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8 个结果
  • 简介:渤海新生代构造格局主要受郯庐断裂系和塘沽-蓬莱断裂系控制;渤鲁帚状构造系和黄骅-东濮隐伏断裂系分别对渤海南部和西部构造影响较大.渤海新生代构造演化史与渤海湾盆地陆区类似,但主要断裂活动期和沉降期比陆区晚,导致渤海含油气系统特征有如下特殊性:①发育沙三段和渐新统两套成熟烃源岩,比陆区多发育一套渐新统沙一段-东下段成熟烃源岩;②湖盆萎缩较晚,东营组和上第三系的砂体类型和储盖配置优于陆区;③后期构造活动强烈,有利于形成浅层油气聚集;④下第三系普遍存在地层超压现象,对油气成藏作用有重要影响;⑤多期成藏和主要油气藏形成较晚.渤海油气分布的三大特点是:①以上部成油组合为主力,中部组合也有较大潜力;②油气富集带以凹陷之间的基岩凸起带为主,其次是凹陷内部的Y字型断裂背斜带;③大油田主要分布于资源量超过5亿t的富含油气系统中.渤海勘探程度较低,应用复式油气聚集带和含油气系统理论,围绕基岩凸起和Y字型断裂背斜带还可发现可观的油气储量.

  • 标签: 渤海 新生代 含油气系统 特征 油气分布规律
  • 简介:万安盆地位于我国南沙海域西南部,是一个新生代含油气盆地,盆地沉积层为上始新统一第四系,其最大厚度达1200m,勘探成果证实该盆地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在盆地油气地质特征研究和油气源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盆地含油气系统,并应用盆地模拟成果研究了盆地充载系统的特征及其与油气藏分布的关系。

  • 标签: 南海万安盆地 油气充载系统 特征 含油气系统
  • 简介:平湖油气田是在我国东海发现的第一个以天然气为主的复合型油气田,其油气层主要分布于平湖组和花港组.纵向上油气藏分带特征明显,自下而上可分为正常原油带、含油凝析气带和轻质原油带;平面上不同区块的油气分布组合特征也存在较大差异.分析发现,这种复杂的油气分布特征主要受控于盖层质量、构造(尤其是断层)分布以及不同期次油气充注所引起的蒸发分馏作用.

  • 标签: 平湖油气田 油气分布 主控因素 盖层质量 断层分布 蒸发分馏作用
  • 简介:涠12-1油田的发现说明,北部湾盆地有很大的潜力,涠洲组是一个新的主要勘探目的层。本文从研究含油气系统入手,分析了涠12-1油田的成藏条件,提出了北部湾盆地东北部可划分成涠西南及乌石两个含油气系统,并指出涠西南凹陷2号断裂带,涠11-4E构造及企西隆起东部成藏条件优越,是寻找具有商业价值油气田的有利地区。

  • 标签: 北部湾盆地东北部 含油气系统 油气勘探方向
  • 简介:通过对3D地震资料重新处理解释以及对己基本完钻的6口开发井资料的分析研究,对平湖油气田的油气藏特征作了进一步阐述。

  • 标签: 东海 平湖油气田 油气藏 复合特征
  • 简介:油气成藏动力学指在某一特定的地质单元内,在相应的烃源体和流体输导体格架下,通过对温度,压力(势),应力等各种物理,化学场的综合定量研究,在古构造发育的背景下历史地再现油气生,排、运,聚直至成藏全过程的多学科综合研究体系,它的研究对象可以是单一的含油气系统,也可以是多个相关含油气系统的组合,甚至可以是与某一油气藏形成有关的某些地质单元,三维烃源体与油气输导体系的建立是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的基础,温度,压力(势),应力等物理,化学场是流体运移的动力,在不同物理,化学场和不同流体输导条件下,烃类运移运动学模型的建立是研究的核心,有了各种边条件下烃类运移运动学模型,就可以在三维流体输导体系构造发育历史模拟的基础上,实现烃类生,排,运聚历史的模拟,从而揭示各种成藏规律,将石油地质研究提高到追踪油气运移路径,估算运聚量的新高度,为油气勘探提供全新的概念和有效的研究方法及工作手段,文内提出了宏观油气运移的概念模型,并由此导出了重要的油气运移概念。

  • 标签: 油气成藏动力学 油气运移 模型 油气输导体系
  • 简介:在总结分析国内外盆地模拟技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指出盆地模拟技术的发展方向是以成藏动力学系统模拟为核心的地质家综合评价应用平台,成藏动力学系统模拟方法的突破点是以三维岩体模拟和三维构造模型为基础的三维运聚模拟,地质家综合评价应用平台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系统的规模(适用于各种地质单元体的多维综合模拟评价),和系统的适用性(人机联作的图形编辑及三维可视化界面,人机联作的参数设置界面,开放式信息管理系统),在分析含油气盆地成藏动力学系统模拟的概念,思路,技术关键以及系统结构的基础上,对突破点的核心模型(三维岩体模拟,三维构造模拟,三维运聚模拟)进行了设计,并提出了预期的目标。

  • 标签: 含油气盆地 成藏动力学系统 模拟 评价方法 三维岩体 三维构造
  • 简介:在阐述区域地质构造和含水系统划分的基础上,论证了川西坳陷上三叠统含水系统隶属于沉积水压系统类型,提出了研究深层水渗流场的原则和方法,并根据计算勾画了研究层水头等值线图和水动力分带图,揭示了深层水的流动特点和规律性.

  • 标签: 水压系统类型 渗流场 上三叠统 川西坳陷 油气地质
  • 简介:据新近出版的JournalofPetroleumGeology报道,裂谷盆地油气生聚会议于1993年5月在英国巴斯召开。截至1980年代,在裂谷盆地中已发现1750亿桶石油,会议名称正反映了人们对裂谷盆地油气勘探的广泛兴趣。会议论文涉及东地中海、苏伊士/红海/亚丁湾、东非、西非、东南亚、中国和北海。AidanJoy对北海与其他裂谷系进行了对比。他指出,北海的裂谷规模及构造、岩浆特征

  • 标签: 裂谷盆地 油气生聚 英国 1993年5月 学术会议
  • 简介:1992年我国油气勘探成果表现为三大突破和一个持续发展。1新疆三大盆地油气勘探有新的突破1992年在新疆发现了9个新油气田。其中,塔中4号大型背斜带石炭系发现高产油流,对塔里木盆地腹部的油气勘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背斜带面积116km~2。塔中已发现有三排构造,圈闭面积达520km~2,一旦钻探得手,

  • 标签: 油气勘探 中国 新疆 渤海湾海滩 陕甘宁盆地
  • 简介:随着渤海海域油气田开发高潮的到来,众多油气田相继投入开发,与此同时,大量含油气构造的评价工作也提到议事日程.研究和总结油气田开发中出现的问题,进而反思油气藏评价工作,有利于降低开发风险.文中根据JZ9-3、QHD32-6、SZ36-1、QK18-1、QK17-3、QK17-2等油气田ODP方案实施和生产情况,分析和总结了由于油气藏评价阶段工作量不足以及对地质模式认识上的偏差给油气田开发造成的困难,并对今后的油气藏评价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 标签: 油气田开发 油气藏 评价 渤海海域 开发风险
  • 简介:储层物性参数处理技术是根据双相介质理论,使用地震、地质数据提取储层的孔隙度、密度、层速度、视渗透率、流体密度等物性参数的一种处理方法。这些物性参数剖面比常规地震剖面更细致地反映了地下各种地质现象,揭示地质体的岩性变化及油气聚集规律。多年来该技术已在海上、陆上许多油田使用,并得到完善和发展。文中重要介绍在南海北部不同沉积盆地应用该技术进行油气预测的实例及认识。

  • 标签: 储层 物性参数 双相介质 油气预测 地震勘探
  • 简介:随着油气勘探、开发工作的发展和石油地质理论研究的深入,人们日益认识到油气运移研究的重要性。近10多年来,国内、外不少学者在油气运移研究上做了不少工作,并取得了许多重大进展。在我国,中国石油学会地质委员会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于1987年成立了油气运移学组,并分别于1987年、1991年和1994年召开了三届全国油气运移学术研讨会,从而为我国油气运移的研究尽快赶上国际水平提供了契机。我国油气运移研究的现状是:

  • 标签: 油气运移 研究 现状 中国 基础理论 实验室模拟
  • 简介:中国海油近海油气田开发经历了对外合作前的初步勘探与试验性开发以及对外合作后的合作与自营并举开发两大发展阶段。对合作前,在基本弄清中国近海含油气盆地分布的基础之上,通过部分小油田的试验性开发,为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外合作后,通过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得到高速,高效的发展,油气产量已由合作前的17万t原油,增至2001年的1872万t原油和41.36亿m^3天然气。对外合作促进了自油气田的开发,在26个已投入开发的油气田中自营油气田已达10个。绥中36-1等一批自营油田的发现和开发以及蓬莱19-3等7个亿t级油田的发现,为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实现“十五”规划的宏伟目标,用5年的时间跨入世界500强奠定了基础。

  • 标签: 开发历程 中国 近海油气田开发 合作 自营 海洋石油工业
  • 简介:前言我国南海南部海域南连爪哇海,西挟泰国—马来湾,水域极为辽阐。单就北纬12°以南,纳土纳岛至昆仑岛连线以西的海域面积,即达一百余万平方公里,主要分为陆架区(近40万平方公里)和南沙群岛陆坡高原区(约50余万平方公里)两部分。南部海域毗邻国家有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和泰国等。除泰国外,均与我国存在着海域疆界问题。依据我国传统海疆标志线,整个南沙群岛陆坡高原区和约有13万平方公里的陆架区属我国领土。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我国未能及早对这些地区进行经营管理和资源开发,而诸毗邻国家却自五十年代中后期起先后进入陆架海域进

  • 标签: 南海南部海域 油气勘探开发 调研 马来西亚 越南 印度尼西亚
  • 简介:圈闭中石油会发生一系列蚀变作用而导致密度,粘度,气/油比值的变化,这些作用包括生物降解,水洗作用,微生物硫酸盐还原,气洗脱沥青,热化学硫酸盐还原,重力分异,热成熟等。CH4气藏也可以部分被破坏,氧化为CO2,H2S等气体,在连续埋藏的碳酸盐岩内幕,如四川盆地的臣龙河及中坝气田三叠系CH4气,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古生界原油发生了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形成沥青,硫化物,H2S含量高达32%,在不整合面附近,如陕甘宁盆地奥陶系马家沟组,塔里木盆地东河塘地区石炭系顶部,原油因下渗淡水而发生生物降解作用,代谢产物被硫酸盐还原菌还原为低硫同位素硫化物,如黄铁矿,闪锌矿、马家沟组黄铁矿δ^34S为9.01‰-10.87‰(CDT),远低于同期海水,热化学硫酸盐还原,生物降解作用使原油物性变差,塔里木盆地牙哈地区中,新生界原油经气洗脱沥青,使原油密度,粘度降低,气/油比值增大,物性变好。

  • 标签: 次生蚀变作用 油气 陕甘宁盆地 四川盆地 塔里木盆地
  • 简介:莺歌海的油气苗已有近百年的发现历史。首次采用声纳及卫星一导航定位调查在该区发现油气苗近百处。产状以连续型产出为主,亦见间歇型。气苗未经明显的氧化作用,主要成分为烃类气体,其中以甲烷占优势(>97%),也见C7组分,C1/ΣCn高,δ^13C1o-33.91%--38.34‰(PDB),属深成高熟热解气(Ro=1.0%-2.0%)。来自油气苗区海底岩样抽提物(油苗)的甾萜烷特征与莺歌海盆地莺歌海组-黄流组成熟烃源岩有良好的对比关系。换言之。油气苗来自本区上第三系成熟烃源区。

  • 标签: 莺歌海 油气苗 连续型 间歇型 成因