闭划分为不整合面之上超覆型地层圈闭、不整合面之下遮挡型地层圈闭以及不整合面之间削截型地层圈闭。地层油气藏的形成与不整合强度、不整合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文章从以上2个方面对地层油气藏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此外,文章还对不同类型地层油气藏的分布规律进行了总结,对其勘探提出了建议,并且指出了一些亟须发展的理论和技术。

  • 标签: 地层油气藏 不整合面 形成机制 分布规律
  • 简介:划分不同级次的层序界面以及识别其内部的沉积旋回类型是层序地层分析的重要基础。测井信号是不同周期的地层旋回信息的叠合,通过时频分析方法可将测井数据内隐藏的地层旋回性信息拓展到不同的频带内,进而进行不同级次层序界面的划分以及旋回类型的判别。利用总体经验模态分解(EnsembleEmpiricalModeDecomposition,EEMD)方法对测井数据进行分解,得到不同频带的本征模态分量,结合Hilbert变换获取各分量的频率特征。最后根据各分量的周期性波动和频率变化特征与不同沉积旋回类型以及各级层序界面之间的对应关系划分地层层序。在东营凹陷沙三段的应用中表明,该方法适用于短期、中期、长期基准面旋回的划分,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提供了新思路。

  • 标签: 高分辨率 总体经验模态分解 本征模态分量 HILBERT变换 层序地层 时频分析
  • 简介:钻井过程中,钻井液与井壁围岩的接触产生水化作用会导致井壁围岩变形,引发井壁缩颈坍塌、破裂等事故。根据弹塑性力学和岩石力学相关理论,应用最大张应力准则,在黄氏模型的基础上考虑了钻井液在岩石孔隙中的渗流而在井壁围岩所产生的附加应力场、岩石的孔隙度和钻井液水化作用的影响,建立了泥页岩破裂压力模型,结合现场压裂实验数据和不同含水率泥页岩岩心三轴压缩实验结果,计算得到了泥页岩破裂压力的预测值、泥页岩含水率与抗张强度和破裂压力的关系曲线。结果表明:本文模型预测值和实测值相比,误差为3.65%,更加接近实测地层破裂压力,破裂压力和抗张强度均随着含水率的升高而降低,说明水软化了泥页岩,降低了它的力学性能。

  • 标签: 泥页岩 破裂压力 水化 渗流 含水率
  • 简介:Jabung区块位于印尼南苏门答腊盆地,区内的构造油气藏已基本勘探完毕,岩性油气藏虽有多处发现,但缺乏整体研究和规律性认识。为了进一步挖潜Jabung区块内的剩余勘探潜力,落实下一步岩性油气藏勘探接替领域和重点区带,在层序地层学及储层地震地层学理论的指导下,综合地质、测井和地震等资料,识别出三级层序界面,建立了古近系和新近系层序地层格架,并依据层序地层格架控制岩性油气藏及其疏导体系这一理论,研究了区内层序地层特征与岩性油气藏分布规律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Jabung区块古近系和新近系自下而上可划分为SQ1—SQ7等7个三级层序,层序演化控制着岩性油气藏生储盖的组合方式和发育位置;SQ1(断陷发育期)控制主力烃源岩的分布,SQ2和SQ3(断坳转换期)控制近岸水下扇等岩性体的发育,SQ4(坳陷发育早期)形成了一套浅海相的灰岩储层,SQ5(坳陷发育期)多为浅海相沉积,SQ6和SQ7(坳陷晚期)以河流—三角洲相沉积为主。指出了4个岩性油气藏勘探有利区带,为Jabung区块岩性油气藏勘探奠定了理论基础。

  • 标签: 三级层序 岩性油气藏 Jabung区块 南苏门答腊盆地
  • 简介:依据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结合研究区岩石类型和测井曲线所反映的沉积旋回以及叠置结构等的综合分析识别,将涪陵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11个四级层序及20个五级层序。通过关键界面的控制作用,以及低频层序对高频层序的控制作用,建立了区内飞仙关组三级层序及高频层序地层格架。

  • 标签: 飞仙关组 三级层序 高频层序 涪陵地区
  • 简介:泰国湾盆地柬埔寨海域D区块属低勘探新区,邻区的石油地质综合研究较为深入,认识比较成熟,但是研究区内尚缺乏系统的层序地层划分方案。此次研究以二维地震资料为基础,结合边缘的一口钻井资料,分别进行了单井层序划分和地震层序划分,得到综合层序划分方案,最终划分出6套沉积层序,建立起了该区首套等时的层序地层格架。之后,以层序为单元,分析了地震相的剖面特征和平面展布。文中所用方法为海上低勘探地区的层序地层学研究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

  • 标签: 层序地层学 地震相 泰国湾盆地 柬埔寨海域
  • 简介:南阳凹陷廖庄组和核一段异常压力均不发育,声波速度主要受最大历史埋深影响.选取凹陷中心和凹陷边缘的典型井,利用廖庄组和核一段泥岩声波速度资料建立正常泥岩声波速度与深度的相关关系,并计算南阳凹陷古近纪末地层抬升量.结果表明:古近纪末地层抬升量为400~1000m;凹陷西部和南部地层抬升量较小,向凹陷北东方向地层抬升量逐渐增大,最大可达1000m.通过对抬升量平面分布的分析,认为魏岗—北马庄构造带地层的大规模抬升导致了异常低压的形成,地层抬升引起的减压增容效应和油气泵吸作用均可增大储层内油气的储存空间,形成低势区,从而促进油气在该区成藏.

  • 标签: 古近纪 油气成藏 声波速度 抬升量 南阳凹陷
  • 简介:以层序地层学原理为基础,采用地震线描法,建立了焉耆盆地博湖坳陷八道湾组的层序地层格架。将其自下而上划分为SQ1,SQ2和SQ3等3个三级层序,并分析了各个层序的地层格架特征,同时建立了层序地层模式,指出了在该模式下的油气勘探方向。研究结果表明,八道湾组在层序结构上低位体系域普遍不太发育,水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发育;沉积体系以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及湖泊沉积体系为主,沉积分布主要受盆地形态的控制。

  • 标签: 地震线描法 层序地层格架 层序地层模式 博湖坳陷
  • 简介:为了获得塔里木A区古近系地层中膏泥岩在声波测井20kHz频率下纵横波时差之间及与其他静力学参数之间的转换关系.开展了室内1000kHz高频声波测试。根据测试声波波速值、品质因子和频散方程外推20kHz频率的声波波速。2种频率下波速或声波时差对比分析表明:模拟地层条件下转换后的纵波时差(实验校正)与测井纵波时差更为接近;常温到85℃范围内相同净围压下波速和品质因子变化较小,波速变化可以忽略,品质因子变化范围为5%~7%;在不断增加净围压条件下,波速和品质因子都增加,且幅度显著;模拟地层条件下与常温、常压下相比,纵波波速增量为2.7%~8.4%,纵波品质因子增量为27%~58%,膏泥岩频散度为7.4%~24.4%,平均为15.12%,频散度较大。通过对频散方程变形得出了一种可直观表现本区膏泥岩在模拟地层条件下品质因子与波速降低幅度之间的表达式,同时根据膏泥岩品质因子影响因素.将该区古近系地层的膏泥岩纵波按由高到低划分为I,Ⅱ,Ⅲ共3个频散等级,最后探讨了频散效应在横波时差预测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在1000kHz和20kHz频率下,利用纵波时差预测的横波时差在该区膏泥岩声波时差变化范围内,平均相对误差仅2%,误差整体随着石膏含量的增加而增大.这2种频率下纵横波时差拟合公式都可应用到横波时差预测(ft.0用测井纵波时差值进行预测)中,但由于膏泥岩频散度大,因而2种频率间声波时差值变化较大,应用时应进行频散校正。

  • 标签: 地层条件 膏泥岩 声波 波速频散 纵横波时差 品质因子
  • 简介:地层层序的划分与对比一直是地质学研究的基础之一,基于层序地层学原理和研究方法,利用胜利油田民丰地区拉平地震剖面和测井资料进行基准面旋回的划分和对比,在此基础上对沉积相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沙三下段可划分为4个沉积旋回;其物源主要来自北部控盆断裂一侧的隆起区,并表现为近于平行的多个单点物源,但本区相邻点物源供给较充分,其各自所形成的近岸水下扇与外扇部分相接,从而在平面上呈似裙状分布;主要以近岸水下扇沉积为主,进一步可划分为扇根、扇中和扇端3个亚相。

  • 标签: 基准面旋回 地层对比 沉积相 沙三下段 民丰地区
  • 简介:鄂尔多斯盆地镇泾地区中生界及以上地层主要经历了三叠系—侏罗系、侏罗系延安组—直罗组、侏罗系—白垩系和白垩系—第四系地层不整合面对应的4期地层抬升与剥蚀事件。综合利用压实曲线外推法及地层趋势对比法估算了三叠纪以来4期构造抬升事件导致的地层剥蚀厚度,并对其进行了对比与验证,采用盆地模拟方法恢复了研究区长8油层组顶面构造演化过程。结果表明,三叠纪末延长组地层剥蚀厚度为345~465m、中侏罗世末延安组地层剥蚀厚度为150~220m,侏罗纪末安定组地层剥蚀厚度为160~250m,晚白垩世—新近纪末志丹群剥蚀厚度为980~1280m。构造沉降及抬升与剥蚀共同控制了研究区延长组地层的构造形态,自三叠纪以来,其表现为掀斜构造演化过程。

  • 标签: 剥蚀厚度 压实曲线 地层趋势对比 埋藏演化 中生界 鄂尔多斯盆地
  • 简介:已有的钻井资料表明,麻黄山地区延安组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潜力。通过对地震资料、岩心资料、测井曲线、薄片鉴定等分析,认为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延安组经历了下切河谷充填、三角洲平原、前三角洲、三角洲前缘、三角洲平原和曲流河沉积的演化过程,为一个完整的湖侵—湖退旋回。低位体系域主要为下切河谷充填砂岩,其分布受早侏罗世古地貌的控制,优先堆积在古地貌较低的区域;水进体系域为三角洲平原沉积,最大湖泛面处于前三角洲的黑色泥岩中;高位体系域由三角洲平原和曲流河沉积组成。最大湖泛面的存在将延安组油藏分为源外组合和远源组合。源外组合,特别是低位体系域的下切河谷充填砂岩具有砂体厚、储集物性好、离烃源岩近、圈闭类型丰富等成藏条件,利于油气的聚集;而远源组合只是源外组合破坏后,油气运移至高位体系中形成次生油藏。

  • 标签: 层序 下切河谷 体系域 沉积相 延安组 麻黄山地区
  • 简介:前人对塔里木盆地于奇地区三叠系-侏罗系地层沉积相类型的认识存在较大分歧。在野外剖面观测及钻井岩心观察的基础上,结合岩石颜色、沉积构造、剖面结构、测井相和地震响应等沉积相识别标志认为,该区三叠系-侏罗系地层发育湿地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对该体系进一步作时空演化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于奇地区三叠纪-侏罗纪古气候湿润,物源主要来自沙雅隆起剥蚀区南缘:三叠系-侏罗系地层可识别出湿地扇三角洲和湖泊沉积相:由于印支运动构造抬升,导致该区缺失三叠系上统地层的顶部、侏罗系中统和上统地层,仅侏罗系下统地层发育湿地扇三角洲平原相。通过此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于奇地区三叠纪-侏罗纪地层的沉积环境,为该区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 标签: 沉积模式 碎屑岩 三叠系 侏罗系 于奇地区 塔里木盆地
  • 简介:由于碳酸盐岩储集体非均质性极强,造成油气分布十分复杂,使得冀中坳陷潜山油气勘探难度加大。该文利用石油地质、地球物理、有机地球化学等理论和方法,结合勘探实践,对冀中坳陷潜山油气藏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潜山油气主要来源于古近系和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储集层主要由中上元古界和下古生界碳酸盐岩组成,储集空间主要为孔、洞、缝系统;古近系泥质岩、石炭系—二叠系煤系地层和潜山内幕泥质岩隔层构成了潜山油气藏良好的盖(隔)层,并发育2类、8套储盖组合;潜山发育的断层和不整合是油气的主要运移通道。根据圈闭类型的差异,将潜山油气藏分为潜山顶油气藏、潜山坡油气藏和潜山内幕油气藏3种类型。潜山油气近油源分布,具东富西贫、南油北气的特征,并在断裂带附近的潜山及潜山内幕圈闭中富集,构成了复式油气聚集带。研究成果有助于深入揭示冀中坳陷潜山油气成藏规律,对今后潜山圈闭评价、区带优选等也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 标签: 潜山油气藏 成藏条件 油气藏类型 分布规律 冀中坳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